顧靖遠

《顧松園醫鏡》~ 卷十二·書集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書集 (5)

1. 舉例

一人氣喘自汗,晝夜不眠不食。醫以外感治之,益甚。仲淳曰:此腎虛氣不歸原,故火上浮,喘汗交作,脾虛故不思食。亟以麥冬、枸杞、五味滋陰斂肺,蘇子橘紅降氣消痰,茯苓白朮、棗仁補脾斂汗,不數劑而愈。

2.

汗症有自汗、盜汗之不同。自汗者,無時自出,動則為甚。此由衛氣虧而不能固衛於外,以致津液自滲瀉而出,屬氣虛者多。然亦有服參、耆而自汗如故者,此為陰虛,水不制火,心液自瀉。《原病式》所云:病心熱則汗出是也。盜汗者,睡中盜出,至醒方知。蓋陰虛之人,睡去則衛外之陽,乘虛陷入陰中,表液失其固衛而盜出,覺則陽復用事,衛氣復出於表,表實而汗自止。此屬陰虛。

丹溪亦曰:自汗屬氣虛,盜汗屬血與陰虛。外有痰症自汗者,所謂痰飲內動,身必有汗也。有濕熱自汗者,譬之土氣,濕熱蒸為雨露,故濕無熱不作汗,濕得熱而蒸之,則自汗矣。若止心空孔一片,因暑有汗名曰心汗。良由思慮過度,致傷心血而然。考《內經》之論,五臟皆能令人汗。

故士材云: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之屬:脾虛者補其中氣,玉屏風散之屬;心虛者,益其血脈,天王補心丹之屬,肝虛者,禁其疏瀉,白芍、棗仁之屬;腎虛者,助其封藏,八仙長壽丸之屬。至若因外感六淫所致者,自有本門治法可遵。故致汗之因甚多,宜各隨其兼症而理之,不可膠執。

按沈氏云:汗為心之液,凡汗出無有不從心液而來。故治諸汗,皆宜養心液,固表氣為主。亦知要之言也。

玉屏風散

白朮〔補中氣,止自汗。二兩。〕黃耆〔益衛氣,實皮毛。〕防風〔取其達於表,又耆得防風,其功愈大。各一兩。〕加麻黃根浮小麥。〔止諸汗必愈。〕或再加人參。如因濕熱自汗者,本方加芩、連、柏,苓之屬。

此氣虛自汗之方也。如糯米、圓肉、棗仁、白芍、龍骨牡蠣之屬,皆可採用。若果氣虛陽衰者,方可參用參附湯耆附湯黃耆建中湯〔即桂枝湯加黃耆,倍飴糖。〕之屬。本草云:凡服固表藥而汗不止者,用炒棗仁一兩,同地、冬、白芍、五味、圓肉、竹葉大劑多服自效。

加味生脈散

生脈數加黃耆,甘草〔用參、耆補氣實表。納五味,甘草用錢許。余各三、五錢。〕白芍〔同五味,收陰斂氣汗。〕棗仁,圓肉〔同麥冬,清心養液,〕如肺有熱者,去參、耆合六味湯

此治盜汗之神藥也。一婦幼患此症,仲淳以二劑投之,二十餘年不發。〔方中有制香附二錢。〕

當歸六黃湯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血。〕黃連黃芩黃柏〔去火各等分。〕黃耆〔實表倍用。〕

此亦治盜汗之方也。余謂陰虛有火,非苦寒之品所宜。按沈氏云:若外感症中盜汗,宜用此方,陰虛盜汗,則宜六味、左歸方中,加滋陰收斂之屬。

止汗紅粉

炒糯米〔半斤。〕龍骨,牡蠣,麻黃根赤石脂〔各一兩,為末,絹包撲之。〕

此外治之法,汗出不止者,急用此閉塞其汗孔,乃衛外之兵也。

若汗,出如膠之黏,如珠之流,或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皆難治。

3. 不寐

不寐之故,屬心血不足,有熱所致。故仲淳曰:治不寐當以養陰血,清心火為要。然亦有因肝經血虛,氣滯而不寐者,則當疏肝養血。有因胸膈痰壅,氣逆而不寐者,則當滌痰降氣。有因病後血少,或勞症陰虛而不寐者,則當滋陰養目。此尚大略,然虛實不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加減補心丹

生地,白芍,丹皮,棗仁〔養血。〕麥冬〔同竹葉以清心。〕茯神遠志石斛〔安神。〕加竹葉,圓肉調服硃砂末。有痰加竹瀝,心火甚者加犀角黃連,虛者加人參

此方養血、清心、安神,宗仲淳法甚效,隨症加減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