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傷寒直格》~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瘀血下證

(瘀,於預切,積也。又音於)

桃仁承氣湯,治太陽病不解,而循經熱結在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表不解者,先以桂枝湯解表,已而,但小腹急結者乃以下之(或言少腹者誤也,臍上為腹,腹下為小腹,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凡下皆作小腹也)。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是針對太陽經病症未解除,熱邪循經而結在膀胱,患者出現類似瘋狂的行為、下血的病症,此時治療可以使病情轉好。如果表症還未解除,就先用桂枝湯治療。已經解除表症,但還有小腹急結的情形,就可以用此湯下之。(有些書中記載的「少腹」是錯誤的。臍以上的部位才叫腹,而臍以下的部位才叫小腹。小腹兩側稱為少腹。所有用來治療這種病症的湯藥,所提到的「小腹」,都是指小腹。)

抵當丸,治傷寒裡熱,少腹滿,當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有蓄血也,宜以下之。

白話文:

《抵當丸》,治療傷寒內熱,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現在反而小便通暢者,是體內有蓄血,應當使用瀉下的藥物。

抵當湯,治太陽日深,表證仍在,循經而熱蓄下焦,脈微而沉,不結胸而發狂者,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也,血下乃愈,宜以攻之。或太陽病,身黃,脈沉者,循經而蓄熱下焦也,少腹硬,小便不利,為無血,小便自利,如狂者,瘀血證也。或陽明蓄熱內甚而喜忘(喜,許記切),或狂,大便雖硬而反易不難也,其色黑者,有蓄血也。或無表裡證,但發熱日深,脈雖浮者,亦可下之。或已下後,脈數、胸熱、消穀善飢,數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並宜抵當湯下之。

白話文:

抵當湯,治療太陽經熱病日久,表證仍在,熱邪循經蓄積在下焦,導致脈象微弱而沉細,不出現胸悶的症狀,但有發狂的表現。這是因為熱邪在下焦聚集,導致小腹堅硬脹滿,小便通利。患者血便後就會痊癒,宜用此方攻下治療。或者太陽經熱病,患者皮膚發黃,脈象沉細,這也是熱邪循經蓄積在下焦導致的,小腹堅硬,小便不通利,這是由於沒有血證的緣故。如果小便通利,出現發狂的表現,這是瘀血證。或者陽明經熱邪蓄積於內,病情很嚴重,患者出現健忘(健,許記切)或狂躁的症狀,大便雖然堅硬,但排便反而容易不困難,大便的顏色是黑色的,這是因為有蓄血的緣故。或者沒有表裡證的症狀,只是發熱日久,脈象雖然浮,也可以用此方下法治療。或者已經用下法治療後,患者脈象數、胸部有熱感、消瘦、食慾良好、經常感到飢餓,數日不大便,這是瘀血證,也宜用抵當湯下法治療。

2. 發黃

茵陳湯,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而身體發黃。

白話文:

茵陳湯,用於治療陽明經裡熱極度嚴重,並且合併口渴、熱邪鬱積導致飲水不散,進而出現濕熱相互搏擊而導致身體發黃的臨牀症狀。

或言寒熱相搏而發黃者,誤也。則如萬物濕熱甚,則自生黃色苔也。或本傷寒熱極失下,或誤汗之、溫之、灸之、熨之,或誤服銀粉、巴豆大毒熱藥下之,反以亡液損其陰氣,邪熱轉甚;或下之太早,熱入里,不成結胸,但以發黃者;或失寒涼調治,或熱勢本惡,雖按法治之,而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或下後,熱勢不退,皆能發於黃也。大抵本因熱鬱極甚,留飲不散,濕熱相搏而黃也。

白話文:

