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三、醫論 (13)

回本書目錄

三、醫論 (13)

1. 21.陽明病茵陳蒿湯證

陽明原屬燥金,其為病也多燥熱,白虎、承氣諸方,皆所以解陽明之燥熱也。然燥熱者陽明恆有之正病,而有時間見濕熱為病,此陽明之變病也。其變病果為何病?陽明篇中諸發黃之證是也。試再進而詳論之。

白話文:

陽明原本屬於燥金性質,生病時大多會有燥熱的症狀。白虎湯、承氣湯等處方,都是用來舒解陽明之燥熱的。然而,燥熱是陽明經常有的正病,但有時會出現濕熱為病,這是陽明之變病。那麼變病具體是什麼樣的病呢?陽明篇中提到的諸發黃的證狀就是變病。下面再進一步詳細說明。

《傷寒論》原文: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白話文:

當陽明症發作時,如果出現發熱和出汗的症狀,這表示陽氣過盛,不會出現黃疸。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而身體其他部位沒有出汗,而且頸部感覺到緊繃感,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身體會出現黃疸,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熱外越而濕亦隨之外越,即不能發黃。若其熱不外越而內蘊,又兼其人小便不利,且飲水過多,其濕與熱必至化合而生黃,是以周身必發黃也。主以茵陳蒿湯者,以茵陳蒿湯善除濕熱也。

白話文:

陽明病發燒出汗的人,是因為熱氣向外發作,濕氣也跟著外發,所以不會出現黃疸。但是如果熱氣沒有外發而內藏,又加上這個人小便不順暢,而且喝太多水,濕氣和熱氣一定會結合而產生黃疸,因此全身都會出現黃色。主要用茵陳蒿湯來治療,是因為茵陳蒿湯能很好地去除濕熱。

【茵陳蒿湯方】,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

白話文:

茵陳蒿湯方:

  •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剖開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白話文:

把茵陳、梔子、瞿麥這三味藥材加到一斗水裡,先煮茵陳,把水煮到只剩下六升,再加入梔子和瞿麥,繼續煮,取三升藥液,濾去渣滓,分三次,溫服。服後小便會順暢,小便顏色像皁角汁,鮮紅色,一晚上後腹部會變小,黃疸會隨著小便排出。

茵陳,性寒味苦,具有生髮之氣,寒能勝熱,苦能勝濕,其生髮之氣能逐內蘊之濕熱外出,故可為濕熱身黃之主藥。佐以梔子、大黃者,因二藥亦皆味苦性寒也,且梔子能屈曲引心火下行以利小便。大黃之色能直透小便(凡服大黃者,其小便即為大黃之色,是大黃能利小便之明徵),故少用之亦善利小便。

白話文:

茵陳是一種性質寒涼、味道苦澀的中藥材,具有生髮的作用。它的寒涼性質可以剋制熱症,苦澀味道可以勝過濕氣。茵陳的生髮作用可以驅散體內的濕熱,因此可以作為濕熱性黃疸的主要藥物。

茵陳常與梔子、大黃搭配使用,因為這兩種藥材也都是味道苦澀、性質寒涼。此外,梔子還可以引導心火下降至小便,利於排尿。大黃的顏色可以直達小便(服用大黃後,小便會變成大黃的顏色,證明大黃具有利尿的作用),因此少量使用也能起到良好的利尿效果。

至茵陳雖具有升發之性,《名醫別錄》亦謂其能下利小便,三藥並用,又能引內蘊之熱自小便瀉出,是以服之能隨手奏效也。

白話文:

雖然茵陳具有提升發散的特性,但《名醫別錄》也提到它能利小便。三種藥物合用,還能引出體內蘊積的熱氣,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因此服用後能迅速見效。

《傷寒論》原文: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身黃如橘而腹滿,小便不利,此因濕熱成病可知,故亦治以茵陳蒿湯也。

2. 22.陽明病梔子柏皮湯證

《傷寒論》原文:傷寒身黃髮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此節示人,但見其身黃髮熱,即無腹滿小便不利諸證,亦直可以濕熱成病斷之也。

梔子柏皮湯方】,梔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

白話文:

梔子柏皮湯配方:

  • 梔子 15 顆,掰開
  • 甘草 1 兩,炙烤過
  • 黃柏 2 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此方之用意,欲以分消上中下之熱也。是以方中梔子善清上焦之熱,黃柏善清下焦之熱,加甘草與三藥並用,又能引之至中焦以清中焦之熱也。且梔子、黃柏皆過於苦寒,調以甘草之甘,俾其苦寒之性味少變,而不至有傷於胃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的目的,是要分別消除上焦(頭面部)、中焦(胸腹腔)和下焦(腰腹部)的熱氣。因此,處方中使用梔子,善於清除上焦的熱氣;黃柏,善於清除下焦的熱氣;加入甘草與其他三種藥物一起使用,還可以引導它們到達中焦,以清除中焦的熱氣。而且,梔子和黃柏都過於苦寒,用甘草的甘味來調和它們,讓它們的苦寒性質稍微改變,也不會對胃造成傷害。

3. 23.陽明病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

《傷寒論》原文: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傷寒發燒時邪熱鬱結在內,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來治療。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麻黃二兩去節,赤小豆一升,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配方:

  • 麻黃:兩兩,去除節點
  • 赤小豆:一升
  • 連軺:兩兩
  • 杏仁:四十顆,去皮去尖
  • 大棗:十二顆
  • 生梓白皮:一升
  • 生薑:兩兩,切片
  • 甘草:兩兩,炙用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連軺非連翹,乃連軺也。其性涼能瀉熱,兼善利濕,後世改用連翹則性不同矣。赤小豆,即作飯之小豆,形如綠豆而色赤者,非南來之紅豆也。梓白皮,藥房無鬻者,有梓樹處自加之可也。陳修園云,若無梓白皮,可以茵陳代之。

白話文:

按:連軺不是連翹,而是連軺。它的性質涼,能清熱,又能利濕。後世改用連翹,性質就不一樣了。赤小豆,就是用來做飯的小豆,形狀像綠豆但顏色是紅色的,不是從南方來的紅豆。梓白皮,藥房裡沒有賣的,有梓樹的地方自己加進去就可以了。陳修園說,如果沒有梓白皮,可以用茵陳代替。

身發黃與黃疸不同。黃疸為膽汁妄行於血中,仲景書中雖未明言,而喻嘉言《寓意草》於錢小魯案中曾發明之,彼時西人謂膽汁溢於血中之說,猶未入中國也。至身發黃之病,猝成於一兩日間,其非膽汁溢於血分可知矣。

白話文:

發黃和黃疸不同。黃疸是由於膽汁異常進入血液中造成的。雖然仲景的著作中沒有明確說明,但在喻嘉言的《寓意草》中記載了錢小魯的病例,並首次提出了這一說法。當時西方關於膽汁溢出血液中的觀點還沒有傳入中國。至於發黃的病症,通常會在一兩天內突然發作,因此可以判斷它並非膽汁溢入血液所致。

茵陳為治熱結黃疸之要藥,《神農本草經》載有明文,仲景治身發黃亦用之者,誠以二證之成,皆由於濕熱,其濕熱由漸而成則為黃疸,其濕熱因外感所束,倉猝而成則為身發黃,是以皆可以茵陳蒿治之也。

白話文:

茵陳草是治療熱結黃疸的主藥,《神農本草經》中也有明確記載。仲景治療身發黃時也使用茵陳,這是因為兩種疾病的形成原因都是由於濕熱。濕熱逐漸累積就會形成黃疸,而濕熱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迅速形成,就會導致身發黃。因此,兩種疾病都可以用茵陳草來治療。

身發黃之證,不必皆濕熱也。陽明篇七十六節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白話文:

身體發黃的症狀,不一定是濕熱造成的。陽明篇的第 76 節提到:「傷寒發汗後,身體和眼睛發黃,這是因為寒濕滯留在體內沒有消除的緣故,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要從寒濕的角度去探求原因。」

王和安曰:黃為油熱色,油中含液而包脈孕血,液虛血燥則熱甚為陽黃,身黃髮熱之梔子柏皮證也。油濕血熱相等而交蒸,為小便不利,身黃如橘之茵陳蒿證也。油寒膜濕,鬱血為熱,則寒濕甚而為陰黃,即茵陳五苓證也。病有熱而治從寒濕,玩以為二句,語氣之活自可想見。

白話文:

王和安說:黃色是油熱的顏色,油中含有液體,包圍著脈絡滋養血液。如果液體不足、血液乾燥,火氣就會很旺盛,表現為陽黃,也就是身體發黃、發熱的梔子柏皮證。

如果油脂濕熱相等,互相蒸發,就會導致小便不通,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的茵陳蒿證。

