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三字經》~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中風第二

人百病,首中風,《內經》云:風為百病之長也。昔醫云:中臟多滯九竅,有唇緩、失音、耳聾、目瞀、鼻塞、便難之症;中腑多著四肢;中經則口眼喎斜;中血脈則半身不遂。

白話文:

人體的所有疾病,首推中風。

《黃帝內經》說:「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

過去的醫生說:中風會導致九竅不通,出現嘴脣麻木、說話不清楚、耳朵聽不見、眼睛昏花、鼻子塞住、大便困難等症狀;中腑會導致四肢疼痛;中經脈會導致口眼歪斜;中血脈會導致半身不遂。

驟然得,八方通,中風病驟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湧、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謂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也。

白話文:

中風發作來得又快又急,患者會突然昏迷不醒,可能伴有痰液大量湧出、手腳不自主抽搐、半身癱瘓等症狀。這裡說的「八方」,指的是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這八個方位。

閉與脫,大不同,風善行而數變,其所以變者,亦因人之臟腑寒熱為轉移。其人臟腑素有鬱熱,則風乘火勢,火借風威,而風為熱風矣。其人臟腑本屬虛寒,則風水相遭,寒冰徹骨,而風為寒風矣。熱風多見閉症,宜疏通為先;寒風多見脫症,宜溫補為急。

白話文:

「閉」和「脫」,這兩種情況有很大的不同。風的性質是容易流動且變化多端,其變化的原因,也是因為人體內臟腑的寒熱有所變化所致。如果一個人內臟腑本來就有鬱熱的情況,那麼風就會乘著火勢而發作,火勢也會藉著風勢而加劇,於是風就變成了熱風。如果是內臟腑本來就屬於虛寒體質,那麼風就會和寒氣交會,寒氣會深入骨髓,於是風就變成了寒風。熱風通常會出現「閉症」,這種情況下應優先疏通氣血;寒風通常會出現「脫症」,這種情況下應急於溫補身體。

開邪閉,續命雄小續命湯,風症之雄師也。依六經見症加減治之,專主驅邪。閉者宜開,或開其表,如續命湯是也;或開其里,如三化湯是也;或開其壅滯之痰,如稀涎散滌痰湯是也。

白話文:

原文: 開邪閉,續命雄,小續命湯,風症之雄師也。依六經見症加減治之,專主驅邪。閉者宜開,或開其表,如續命湯是也;或開其裏,如三化湯是也;或開其壅滯之痰,如稀涎散、滌痰湯是也。

驅散邪氣、補益生命,小續命湯是治療風症的強者。根據六經辨證原則,在小續命湯的基礎上加減用藥,主要目的就是驅邪。閉塞不通的,要打開它,可以打開身體表面,比如續命湯;可以打開身體內部,比如三化湯;可以化解痰液堵塞,比如稀涎散、滌痰湯。

固氣脫,參附功,脫者宜固,參附湯固守腎氣,朮附湯固守脾氣,耆附湯固守衛氣,歸附湯固守營氣。先固其氣,次治其風。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則為標本並治之法。正虛邪盛,必遵此法。

白話文:

固住脫落的元氣,就要用人參和附子。凡是脫落的就應該固住,用參附湯固守腎氣,用朮附湯固守脾氣,用耆附湯固守衛氣,用歸附湯固守營氣。

先固住元氣,然後再治療風。如果在三生飲中加入一兩人參,就能同時治療標本。正氣虛弱、邪氣盛行,必須遵循這個方法。

顧其名,思其義,名之曰風,明言八方之風也;名之曰中,明言風自外入也。後人議論穿鑿,俱不可從。

若舍風,非其治,既名中風,則不可舍風而別治也。

火氣痰,三子備,劉河間舉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皆因熱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風通聖散之類;亦有引火歸源,如地黃飲子之類。李東垣以元氣不足而邪湊之,令人卒倒如風狀,故主乎氣虛。大法:補中益氣湯加減。朱丹溪以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主乎濕。大法:以二陳湯蒼朮白朮竹瀝、薑汁之類。

白話文:

火氣痰,三子備

  • 火氣痰,有氣、火、痰三種因素。

劉河間舉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皆因熱甚,故主乎火。

  • 劉河間舉例說,五種情緒過度,導致火氣上升而中風,都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因此治療以清熱為主。
  • 治療方法:使用防風通聖散等清熱解毒的藥方。
  • 另有引火歸源之法:例如地黃飲子,幫助火氣回到丹田。

李東垣以元氣不足而邪湊之,令人卒倒如風狀,故主乎氣虛。

  • 李東垣認為,由於元氣不足導致邪氣入侵,使人突然倒下,表現出風的徵狀,因此治療以補氣為主。
  • 治療方法:服用補中益氣湯,酌情加減用藥。

朱丹溪以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主乎濕。

  • 朱丹溪認為,東南地區氣候溫暖潮濕,患有風疾的患者,並非是真正的風,而是由濕氣產生痰液,痰液化熱,熱氣化風,因此治療以祛濕為主。
  • 治療方法:使用二陳湯,加入蒼朮、白朮、竹瀝、薑汁等祛濕的藥材。

不為中,名為類,中者,自外而入於內也。此三者,既非外來之風,則不可仍名為中,時賢名為類中風。

合而言,小家伎,虞天民云:古人論中風,言其症也。三子論中風,言其因也。蓋因氣、因濕、因火,挾風而作,何嘗有真中、類中之分。

白話文:

綜合而言,缺少知識的人,虞天民說:古人討論中風,是講它的病症。三個人討論中風,是講它的成因。由於風、濕、火三個因素同時作用,所以中風了。哪裡有真中風、類中風之分?

