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太陽壞病

太陽風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黃是也。陽偏盛者,恐異日之入陽明,則有大青龍、白虎湯,早清其燥熱。陰偏勝者,恐異日之入三陰,則有小青龍、五苓散,預去其濕寒。處治不瘥,病在太陽一經,自當應藥而解,不成壞病。醫不知此,實其實而虛其虛,若汗、若吐、若下、若溫、針、補、瀉,異施遂成壞病,非復太陽本色矣。壞病者,即後日之陽明與三陰也。

白話文:

對於太陽經因風寒引起的疾病,有正治的方法,也就是使用桂枝麻黃湯。若是陽熱偏盛,擔心日後會化熱入陽明經,則應使用大青龍湯或白虎湯,提早清除燥熱。若是陰寒偏盛,擔心日後會化濕入三陰經,則應使用小青龍湯或五苓散,預防濕寒。

若治療後病情沒有好轉,表示疾病仍停留在太陽經,理應使用合適的藥物治療而痊癒,不會演變為壞病。但如果醫生不懂得這個道理,反而貪功冒進,使用過於猛烈的治療手法,如汗、吐、瀉、溫、針、補、瀉等,就會造成壞病,不再是太陽經原來的病症了。壞病就是指日後發展成的陽明經或三陰經疾病。

陽盛而泄其陰,則入陽明;陰盛而亡其陽,則入三陰。桂枝麻黃之證,變為亢陽孤陰,是以曰壞。至於陽明,俟其腑熱內實,一下而愈,猶為逆中之順。然而腑邪傷陰,失於急下,亦伏死機,則順中之逆,正自不少。若夫三陰陰盛陽負動,懼危亡,則逆居強半而順不十。且仲景於是有救逆之法,隨證處治,轉逆為從,元通微妙,良工苦心矣。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盛而陰氣耗損,就容易得陽明病。如果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就容易得三陰病。桂枝麻黃治療的病證,如果轉變為極端陽氣過剩、陰氣虧虛的情況,就被稱為「壞」。對於陽明病,等到腑中熱氣實質,用瀉下法治療後就能好轉,這仍然屬於順應病情的逆治法。但是,如果有腑邪傷陰的情況,而沒有及時用瀉下法治療,也會隱藏著死機,這就是順應病情中的逆治法,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至於三陰病,因為陰氣過盛、陽氣衰弱,病情危險,逆治法佔多數,順治法不到十分之一。張仲景針對這種逆證,制定了拯救逆證的方法,根據不同的證型對症治療,把逆證轉為順證,這種方法玄妙通靈,是名醫的用心良苦之作。

2. 太陽壞病提綱一(太陽五十四)

桂枝麻黃,太陽風寒主方也。若至三日之久,正將入陽明太陰之期,業經汗下溫針而病仍不解,則事當大壞,未必猶在太陽;即太陽未罷,而亦未必尚屬太陽桂麻之證。是宜審觀脈證,另立新法。故總立壞病之綱,詳開救逆之門也。

白話文:

桂枝和麻黃,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經感受風寒的疾病。如果病程超過三天,正準備轉入陽明或太陰經的階段,經過發汗、針灸等治療後病情仍未好轉,那麼情況可能很糟糕,未必還處在太陽經病位。即使太陽經的病情還未完全解除,也不一定還適合使用桂枝麻黃湯。因此,需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制定新的治療方法。所以,我們總結了病情的惡化規律,並詳細闡述了挽救危重病情的措施。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發作三天後,病人出現嘔吐、腹瀉、發熱等症狀,但用桂枝湯治療後仍不見好轉,這屬於病症過於嚴重的情況,不能再用桂枝湯。此時需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判斷是哪種證型,然後對症治療。

太陽病治之得法,當解於本經,不至入腑傳臟而成壞病。若至三日之久,已經發汗、吐下、溫針諸治而病不解,則不在太陽,定緣誤治,入別經而成壞病。當觀其脈證,知其所犯何逆,隨證治之。曰壞病者,非太陽之本病故也。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時,如果方法對症,疾病通常會在規定的時間內痊癒,不會傳入臟腑,演變成嚴重的疾病。如果治療達到三天,經過發汗、催吐、溫針等治療方法,疾病仍然沒有好轉,那麼疾病就不在太陽經了,必定是因為誤治,侵入別的經絡,演變成嚴重的疾病。這時應該觀察脈象和症狀,瞭解疾病侵犯哪條經絡,然後根據病症進行治療。所謂的壞病,不是太陽經的原發性疾病。

3. 壞病提綱二(太陽五十五)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先本下之而復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申明上章「逆」字之義:風寒外閉,宜辛溫發散而不宜下;燥熱內結,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若表邪未解,里邪復盛,則宜先汗而後下;若里邪急迫,表邪輕微,則宜先下而後汗。錯則成逆矣。若治法得宜,先後不失,不為逆也。

白話文:

上文中的「逆」字,是指治療方法與病症不符的情況,具體如下:

  • **風寒外閉:**應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治療,不適合使用瀉下法。
  • **燥熱內結:**應使用苦寒攻下的藥物治療,不適合使用發汗法。

但是,如果表邪(外在病邪)尚未清除,而裏邪(內在病邪)又加重,則應先發汗後瀉下。 如果裏邪急迫,表邪輕微,則應先瀉下後發汗。

如果治療方法不當,先後順序錯亂,就會導致「逆」的情況。而如果治療方法得當,先後順序正確,就不會產生「逆」的情況。

4. 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十五章)