有人說黃疸是由寒熱相搏引起的,這是錯誤的。如果萬物都濕熱到了極點,自然會生出黃色的苔蘚。有的人本來就患有傷寒熱,卻誤用了瀉藥、發汗藥、溫補藥、灸法或熨法;有的人誤服了銀粉、巴豆等大毒熱藥,反而損耗了體液,損傷了陰氣,邪熱更加嚴重;有的人瀉藥用得太早,熱邪進入體內,沒有形成結胸,但出現了黃疸;有的人沒有用寒涼藥物治療,或者熱勢本來就嚴重,即使按照正常的治療方法,也不能退熱;有的人在瀉藥之後,熱勢不退,都會導致黃疸。總的來說,黃疸是由於熱鬱極盛,留飲不散,濕熱相搏而引起的。

其候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身必發黃也。

怫熱在表,燥而無汗,濕熱在裡,氣甚不能散越於外,則濕熱之氣鬱甚而上行,以至頭面陽極之分,則濕熱蒸為微汗,而頸下無汗。然濕熱不能自然宣通散越於周身,故濕熱鬱之極甚,而面目、遍身發黃也。故白虎湯證,遍身自汗出者,仲景謂之散越,不發於黃也。小便不利者,濕熱發黃之證也。

白話文:

燥熱在皮膚表面,但身體卻沒有汗液。濕熱在體內,濁氣很重,不能散發到體外。濕熱之氣鬱結嚴重,上升到頭面陽氣最盛的地方,於是濕熱蒸發成細微的汗液,但頸部以下卻沒有汗液。然而,濕熱不能自然地宣通散發到全身,所以濕熱鬱結到極點,於是臉部和全身發黃。所以,患有白虎湯證狀的人,全身自汗而出,仲景稱之為「散越」,不會發黃。小便不利的人,是濕熱導致發黃的徵兆。

或小便自利,或狂,或大便黑者,瘀血證也。發黃亦有譫妄者,本所不言,以黃證未明,故不須言也。

宜茵陳湯調下五苓散以利小便,退其濕熱也。已黃者,茵陳湯利大、小便也。

3. 結胸

汗下之後,不大便五、六日,舌乾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脈尚沉、緊、滑、數,或但關脈沉緊者,通宜大陷胸湯或凡下之。或脈浮者,表未罷也,不可下之(下之死),宜小陷胸湯及小柴胡之類和解,罷者,方可下之。或結胸,雖脈浮而裡熱勢惡,須可下者,宜三一承氣湯,一服分作三次,約三時許服訖,得利甚良,雖未利,稍減,脈必漸沉。病微者,只用三一承氣湯半服,按而下之。

白話文:

  1. 發汗後五六天不大便,舌頭乾渴,午後微微感覺到發熱,從心臟一直到小腹又硬又滿又痛,不能用手按壓,脈象依然沉、緊、滑、數,或者只有關脈沉而緊的,都應該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

  2. 脈象浮的,說明表證的病邪還沒完全消除,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使用了瀉下的方法可能會導致死亡),應該使用小陷胸湯和小柴胡湯之類的藥物來治療,等表證消除後,纔可以再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3. 如果有「結胸」的症狀(胸中感覺堵塞悶痛),即使脈象是浮的,但是裡熱的勢頭很強,需要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時,可以使用三一承氣湯,一劑藥分成三次服,隔約三小時服一次,服完後就會大便通暢,病情會大有好轉,即使沒有大便通暢,也會有所好轉,脈象也會逐漸沉靜下來。

  4. 如果病情比較輕微的,只需要使用半劑三一承氣湯,就可以治療。

裡熱甚者,以大陷胸湯大半服而下之。

謂有前藥之力也。然雖二方中甘遂甘草,或勢惡者故意以甘草擊甘遂,使開發峻疾而為效速矣。故《世方》及《活人書》雙圓子,亦直用甘草、甘遂也。

白話文:

這意思是說,甘遂是瀉藥,而甘草則是固藥。一般情況下,甘草會阻止甘遂的瀉下作用。但是,如果有人故意用甘草和甘遂一起服用,那麼甘草反而會增強甘遂的瀉下作用,使藥效更快。因此,《世方》和《活人書》中的雙圓子,都是直接用甘草和甘遂製成的。

