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十七)

麻黃(四兩) 杏仁(三十枚)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白話文:

麻黃:4兩 杏仁:30顆 炙甘草:2兩 石膏:半斤(碎成粉末,用棉花包住)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2. 汗後作喘證四(太陽五十九)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推原上章喘字之義:汗出亡津液,燥渴飲水,飲水太多,而汗後陽虛不能消散,水停則肺氣壅遏,故必喘;以水灌之,皮毛外閉,肺氣鬱阻,故亦喘也。

白話文:

解釋上一章中「喘」字的含義:大汗淋漓會喪失津液,感到口渴會喝水,喝水太多,而身體失陽虛弱無法消散水分,水液停滯會導致肺氣鬱結,所以必定會喘;用大量水灌溉身體,皮毛會阻閉外部,肺氣鬱滯,所以也會喘。

3. 麻杏甘石證五(太陽六十)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主之。

白話文:

桂枝用後,不可再用。若有出汗卻喘促,但無高熱的症狀,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來治療。

下後表寒未解,鬱其肺氣,肺郁生熱,蒸發皮毛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寒裡熱,宜麻杏甘石雙解之,可也。

白話文:

如果風邪寒邪沒有完全解除,就會鬱積在肺部。肺氣鬱積會產生熱氣,熱氣蒸發到皮毛卻無法透發出來,所以會出現出汗和喘氣的情況。這是因為體表還有寒邪,體內卻有熱氣,可以使用麻杏甘石湯雙重解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

下後不可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章,救表宜桂枝湯;又傷寒大下後復汗,心下痞章,解表宜桂枝湯;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章,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未嘗必禁桂枝也。

白話文:

在瀉過下之後,不可以用桂枝,這是大概的說法。其他情況,例如傷寒的患者已經瀉過下,然後出現腹瀉和清空腸胃的症狀,此時若想解除表證,就應當使用桂枝湯;再如傷寒的大量腹瀉後又出現出汗、心下痞滿的症狀,此時若想解除表證,也應當使用桂枝湯;還有太陽經病證的患者先發汗而不解而後又瀉下,脈象仍為浮脈而沒有好轉,此時必須解除外證才能痊癒,桂枝湯就是主要的方劑。所以,並沒有絕對禁止在瀉過下之後使用桂枝。

4. 人參白虎證六(太陽六十一)

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發汗後,仍然口渴難耐而且脈搏強大,應當以白虎湯加入人參治療。(處方見《太陽篇》第三十九條)

桂枝湯後汗出,表解而津液亡,泄裡熱則增,是宜白虎清裡。而大汗之後,大作煩渴而脈又洪大,是亡津而氣亦泄也。津由氣化,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為氣。此當益氣以生津,故加人參。素問談熱論脈燥疾,不為汗衰者死,以精氣消亡,無以滲灌其枯燥也。

白話文:

服用了桂枝湯之後,出汗過多,外表病症緩解但體液也隨之流失,導致體內熱氣加重,這時應該服用白虎湯來清熱清裡。

但是,在大量出汗之後,會出現嚴重的口渴,脈搏也洪大,這既是體液流失,也是元氣流失。體液是由元氣轉化而來的,靈樞經中記載:元氣上達上焦,打開後能發揮消化功能,化生五穀的味道,滋潤皮膚,充盈身體,光澤毛髮,就像霧露灌溉萬物一樣,這就是元氣的作用。

因此,此時應該補充元氣以生津液,所以加上了人參。素問中的《熱論》中提到了脈搏乾燥,無法因出汗而減輕的疾病,會導致死亡,因為精氣消耗殆盡,無法滋潤乾燥的機體。

白虎而加人參,使清氣降灑,化而為露,滋潤枯涸,滌洗煩躁,莫善於此矣。

5. 人參白虎證七(太陽六十二)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仍不見好轉,熱氣鬱結在體內,表裡都發熱,時常怕冷、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想要喝下好幾升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方劑請參閱太陽病第三十九條)

吐下之後,氣奪津傷,七八日不解,燥熱內盛而自里達表,表裡俱熱,熱蒸竅泄,時時惡風,舌上乾燥而心內焦煩,欲飲水數升之多,主以人參白虎清金而泄熱,化氣而生津也。

白話文:

在嘔吐或腹瀉後,身體會大量失血失液,如果七、八天後仍未恢復,就會導致體內燥熱加重,從體內擴散到體表,出現表裡皆熱的症狀。熱氣會蒸發身體的水分,導致竅道(如口鼻)發熱流液,出現時常怕風的症狀。患者舌頭乾燥,心內焦躁,口渴難耐,想喝大量的水。此時,可以使用人參和白虎湯來清熱降火,化氣生津。