如果油脂寒冷而有膜,濕氣鬱結形成熱,就會寒濕嚴重而變成陰黃,也就是茵陳五苓證。

對於有熱的疾病,卻從寒濕的角度治療,不拘泥於這兩句,語言的靈活性不言而喻。

蓋以為不可下,明見有可下之熱黃也,在於寒濕中求之,言治法求之寒濕,明見黃證不純為寒濕也。凡一證二因者,治從其甚,可於二語見之。

白話文:

認為不可通便,是因為明顯有濕熱黃疸在,求治方法應著重在解決濕熱問題。說明黃疸症狀並非純粹由濕熱引起。凡是同一症狀由兩個原因引起的,治療應針對較明顯的原因。這可以在這兩句話中看出。

上王氏之論甚精細,而愚於此節之文則又別有會悟,試引從前治愈之兩案以明之。

曾治一人受感冒,惡寒無汗,周身發黃,以麻黃發之,汗出而黃不退。細診其脈,左部弦而無力,右部濡而無力,知其肝膽之陽不振,而脾胃又虛寒也。蓋脾胃屬土,土色本黃,脾胃有病,現其本色,是以其病濕熱也,可現明亮之黃色,其病濕寒也,亦可現黯淡之黃色。觀此所現之黃色,雖似黯淡而不甚黯淡者,因有膽汁妄行在其中也。

白話文:

曾治療一位感冒患者,畏寒但不流汗,全身發黃。用麻黃湯讓他發汗,汗出了但黃色不退。細看他的脈象,左手脈弦而無力,右手脈軟而無力,得知他的肝膽陽氣不足,而脾胃又虛寒。因為脾胃屬土,土的顏色本來就是黃的,如果脾胃有病,就會顯現其本色,所以他的病如果是濕熱,會呈現亮黃色;如果他的病是濕寒,也會呈現暗黃色。觀察他現在呈現的黃色,雖然看起來有點暗淡,但又不太暗淡,這是因為有膽汁妄行在其中。

此蓋因肝膽陽分不振,其中氣化不能宣通膽汁達於小腸化食,以致膽管閉塞,膽汁遂蓄極妄行,溢於血分而透黃色,其為黃色之根源各異,竟相併以呈其象,是以其發黃似黯淡而非黯淡也。審病既確,遂為擬分治左右之方以治之。

白話文:

這是因為肝膽的陽氣衰弱,導致肝膽氣化功能低下,膽汁無法順利到達小腸幫助消化,導致膽管阻塞,膽汁過度積聚,溢出到血液中,顯現出黃色。導致黃疸的原因不同,但症狀卻相似,因此黃疸的顏色看起來既黯淡又不黯淡。確定病因後,就可以根據患者的左右氣血狀況,制定對症狀的分治方案進行治療。

生箭耆六錢,桂枝尖二錢,乾薑三錢,厚朴錢半,陳皮錢半,茵陳二錢。

白話文:

生黃耆6錢(18公克),桂枝尖2錢(6公克),乾薑3錢(9公克),厚朴半錢(1.5公克),陳皮半錢(1.5公克),茵陳2錢(6公克)。

上藥六味,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中之義:用黃耆以助肝膽之陽氣,佐以桂枝之辛溫,更有開通之力也。用乾薑以除脾胃之濕寒,輔以厚朴能使其熱力下達。更輔以陳皮,能使其熱力旁行,其熱力能布濩充周,脾胃之寒濕自除也。用茵陳者,為其具有升發之性,實能開啟膽管之閉塞,且其性能利濕,更與薑、桂同用,雖云苦寒而亦不覺其苦寒也。

白話文:

配方的原理:使用黃耆來幫助肝膽的陽氣,輔以桂枝的溫熱性質,有疏通的功效。使用乾薑來去除脾胃的寒濕,輔以厚朴讓熱力傳導到下方。再輔以陳皮,讓熱力擴散到周圍。熱力可以充分散佈,脾胃的寒濕自然就會消除。使用茵陳,因為它具有升發的特性,可以疏通膽管,而且有祛濕的作用。與薑、桂一起使用,雖然是苦寒之品,但不會感覺到它的苦寒。

況肝膽中寄有相火,肝膽雖涼,相火之寄者仍在,相火原為龍雷之火,不可純投以辛熱之劑以觸發之,少加茵陳,實兼有熱因寒用之義也。

白話文:

