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論濕痰主嗽

潔古曰嗽者秋傷於濕積於脾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反動之則氣必上衝而為咳嗽,甚則動於濕而為痰,也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不為痰。也有痰者,寒少熱多,各隨五臟而治之。假令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脾經,謂之濕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宜隨證而治之。

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咳而嗽者,治痰為先。故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自下。

按此論咳因濕在於經致痰為咳,五臟亦皆有之,可謂發內經之秘矣。然至氣鬱津液不降,或停水飲所致,或腎氣虛弱火炎水涸,津液湧而為痰涎於上,此氣飲及真臟為病,非諸經之留濕致病也。故易老云半夏止能泄痰之標而不能治痰之本是矣。詳以上言枳殼等利氣下痰,恐非易老語也。

2. 論嗽發早晏病本不同

丹溪曰:上半日嗽者屬胃中有火;午後嗽者屬陰虛;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滯肺氣不利,諸邪或痰皆然。春是春升之氣或外感;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也。

3. 論乾咳嗽治法

原病式曰:人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為勞嗽之疾也。

丹溪曰:咳而無痰者,此係火鬱之證,乃痰鬱火邪在中,同苦梗以開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此證不得志者有之。

謹按:咳無痰者,本肺氣傷而不清,咳久則痰鬱於中,不能上出,故當用藥以開提之,實者宣法亦可施也。凡嗽久亦有痰中兼血,有或帶血絲者,燥熱血少者,皆當取其化源,故曰滋陰降火,燥熱勞嗽是宜合而論治。

4. 論咳為肺痿

金匱方論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按此言肺痿屬熱。如咳久肺癟,聲啞,聲嘶,咯血,此屬陰虛火熱甚是也。本論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用炙甘草乾姜。此屬寒也。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液,溫液者,用炙甘草湯。此補虛勞也,亦與補陰虛火熱不同。是皆宜分治,故肺痿又有寒熱之異也。

5. 治風之劑

局方消風百解散治咳嗽聲重身熱頭疼

按此手太陰陽明藥也

金沸草散治咳因感風寒頭痛聲重(方並見傷風門)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

敗毒散治痰嗽身熱鼻塞

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 桔梗 枳殼 茯苓 甘草 人參 川芎(各等分)上㕮咀水煎每一兩或半兩

按此足太陽少陽手太陰藥也

6. 表裡氣血之劑

子和搜風丸(方見中風門)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足太陽藥也。

按以上諸方並出太陽解表例,但此丸下濕熱痰之劑也,實亦汗下之異。

7. 治寒之劑

小青龍湯治感風寒表不解而咳,心下有水氣或喘(方見痰飲門)

金匱方治咳而脈浮去芍加厚朴杏仁石膏小麥簡易九寶湯治咳而身熱發喘惡寒

麻黃 薄荷 陳皮 桂心 紫蘇 杏仁 甘草 桑白皮 大腹皮(各等分)

上㕮咀入蔥姜煎

按此手太陰足太陽藥也

8. 散風寒下氣之劑

人參杏子湯止嗽散風寒逐痰飲

人參 半夏 茯苓 白芍 桂枝 乾薑 細辛 甘草(各一錢) 五味子(半錢) 杏仁(一錢)

上㕮咀入姜煎

按此手足太陰足太陽少陰藥也

半夏溫肺湯止嗽喘治虛寒(方見痰飲門)

局方華蓋散治感寒而嗽胸滿聲重

蘇子 陳皮 赤茯苓 桑白皮 麻黃(各一兩) 甘草(十兩)

上㕮咀入姜煎

按此手太陰之本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