6. 表裡俱虛證八(太陽六十三)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則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下之。

白話文:

患了太陽病,先用瀉下法治療卻沒好,之後又用了發汗法,這樣就會導致身體內外都虛弱,人會因為虛弱而心慌,在家中出汗就會自愈。這是因為出汗能使體表和體內平衡。先用瀉下法治療,但體內還沒有恢復平衡,所以繼續用瀉下法。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傷其陰液,因復發汗,傷其陽津,表陽里陰,以此俱虛。表陽虛則陰氣外束,里陰虛則陽氣內郁,陽氣內郁而不外達,其人因致昏冒冒,家汗出則自愈。所以然者,汗出則衛氣外達,經脈和暢,陰退而陽宣也。表和之後,得里未和然後下之。

白話文:

在治療太陽病時,一開始使用瀉下法但沒有療效,就傷害了體內的陰液。接著又使用發汗法,傷及了體內的陽津。結果導致體表陽氣虛弱,體內陰氣也虛弱了,使得表陽和裏陰都虛損。由於表陽虛弱,使得陰氣在外阻滯;由於裏陰虛弱,使得陽氣在內鬱結。陽氣在內鬱結,無法外達,因此患者會出現昏迷、意識不清的情況。如果此時讓患者出汗,就能自愈。這是因為出汗會使衛氣外達,經脈通暢,陰氣退散而陽氣舒展的緣故。在表證得到調理之後,如果裏證還未緩解,纔可以繼續使用瀉下法。

7. 調胃承氣證九(太陽六十四)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方在陽明二十)。

白話文:

發汗之後仍發冷,是體虛的緣故。反之,出汗後卻覺得熱,表示有實邪,應當和胃氣,同時根據情況使用調整胃氣的承氣湯(詳見《陽明》二十篇)。

陽虛之人汗則亡陽,陰虛之人汗則亡陰。汗後惡寒者氣泄而陽虛故也,故防入少陰。不惡寒反惡熱者津傷而陽實故也是,已入陽明將成大承氣證,宜早以調胃承氣和其胃氣,預奪其實也。

白話文:

體質偏陽虛的人流汗會損失陽氣,體質偏陰虛的人流汗會損失陰津。出汗後感到惡寒是因為氣血流失過多導致陽氣不足,容易轉化為少陰病證。不出汗反而感到發熱是因為體液受損,陽氣旺盛,已經進入陽明病證將發展成大承氣證,應及早服用調胃承氣湯調理腸胃氣機,預防病情加重。

8. 陰陽俱虛證十(太陽六十五)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際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白話文:

太陽病中風,由於使用辛熱發汗藥物,邪風被熱氣包裹,導致血氣流動失衡,兩陽之氣相互灼燒,患者身體發黃;陽氣過盛,容易流鼻血;陰液不足,則小便困難;陰陽兩虛,身體乾枯;

僅有頭部出汗,汗液流到脖子就停止;腹部脹滿,微微喘息,口乾,咽喉潰爛;或者很長時間不大便,就會出現胡言亂語;嚴重者甚至嘔吐,手腳不安分,拉扯衣物、摸索牀鋪。頻頻小便者,還有得救的可能。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一被火熱,血氣流溢而失其常度,外劫之火與內郁之陽,兩相薰灼,其身發黃;上之陽盛則欲衄,下之陰虛則小便難;陰液陽津俱至虛竭,身體則枯燥不潤,陽氣上燔,但頭汗出,際頸而還;裡氣膹鬱而為脹滿,肺氣壅阻而為微喘;火炎於上,口乾而咽爛;其時或不大便久,則衛郁莫泄,濁氣薰心而為譫語;甚者胃氣衝逆而為嘔噦;或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凡此諸證,總以表裡壅遏,熱無泄路,故鬱悶懊憹,煩亂如是。

白話文:

中暑時,使用發汗法治療,但外來的火熱會推動邪風,導致血氣過度流失,破壞自然平衡。外來的火熱和體內鬱積的陽氣互相灼燒,導致皮膚發黃;上焦陽氣旺盛時會流鼻血,下焦陰氣不足時小便困難;陰液和津液都耗盡時,身體會變得乾燥粗糙;陽氣上沖,只會頭部出汗,汗水到達脖子處就停了;內氣鬱結化為脹滿,肺氣阻滯化為微喘;上焦火熱,導致口乾舌燥;有時會長時間不解大便,則衞氣鬱積無法宣發,濁氣上沖心臟,誘發胡言亂語;嚴重時會出現胃氣逆衝,引起嘔吐呃逆;或表現為手腳不安,不停地拉扯衣服或摸牀。