肝和膽中寄存著叫做「相火」的火氣。雖然肝和膽本身是涼性的,但寄存在其中的相火屬性仍是熱性的。而這相火本質上是像雷擊般的猛烈,不能直接用辛熱的藥材去激發它。少量加入茵陳,是因為茵陳既有清熱作用,又適合在兼有寒熱的病症中使用。

又治一人,時當仲秋,寒熱往來,周身發黃,心中煩熱,腹中又似覺寒涼,飲食不甚消化,其脈左部弦硬,右部沉濡,心甚疑之,問其得病之由,答云,不知。因細問其平素之飲食起居,乃知因屋宇窄隘,六七月間皆在外露宿,且其地多潮濕,夜間霧露尤多。乃恍悟此因臟腑久受潮濕,脾胃屬土,土為太陰,濕鬱久則生寒,是以飲食不能消化。

白話文:

又治療一名患者,當時正值仲秋,患者症狀有:寒熱交替,全身發黃,心中煩熱,腹中卻感覺寒涼,飲食消化不良。摸脈發現,左手脈象弦緊有力,右手脈象沉緩而濡濕。我感到很疑惑,詢問他發病原因,他說不知道。於是我仔細詢問他的平時飲食起居習慣,才得知:由於居住環境狹窄,六七月份時他都在屋外露宿,而且屋子潮濕,夜間霧露尤其多。我頓時明白,這是因為臟腑長期受潮濕所致。脾胃屬土,土為太陰,濕氣鬱積久了就會生寒,所以患者會出現飲食消化不良的症狀。

肝膽屬木,木為少陽,濕鬱久則生熱,又兼有所寄之相火為之熏蒸,以致膽管腫脹閉塞,是以膽汁妄行,溢於血中而身黃也。舌上微有白苔,知其薄受外感,侵入三焦,三焦原為手少陽與足少陽併為遊部,一氣貫通,是以亦可作寒熱,原當以柴胡和解之,其寒熱自已,茵陳性近柴胡,同為少陽之藥,因其身發黃,遂用茵陳三錢以代柴胡,又加連翹、薄荷葉、生薑各三錢,甘草二錢,煎湯服後,周身得汗(足少陽不宜發汗手少陽宜發汗),寒熱往來愈,而發黃如故。於斯就其左右之脈寒熱迥殊者,再擬一方治之。

白話文:

肝和膽屬木,木代表少陽。濕氣鬱積久了會產生熱氣,加上內在的相火烘烤,導致膽管腫脹閉塞,於是膽汁亂流,溢出到血液中,就出現全身發黃的症狀。

舌頭上略有白苔,知道是輕微受到外部寒氣感染,侵入三焦。三焦原本是由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共同組成的,氣血運行貫通,所以也能產生寒熱的變化。原本應該用柴胡來調和,讓寒熱自動消退。茵陳的性質與柴胡類似,也是治療少陽經的藥物,因為患者發黃,所以用茵陳三錢代替柴胡,再加入連翹、薄荷葉、生薑各三錢,甘草二錢,煎湯服用。

服用後全身出汗(足少陽經不適合發汗,手少陽經適合發汗),寒熱反覆發作的症狀好轉,但發黃的症狀依舊。根據患者左右脈象寒熱差異較大,再擬定新的方子來治療。

茵陳三錢,梔子三錢,乾薑三錢,白朮三錢炒,厚朴二錢,焰硝五分研細。

上六味,將前五味煎湯一大盅,乘熱納硝末融化服之。

方中之義:用梔子、茵陳以清肝膽之熱,用乾薑、白朮、厚朴以除脾胃之寒,藥性之涼熱迥然不同,而匯為一方自能分途施治也。用焰硝者,因膽管之閉塞,恆有膽石阻隔,不能輸其膽汁於小腸,焰硝之性善消,即使膽管果有膽石,服之亦不難消融也,

白話文:

藥方的原理:使用梔子、茵陳來清除肝膽的熱氣,使用乾薑、白朮、厚朴來去除脾胃的寒氣。藥物的性質有冷有熱,但匯合在一起,卻能分開治療。使用焰硝的原因是:膽管阻塞通常是由膽結石堵塞造成的,膽汁無法流入小腸。焰硝具有良好的消融作用,即使膽管中確實有膽結石,服用後也不難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