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芍藥甘草湯方第十四

白芍藥(四兩味酸微寒),甘草(四兩炙甘平),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用補陰血。

白話文:

芍藥白色的補益,而紅色的瀉下。白色的收斂,而紅色的疏散。用酸味的藥物收斂它,用甘味的藥物緩和它。酸味和甘味相結合,用來補益陰血。

2. 調胃承氣湯方第十五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鹹苦大寒),

白話文:

大黃:四兩,去皮,用清酒浸泡。

甘草:二兩,炙過的,味甘,性平。

芒硝:半斤,味鹹苦,性大寒。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內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芒硝鹹寒以除熱。大黃苦寒以蕩實。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陳而緩中。

白話文:

《內經》上說:火熱之邪在體內肆虐,宜用鹹寒之藥治療,再佐以苦甘之藥。芒硝鹹寒,能清熱瀉火。大黃苦寒,能攻堅清熱。甘草甘平,能調和二藥,緩和作用,以推動舊的物質排出,緩解中焦鬱熱。

3. 四逆湯方第十六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白話文:

甘草:二兩,炙用,味甘,性平。

乾薑:一兩半,味辛,性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味辛,性大熱。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又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甘草姜附相合。為甘辛大熱之劑。乃可發散陰陽之氣。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提到,寒邪侵入人體內部,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同時,寒邪所侵犯的部位,可以用辛熱的藥物如甘草、生薑、附子等來治療,這些藥物合在一起,形成甘辛大熱的藥劑,才能發散陰陽之氣,治療寒邪。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

白話文:

問題:病人的症狀是白天陽氣旺盛,按照治療白天陽氣旺盛的方法來治療,病情反而加重。病人的逆證(陽氣上亢)集中在咽喉,小腿拘急而胡言亂語。

老師說:夜半時分,病人的手腳應該溫暖,兩腿應該伸直。後來(按老師的說的做之後),病人的情況果然如此。你怎麼知道會這樣?

答:寸口脈浮而大,脈浮主風,脈大主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小腿攣。病症象桂枝湯證,所以用桂枝湯加附子,再視後續情況加重桂枝,以使病人出汗。附子溫通經脈,病人陽氣虛衰,故用附子。厥逆(陽氣上亢)的原因是:

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白話文:

咽喉乾燥。煩躁。陽明經內裡鬱結。胡言亂語煩亂。再喝甘草乾薑湯。半夜陽氣恢復。兩足應該發熱。小腿還有少許攣縮。再 服用芍藥甘草湯。小腿就伸展了。用承氣湯微瀉大便。就可以停止胡言亂語。所以知道病情可以治癒。

陽旦。桂枝別名也。前證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與桂枝湯證相似。是證象陽旦也。與桂枝湯而增劇。得寸口脈浮大。浮為風邪。大為血虛。即於桂枝湯。加附子溫經以補虛。增桂令汗出以祛風。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與甘草乾薑湯。陽復而足溫。

白話文:

元旦(即立冬)前。桂枝也是柴胡的別名。脈象浮,有汗,小便頻繁,心煩,微惡寒,四肢抽搐。與桂枝湯證相似。這種證象是陽氣不足,比桂枝湯證更嚴重,寸口脈浮大。浮脈是風邪,大脈是血虛。除了桂枝湯,還要加入附子來溫經,補虛。增加桂枝分量,以促進出汗,驅除風寒。如果有逆症狀,並加劇寒症,可以用甘草乾薑湯,陽氣恢復,腳就會溫暖。

更與芍藥甘草湯。陰和而脛伸。表邪已解。陰陽已復。而有陽明內結譫語煩亂。少與調胃承氣湯。微溏泄以和其胃。則陰陽之氣皆和。內外之邪悉去。故知病可愈。

白話文:

改用芍藥甘草湯,陰氣和合,小腿伸展,表邪已解,陰陽已復,但有陽明經內邪結聚,譫妄語亂。再用少量調胃承氣湯,微量瀉下以調和其胃氣,則陰陽之氣皆和,內外之邪悉去。因此知道疾病可以痊癒。

張卿子云。此二條見傷寒隨症用藥。如轉圜法也。表裡寒熱。意盡於此。則昔賢所云。用藥宜寒者為傳邪。宜溫者為直中。未為確論。

白話文:

張卿子說,這二條例證見於《傷寒論》,隨證用藥。就好比轉圜之法,表裡寒熱,道理都包含於此。所以,古代賢人所說,應該用寒藥的原因是「傳邪」,應該用溫藥的原因是「直中」,這種說法並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