喑喎斜,昏仆地,喑者,不能言也。喎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於地也。口開、目合,或上視、撒手、遺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白話文:

喑啞嘴歪視線歪,昏迷倒地人事失。喑啞指不能說話,嘴歪視線歪指嘴巴和眼睛歪斜不正常。昏迷倒地是指失去意識,突然倒在地上。嘴張開、眼睛閉著,或向上看、手鬆開、尿失禁、打鼾、汗出如油的人,沒有治癒的希望。

急救先,柔潤次,柔潤熄風,為治中風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湯、資壽解語湯甚妙。

白話文:

對於中風的急救,首先是用急救藥物,接著再用柔和滋潤的藥物。柔和滋潤的藥物可以平息風氣,是治療中風的祕方。喻嘉言所添加的六君子湯和資壽解語湯非常有效。

填竅方,宗金匱,《內經》云:邪害空竅。《金匱》中有侯氏黑散風引湯,驅風之中,兼填空竅。空竅滿則內而舊邪不能容,外而新風不復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藥積腹中不下,填竅以熄風。後人不知此義,每欲開竅以出其風。究竟竅空而風愈熾,長此安窮哉?三化湯、愈風湯、大秦艽湯皆出《機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則無名下士,煽亂後人見聞,非所謂一盲引眾盲耶。

白話文:

用於填補空竅的藥方,是以《金匱要略》為宗旨。

《黃帝內經》說:邪氣會侵害人體的空竅。在《金匱要略》中,有侯氏黑散和風引湯,它們在驅風的同時,也能填補空竅。空竅被填滿,內部的舊邪氣就無處容身,外來的風邪也無法再次入侵。

喻嘉言說:張仲景用這些藥物積聚在腹中,目的在於填補空竅,從而熄滅風邪。後來的人不理解這個道理,總是想打開空竅來驅除風邪。結果空竅空虛,風邪更加肆虐,這樣下去還能好嗎?

三化湯、愈風湯、大秦艽湯都出自《機要方》,說是通真子所撰寫,但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這樣一位無名的小人物,卻讓後人不辨是非,不正是「一個瞎子領著一羣瞎子」嗎?

2. 虛癆第三

虛癆病,從何起,咳嗽、吐血、五心煩熱、目花、耳鳴、口爛、鼻乾、氣急、食不知味、羸瘦、驚悸、夢遺、往來寒熱、怠惰、嗜臥、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癆病。

白話文:

虛癆病從何而來,表現以下症狀:咳嗽、吐血、手腳心發熱、視力模糊、耳鳴、口腔潰爛、鼻腔乾燥、氣喘、食慾不振、消瘦、心悸、遺精、發燒或發冷、嗜睡、疲勞、骨頭發熱、失眠、女性月經不調等,這些症狀都可能是虛癆病。

七情傷,上損是,扁鵲謂損其陽自上而下,一損肺、二損心、三損胃,過於胃則不可治。其說本於《內經》: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為女子不月。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則上極而下矣。

白話文:

七情過度傷身,損傷上面臟腑。

扁鵲說:情志過度會損傷陽氣,由上至下逐漸損害臟腑,首先傷肺,然後傷心,最後傷胃。一旦傷及胃部,就難以醫治了。

這種說法是根據《內經》來的:陽氣過盛的疾病會影響心脾,女子會出現月經不調。因為心脾位於上方,如果陽氣過盛到無法隱藏於內,女子就會月經不調,說明陽氣已經從上到下了。

歸脾湯,二陽旨,即《內經》二陽之病發心脾之旨也。此方為養神法,六味丸為補精法,高鼓峰並用之。

白話文:

歸脾湯,這是指《內經》中「二陽之病發心脾」的道理。這個方劑屬於養神的方法,而六味丸則屬於補精的方法,高鼓峯將這兩種方法同時使用。

下損由,房幃邇,扁鵲謂損其陰自下而上,一損腎、二損肝、三損脾,過於脾則不可治。其說本於《內經》:五臟主藏精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無氣,無氣則死矣。按精生於五臟而統司於腎,如色欲過度,則積傷而下損;至於失守無氣,則下極而上矣。

白話文:

