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2)

1. 論治噎之法並治驗

丹溪曰:或云胃脘乾槁,其治可得用乎?予曰: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正是此意。張雞峰亦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治法亦為近理。夫噎病生於血乾。夫血陰氣也,陰主靜,內外而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大勝,陰血自生,腸胃津潤,傳化合宜,何噎之有?因觸類而長之。

曾制一方,治一中年婦人,以四物湯加和白陳皮去皮留尖,桃仁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飲,以防其或生蟲也。與數十帖而安。又台州一匠者,年僅三十,勤於工作而有艾妻且喜酒,面白其脈澀重則大而無力,令謝去工作,臥於牛家,取新溫牛乳細細呷之,每頓盡一杯,一晝夜可五七次,盡卻食物,以漸而至八九次,半月大便潤,月餘而安。或口乾蓋酒毒未解,間飲甘蔗汁少許。

或又曰:古方治膈噎,未有不言寒者,何也?予曰:古人著方,必為當時抱病設也。其證實因於寒,故用之得效,非以為定式也。但今人為染此病,率因痰氣久得醫藥傳變而成,其為無寒也明矣。

謹按反胃之證,其始也,或由飲食不節,痰飲停滯,或因七情過用,脾胃內虛而作。古方不察病因,悉指為寒,用香燥大熱之藥治之。夫此藥止能逐寒邪行滯氣,其於飲食痰積,豈能祛逐七情之火?反有所熾,脾胃之陰反有所耗,是以藥助病邪,日以深痼。其中病情,丹溪先生言之詳矣。

夫治此疾也,咽嗌閉塞,胸膈痞悶,似屬氣滯,然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大便燥結而羊矢,似屬血熱,然服通利藥過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結者,當補血潤血而自行。有因火逆衝上食不得入,其脈洪大有力而數者,或痰飲阻滯而脈結澀者,當清痰泄熱,其火自降。

有因脾胃陽火亦衰,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溫其氣,仍以益陰養胃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務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厚味房勞之人,及年高無血者,皆不能療也。

2. 和中利痰散氣之劑

金匱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者,千金云治反胃不受食,食入即吐。

半夏(二升)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千金有白朮生薑

上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一升半,溫服一升,後再服。

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 桂枝(各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上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外臺有小麥一升。

按以上二方兼出太陰嘔吐噦例藥也。

病機和中桔梗湯治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

桔梗(一兩半) 半夏曲(二兩) 陳皮(去白) 枳實(炒) 白茯苓(各一兩) 白朮(一兩半) 厚朴(一兩薑製) 煮法如前。

上㕮咀,每服一兩,取清溫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服三服,之後氣漸下,吐漸止。然後去木香等末,每料中加芍藥二兩、黃耆一兩半,服之病愈。即已如大便燥硬,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

木香散方:檳榔、木香各等分為末。

按此太陰、陽明經藥也。

3. 治風木之劑

病機青鎮丸治上焦吐頭髮痛有汗脈弦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半) 甘草(半兩) 青黛(二錢半) 人參(半錢)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服

按此少陽經藥也

金花丸治吐食而脈弦者由肝乘於脾而吐宜治風安脾

半夏(一兩) 檳榔(二錢) 雄黃(二錢半)

上細末如上法丸薑湯下從少至多漸次服之

按此厥陰例藥也青鎮丸治肝火之藥金花丸治風痰乘於脾胃之藥故總入風木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