陽明從燥金化氣,陽旺之人,表鬱則燥動。然不經誤治,津液未耗,燥氣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溫針,傷津亡液,燥氣大發,經腑合邪,乃成下證。雖不如三陰之險,然陰虧陽亢,亦伏危機,未可率然也。

白話文:

陽明胃經的熱氣源於燥金之氣化生,陽氣旺盛的人,身體表面鬱熱會導致燥動。但是,如果沒有錯誤的治療,津液沒有耗盡,燥氣怎麼會突然發作得這麼厲害?一旦出汗、下瀉、溫針灸等治療傷了津液,燥氣就會大發,經腑和邪氣結合,就會演變成下焦的病證。雖然不像三陰經的病證那麼危險,但陰氣虧損、陽氣亢盛,也隱藏著危機,不可輕視。

5. 太陽壞病入陽明桂枝證一(太陽五十六)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桂枝主之。(方在太陽五)

白話文:

當太陽病發生時,如果一開始發汗治療沒見效,又改用瀉下的方法,並且脈象呈現浮浮的現象,那麼病情不容易好轉。浮脈代表病邪在體表,而反過來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會讓病邪深入體內,因此導致病情難以好轉。現在脈象浮浮的,說明病邪在體表,應該用解表的方法治療,才能讓病情好轉。桂枝湯是治療這種情況的主方。(見太陽病五)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設內有腑熱,則下之當愈。若使脈浮,則表邪未解,必不能愈。以浮為邪在表,遺其外邪,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當須解外,則愈。宜主桂枝也。 此太陽表證未罷,而內有腑證,固當下也。然必外解而後可下。若發汗未解,而遽下之,設脈猶見浮,則外必不愈。故仍以桂枝解外。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一開始發汗治療後沒能解決,就又使用瀉下治療。如果體內確實有腑熱,那麼瀉下治療應該會痊癒。但如果脈象浮現,表示表證邪氣還沒解除,瀉下治療就不會痊癒。因為浮脈代表邪氣在表,如果忽略表證邪氣,反而用瀉下治療,所以才會導致無法痊癒。應該先解決表證,才能痊癒。此時應以桂枝湯為主。

這種情況說明太陽表證還沒解除,而內臟又出現疾患,的確應該瀉下治療。但是必須先解除外證,才能瀉下。如果發汗治療還沒解除,就急著瀉下,如果脈象仍然浮現,那麼外證必定沒有痊癒。所以仍然要使用桂枝湯解除外證。

6. 發汗亡津證二(太陽五十七)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土濕金鬱氣不化水,土濕木鬱不能行水,皆令小便不利。小青龍、五苓散證之。小便不利,悉緣土濕而水停,則小便之不利必因濕旺。若汗下之後而見小便之不利,是津液亡泄燥而非濕也。然別無熱渴之證,則其燥未甚,勿用治之,俟其津液續復,得小便一切必自愈也。

白話文:

膀胱是人體的儲水器官,儲藏著津液。當氣化作用正常時,津液就能順利排出。如果脾濕導致金氣鬱結,氣化作用受阻,水液不能排出;如果脾濕導致肝氣鬱結,水液流動受阻,這些都會引起小便不利。小青龍湯和五苓散可以作為治療這些證型的藥方。小便不利,都是因為脾濕導致水液滯留所致。因此,小便不利的根本原因是濕邪過盛。如果出汗過多或腹瀉過後出現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津液過度流失而造成的燥熱,而不是濕。但是,如果沒有其他熱渴的症狀,說明燥熱並不嚴重,不需要治療。等津液補充後,小便自然會恢復正常。

汗下之後小便不利,陽虛之人則陽亡而病濕,陰虛之人則陰亡而傷燥。此不見陽亡濕動之證,故知是亡津傷燥也。此亦人參白虎證,而燥熱未作,則病勢最輕,故不須治之。

白話文:

出汗後小便不通暢,陽虛的人會導致陽氣衰竭而患上濕氣病,陰虛的人會導致陰液衰竭而受燥邪所傷。現在看不到陽氣衰竭濕邪發動的證據,所以知道這是陰液衰竭燥邪所傷。這也是人參白虎湯的證候,而燥熱尚未發生,則病情最輕,所以不需要治療。

7. 麻杏甘石證三(太陽五十八)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白話文:

發汗治療後,不要再用桂枝。如果發汗後出現喘息,但沒有明顯的高熱症狀,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汗後表寒未解,鬱其肺氣,熱蒸皮毛,竅開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得汗泄,故外無大熱。麻黃髮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則表裡俱解矣。此亦大青龍證之輕者,以在汗後,故不用青龍。汗後不可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可更發汗,宜桂枝湯,未嘗必禁桂枝也。

白話文:

出汗後,表寒未解,導致肺氣鬱結,熱氣蒸騰於皮膚表層,毛孔打開卻無法排解出來,因此出汗後會喘。表層得到發汗解熱,所以體表並無明顯發熱。麻黃能發汗解表,杏仁能平抑逆氣,石膏能清熱止渴,甘草能補益脾胃,這樣就能解表清裡,病症就能痊癒。這也是大青龍湯證較輕的一種,因為是在出汗後,所以不用青龍。出汗後不可使用桂枝,這也是籠統而論。如果發汗已經解決,大概半日後症狀又發作,可以再次發汗,可以使用桂枝湯,並不是一定禁止使用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