色慾過度會損傷身體,首先會影響下體,就像《內經》所說的:五臟負責儲藏精氣,不能受到損傷。如果受損,精氣就會流失,身體就會衰弱。

精氣是由五臟產生,並由腎臟統籌管理。如果色慾過度,就會累積損傷,導致下體受損。到了精氣流失,身體衰弱的程度,就會從下體往上蔓延。

傷元陽,虧腎水,腎氣,即元陽也。元陽傷,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陽痿等症。腎水,即元陰也。元陰虧,為蒸熱、咳嗽、吐血、便血、遺精、喉痛、口瘡、齒牙浮動等症。

白話文:

損傷身體陽氣,虧損腎陰

腎氣就是身體陽氣。陽氣受損,會出現疲倦、食慾不振、腹瀉、腰痛、陽痿等症狀。

腎水就是身體陰氣。陰氣虧損,會出現潮熱、咳嗽、咯血、便血、遺精、喉嚨痛、口腔潰瘍、牙齒鬆動等症狀。

腎水虧,六味擬六味地黃丸為補腎水之主方,景岳左歸飲左歸丸亦妙。推之三才湯、八仙長壽丸、都氣丸天王補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白話文:

腎臟水液虧損,建議服用六味地黃丸,它是補腎水的主方。景嶽左歸飲和左歸丸也有很好的效果。此外,三才湯、八仙長壽丸、都氣丸、天王補心丹也可以根據症狀交替服用。

元陽傷,八味使,崔氏腎氣丸,後人為八味地黃丸。立方之意,原為暖腎逐水,非補養元氣。明·薛立齋及趙養葵始用以溫補命火,時醫遂奉為溫補腎命之主方。景岳右歸飲右歸丸皆本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還少丹代之;陽虛極者宜近效白朮湯

白話文:

元陽受損,使用八味藥方,崔氏的腎氣丸,後人稱為八味地黃丸。創建這個方劑的目的是為了溫暖腎臟、祛除水分,而不是補充元氣。明代的薛立齋和趙養葵開始用它來溫補命火,後來的醫生奉它為溫補腎命的主要方劑。景嶽的右歸飲和右歸丸都源自這個方劑。如果元陽還沒有過度衰弱,可以使用還少丹代替;陽氣極度虛弱時,應該使用近效白朮湯。

各醫書,伎止此,苦寒敗胃及辛熱耗陰,固無論已。即六味、歸脾,何嘗非流俗之套法。

甘藥調,回生理,扁鵲云:針藥莫治者,調以甘藥。仲景因之。喻嘉言曰:壽命之本,積精自剛;然精生於穀,谷入少則不能生血,血少則不能化精。《內經》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五穀之味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漸富,大命不傾也。

白話文:

以甘甜的藥物調養身體,來恢復生命力。扁鵲說,針灸和藥物都無法治療的,就用甘甜藥物來調養。仲景認同並遵循此法。喻嘉言說,壽命的根源在於積聚精華使身體強健。但是精氣來源於食物,如果攝入的食物太少,就無法生血,血少就無法化生精氣。《黃帝內經》說,精氣不足的,就要用味道來補充。味道指的是五穀的味道,用五穀的味道來補充,同時節制勞動,那麼積蓄的精華就逐漸增多,生命就不會衰竭。

建中湯,金匱軌小建中湯及加黃耆、加人參、加當歸、加白朮等湯,皆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苦鹹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按炙甘草湯即此湯化為潤劑,喻氏清燥湯即此湯化為涼劑。

白話文:

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還有小建中湯以及添加了黃耆、人參、當歸、白朮等藥材的湯劑,都可迅速補強中氣,促進食慾和津液分泌,進而補充血液和精氣,恢復原本不足的陰液。但只能使用穀物作為甘甜的基本藥味,而酸、苦、辛、鹹的藥材都不使用,因為除了這些藥材,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另外,炙甘草湯就是建中湯轉化為滋潤藥劑的方子,喻氏的清燥湯則是建中湯轉化為清涼藥劑的方子。

薯蕷丸,風氣弭,《金匱》薯蕷丸。自注云:治虛癆諸不足,風氣百疾。

白話文:

薯蕷丸:平息風氣

出處:金匱要略中的「薯蕷丸」。

作者註解:用於治療虛弱體質、營養不足的肺結核,以及由風氣引起的各種疾病。

䗪蟲丸,乾血已,《金匱》大黃䗪蟲丸。自注:治五癆諸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

白話文:

䗪蟲丸,主治乾血凝結。《金匱要略》中記載有大黃䗪蟲丸。作者自注:適用於治療各種導致肺部損傷的疾病,伴有乾血凝結,皮膚甲錯。

二神方,能起死,尤在涇云:風氣不去,則足以賊正氣而生長不榮,以薯蕷丸為要方。乾血不去,則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以䗪蟲丸為上劑。今之醫輩,能夢見此二方否?

白話文:

「二神方」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尤其如王涇雲所說:風氣不去,就會損傷正氣,造成生長不良,以薯蕷丸是主要的藥方。乾血不去,就會阻滯新血運行,灌溉不周,以蟲丸是上佳的方劑。現在的醫生,還能理解這兩個藥方的妙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