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表裡氣機鬱結,熱邪沒有散發出去,因此造成鬱悶煩躁,混亂不安。

宜以辛涼之藥,雙泄表裡。若小便利者,是陰氣未絕,其人可治也。

此證濕熱鬱蒸,宜以麻黃石膏泄其表熱,大黃芒硝泄其裡熱,半夏生薑降其逆,豬苓滑石滲其濕,表裡雙清,則神氣慧爽矣。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濕氣和熱氣積聚在體內,應該用麻黃、石膏來發散表面的熱氣,用大黃、芒硝來瀉掉裡面的熱氣,用半夏、生薑來緩解逆氣,用豬苓、滑石來利尿濕氣。表裡兩方面都清爽了,精神氣就會好起來。

9. 炎熱入胃證十一(太陽六十六)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白話文:

太陽病到了第二天,發作時感到煩躁,用熱敷背部反而會大量出汗,這是火熱侵入胃部,胃液耗盡所致,因此會產生躁動不安,甚至胡言亂語。十幾天後,從下面開始發抖,並腹瀉,這是好轉的徵兆。所以,在這期間不能從腰部以下發汗,也無法排尿,並會反胃想嘔吐,足部不耐風寒,大便也會變硬。此時應頻繁排尿,但反而排尿次數減少,大便後頭部會突然疼痛,這是因為穀氣沿著身體向下運行所致。

太陽病皮毛被感,表郁為熱,內尚無熱。俟其表熱傳胃,日久失清,乃見煩躁。今二日之內方入陽明,不應躁而反躁,其胃陽素盛可知。乃不用清涼,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炎就燥,邪熱入胃,胃中水竭,乃生煩躁。燥熱薰心,必發譫語。若十餘日後微陰內,復忽振慄而自下利,則胃熱下泄,此為欲解也。

白話文:

當太陽病的外表受到風寒侵襲時,體表會出現鬱熱的現象,但內部還沒有熱證。等外表的熱邪傳入胃部,時間久了胃中清氣受損,就會出現心煩意亂的症狀。現在這病人病情發作才兩天,陽明胃熱的症狀尚不嚴重,卻出現了心煩意亂的症狀,這說明胃陽本來就偏旺盛。所以不能再用清涼的藥物治療,反而用熨背的方法讓病人大汗淋漓,這樣會助長火炎,邪熱會進入胃中,導致胃中水分耗盡,從而產生心煩意亂的症狀。燥熱之氣上燻心臟,必會出現胡言亂語。如果十幾天後身體內微陰漸生,病人突然出現寒戰和腹瀉,這是胃熱通過泄瀉而得到緩解的徵兆。

方其熨背取汗,火熱蒸騰,上雖熱而下則寒。故從腰以下絕無汗,意外寒鬱其內熱,故膀胱閉澀,欲小便而不得。陽氣升泄不根於水,膀胱無約時欲失溲。如此則小便當數而反不數者,津液枯也。水枯則大便乾硬。便乾腸結,胃熱不得下達,故氣逆作嘔。火熱上逆,故足下逆冷而惡風寒。

白話文:

當針灸背部引出汗水時,火氣蒸騰,上半身雖熱,但下半身卻很冷。所以從腰部以下完全沒有汗,內熱被外寒所阻,因此膀胱閉塞不通,想小便卻不能。陽氣上升排出體外而沒有水分滋養,膀胱便無法固定小便的時間,有時候會失禁。像這種情況,應該頻尿卻反而不尿,是因為津液枯竭了。水分枯竭就會導致大便乾燥變硬。大便乾燥導致腸道阻塞,胃熱無法往下傳送,所以會氣逆而嘔吐。火氣上逆,所以腳底冰冷且畏懼風寒。

及振慄下利。大便已行,則穀氣宣暢四達。頭痛而火從上散,足熱而陽從下達。胃中燥熱解散無餘緣,穀氣以便通而下流故也。便通而頭痛者,如壚底壅塞,火焰不升。一通則火即上炎也。

白話文:

如果振奮精神,大便就會通暢。大便排出後,穀氣就會在全身暢通無阻。頭疼是上火的表現,腳發熱則是陽氣從下通達。胃中燥熱已經散盡,只剩下穀氣因此大便通暢而排出。如果大便通暢而頭疼,就像爐竈底部堵塞,火焰無法上升。一旦疏通,火焰就會立刻向上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