或但結胸,別無大段熱證,但頭微汗出,脈沉潛者,水結胸也,通宜大陷胸湯。小結胸者,心下按之而痛,脈浮而滑,別無大段熱證也。

白話文:

假如單純胸悶而無明顯的發熱症狀,只有頭部微微出汗,脈象沉潛的,是水結胸,可用通宜大陷胸湯。小結胸的症狀是,心下按壓感覺疼痛,脈象浮而滑,沒有明顯的發熱症狀。

此亦下之早而熱結心胸也。但以熱微於大結構,而甚於痞,但熱之微,甚也。俗未明之,又以妄謂,但結胸無大熱,證為寒實結胸。殊不知《素問》明言熱病而實非寒也。及夫臟結、陰結、陽結者,經以熱結於腑,而腑為陽,是名陽結;熱結於臟,而臟為陰,是名陰結,一名臟結也。然熱結於腑則微而淺,故病厥微而易治;熱結於臟則深,而當病甚,故厥深而難治矣。

白話文:

這也是因為服用瀉藥太早,而熱邪積聚在心胸所致。但由於燥熱的症狀在大便的結構變化上不甚明顯,而在痞滿的症狀中卻很嚴重,所以說的燥熱症狀不顯著,嚴重的是痞滿的症狀。一般人不明瞭這種情況,又根據錯誤的說法,認為只有結胸中沒有很大的熱象,這種情況才被認為是寒實結胸。卻不知道《素問》明確地說這種疾病是熱病而不是寒病。至於腑結、陰結、陽結,根據《內經》的記載,熱邪積聚在腑中,腑屬於陽,所以稱為陽結;熱邪積聚在臟中,臟屬於陰,所以稱為陰結,又名臟結。但是熱邪積聚在腑中時症狀輕微而淺,所以病症輕微而容易治療;熱邪積聚在臟中時症狀嚴重而深,所以病症嚴重而難以治療。

或臟結蓄熱極深,而至身冷、脈微而欲絕者,表之熱證反不見也。俗未知本熱極而致,反言陰寒臟結,本亦病熱極,俗又妄加熱藥,反絕殘陰而暴死,十無一生,因以世傳臟結便為死病也。若以《素問》六氣脈證標本驗之,則明可見其熱證也。留飲不散而成頭汗,而脈沉潛反附於骨者,積飲以成水結胸。

白話文:

如果臟腑積聚的熱證極深,以至於身體冰冷、脈搏微弱而將要斷絕,那麼表裡的熱證反而看不見了。一般人不知道這是由於本來的熱證極度造成的,反而說成是陰寒臟腑積聚,而本來的病其實也是熱證極度造成的,一般人又胡亂地加熱藥物,反而斷絕了殘餘的陰液而暴死,十個病人中沒有一個能活下來,因此世人傳說臟腑積聚就是不治之症。如果以《素問》六氣脈證標本來驗證,那麼就可以明顯地看出是熱證。飲水不能正常地運行而形成頭汗,而脈搏沉潛反倒附著於骨頭的人,是飲水積聚而形成的水結胸。

及水結胸者,通宜小陷胸湯也。

4.

傷寒,表裡俱熱,下證未全,法當和解。誤下之早,則成痞。心下痞滿而不痛,按之軟虛也。

然須里之陰分已受熱入而為病,是謂病發於陰也。或熱微下證未全,則不任轉瀉。誤下之早,則里之微熱除去之,外反為熱入所損,虛而表熱,故虛入里雖不能成結胸,亦作痞也。俗醫妄謂陰寒之作發,下之早而成痞者,誤也。然病既已為陰寒,何得更言發於陰也。故此之邪熱,病之表於陽分,而里和未有邪熱,反以下之太早,則里乃極虛,而表之全熱,大入於裡,此失之至大,故成結胸,而病熱勢惡也。痞則誤之小,故為熱勢輕微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陰分已經受到熱氣侵襲而生病,這就叫做「病發於陰」。有時候熱氣比較輕微,症狀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那就不適合立刻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了瀉下的方法,體內輕微的熱氣就會被除去,反而會讓體外的熱氣乘虛而入,損傷元氣,出現虛弱而表熱的症狀。所以,虛弱而表熱雖然不能形成結胸,但也可能導致痞滿。俗醫往往錯誤地認為,陰寒的疾病是發作於陰分,所以要及早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結果反而導致痞滿,這是錯誤的。如果疾病已經是陰寒性質的,怎麼還可以說是發作於陰分呢?所以,這種邪熱是病發於陽分,而體內陰分還沒有受到邪熱侵襲,如果過早使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導致體內極度虛弱,而表面的熱氣全部進入體內,造成了嚴重的錯誤,所以會形成結胸,病情也更加嚴重。痞滿只是誤治小病,所以熱勢比較輕微。

小結胸者,微於大結胸,而甚於痞也。但分誤之大、小,熱之微、甚,非謂痞為寒也。故仲景本攻痞,多用大黃黃連黃芩寒藥耳。後或以加附子乾薑之類者,是以辛熱佐其寒藥,欲令開發痞之怫熱結滯也,非攻寒耳。故攻痞下開者,後當陷胸湯寒藥下其熱也。或當用大柴胡、大承氣雙下表里,則表熱入里,而亦成痞也。

白話文:

小結胸:症狀比大結胸輕微,比痞症嚴重。但這裡只是區分痞症、結胸的嚴重程度,以及熱症的輕重,並不意味著痞症是寒症。因此,仲景在治療痞症時,經常使用大黃、黃連、黃芩等寒性藥物。後來,有些人可能會加入附子、乾薑等辛熱藥物,這是為了輔助寒性藥物,希望能打開痞症的鬱熱結滯,而不是治療寒症。所以,治療痞症時,如果使用攻下法,應該使用陷胸湯等寒性藥物來瀉掉熱症,或者同時使用大柴胡、大承氣湯來雙向瀉下表裡,讓表面的熱症進入體內,形成痞症。

或無問可下、不可下,而誤用銀粉、巴豆燥熱大毒丸藥下之,反以損陰亡液,以使怫熱太甚,亦或成痞。或為諸熱變證,各以本論詳之。

白話文:

即使不能用問診的方式來問,或是已經問完了卻不知道該怎麼下手,仍不可胡亂使用銀粉、巴豆燥熱劇毒的藥丸來下瀉,這樣反而會耗損陰津,使陽熱過度,形成痞證。如果是因為各種的原因導致的熱證變證,可以參考本論的詳解。

痞脈浮而尚惡寒者,表未解也,當先桂枝湯解表已,而後攻痞也,故只服五苓散便雙散表裡,甚良。或痞,惡寒而汗出者;或痞而煩渴,小便不利者;或痞而留飲,濕熱下痢者;或已成痞,而因藥利尚不止,以其痞滿,誤更下之,其痞轉甚,嘔噦下利,心煩躁者,無問痞脈沉浮,並宜煎生薑湯生薑一味),調下五苓散,每服四、五錢,頻服。或痞不已,則後亦實熱煩滿,或譫妄,脈沉,無他證者,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如果痞脈浮起,而且還畏寒的,是表症沒有完全解除,要先用桂枝湯來解表,然後再針對痞症下藥。因此,只服用五苓散就能同時治療表、裡兩方面的病症,是非常好的方法。

如果痞症合併畏寒以及出汗;或是痞症合併煩渴、小便不利;或是痞症合併有飲水停滯、濕熱下痢;或是痞症已經形成,服用瀉藥後仍無法止瀉,因為痞滿的關係,誤用瀉藥反而讓痞滿加重,出現嘔吐、下痢,以及心煩躁動等症狀。無論痞脈是浮還是沉,都要煎服生薑湯(只用生薑一種藥材),再調配五苓散一起服用,每次服用四、五錢,並要頻繁服用。

如果痞症一直沒有改善,那麼後來就可能出現實熱煩滿,或者譫妄的症狀,脈沉而沒有其他症狀的,應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或用前方小陷胸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