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15)

回本書目錄

下集 (15)

1. 半夏瀉心腸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乾薑甘草(炙),人參黃芩(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半夏(半斤洗淨),黃連(一兩),乾薑,甘草(烤過),人參,黃芩(各三兩),大棗(十二個切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按此即生薑瀉心湯。去生薑而君半夏。又屬小柴胡之變方。以其證起於嘔。故推半夏為主藥耳。

白話文:

因傷寒五、六天了。嘔吐並發熱的人。符合柴胡湯的證狀,而用其它藥物把它瀉了下來。柴胡證狀仍然存在,應該再服柴胡湯。雖然已經瀉過,但不要認為與病情相悖。一定會精神抖擻,振作起來。又會發熱出汗而痊癒。如果心下部飽滿而且疼痛,就是胸中結氣引起的疼痛。用大陷胸湯治療。只是滿而不痛,這是痞悶氣滯。不適合用柴胡湯,應當服半夏瀉心湯。根據方書上的說明,這個方劑應該就是薑汁瀉心湯。去掉了生薑,以半夏為君藥。又屬於小柴胡湯的變方。因為這種證狀是由嘔吐開始,所以選用半夏為君藥。

2.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條柯韻伯謂按之濡。當作按之硬。必有當急下之證。故制比峻攻之劑。疑屬錯簡。此說強經就我。轉使作聖之靈思巧法。盡行埋沒。愚按經文言緊反入里。

白話文:

脈象浮而緊,又突然變成了下沉的脈象。緊脈反入裏,就會出現痞(腹部脹悶)的症狀。按壓腹部會感覺到濕潤。這只是氣痞而已。如果心下有痞,按壓時感覺到濕潤。脈象關脈以上部位浮起的,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柯韻伯認為,這條經文中的「按之濡」,應該是「按之硬」,一定有需要緊急瀉下的證據。因此,他制定了一劑峻攻的藥方。我懷疑這是錯誤的簡化。這種說法是強行解釋經文,以符合自己的意見。這使聖人的智慧和巧妙的方法都被埋沒了。我看經文中的「緊反入裏」,是說緊脈反入裏。

里邪不能再使出表。當從里解。但按之不濡。中挾飲邪。按之自濡。中不挾飲。故曰但氣痞也。若表邪未罷。脈當尺寸俱浮。今但關上浮。則屬中焦痞結。氣有上逆之象。既曰氣痞。但當順其氣。本方大黃黃連。分兩既輕。漬以沸湯。絞去滓而溫服。則但取其氣。不取其味。

白話文:

裡面的邪氣無法再從外面發出來。應該從裡面處理。但按壓時不覺得潮濕,中間夾雜了水濕邪氣,按壓時覺得潮濕,中間沒有夾雜水濕。所以說只是氣體堵塞。如果表邪還沒有消失,脈象應該寸口和尺口都浮起來。現在只有關脈浮起來,則屬於中焦堵塞,氣息有向上逆行的徵兆。既然說是氣體堵塞,應該順著氣息。本方的藥材大黃、黃連,分量都很輕,用沸騰的水浸泡,擰掉渣滓之後溫熱服用,這樣只取藥材的氣息,不取它們的味道。

使氣順而痞自解。況經文本有表未解不可攻痞之條。此之表解而邪入里。攻痞自宜此法。先聖處方。妙在能用藥而不為藥用。觀其服法。本非急下之劑。與大陷胸之用大黃。小陷胸之用黃連。藥雖同而制則異矣。

白話文:

讓氣順暢,痞悶自然消除。況且《經文》裡有提到,表症未解除,不能攻治痞症。表症解除了,邪氣入裡,這時攻治痞症,這個方法就適宜。先聖的處方,妙在能運用藥物卻不侷限於藥物的作用。看它的服用法,本非急下之劑。與大陷胸湯用大黃、小陷胸湯用黃連,藥物雖然相同,但用法不同。

3. 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白話文:

大黃(120 公克),黃連(60 公克),黃芩(60 公克),附子(1 個,炮製後剝皮弄碎,另煮取汁)

上四味。㕮咀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條柯氏於心下痞之下。自添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八字。謂惡寒者表未解。不當用大黃。若汗出是胃實。不當用附子。若汗出為亡陽。不當用芩連。當有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句。

白話文:

把上四味藥和麻黃、桂枝、杏仁一起,切碎,然後用兩升麻沸湯水浸泡,擰出渣滓,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如果心下痞悶,還有惡寒、汗出等症狀,可以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柯氏在心下痞悶的下面,自己添加了「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八個字。認為有惡寒的,表症沒有解除,不應該用大黃。如果出汗是胃實,就不應該用附子。如果出汗是亡陽,就不應該用黃芩、黃連。應該有「大便硬、心煩、不得眠」這句話。

始與此方相合。愚按此說尤悖。大凡惡寒汗不出者屬表實。惡寒汗自出者屬表虛。若但汗出惡寒。仲景自有芍藥甘草附子湯之制今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則表虛而裡實。但固表則里邪愈壅。但清裡則表陽將亡。故以三黃附子合而用之。附子自能固表。三黃自能清裡。且三黃得附子。

白話文:

這恰好與這個方劑相吻合。我認為這種說法尤其荒謬。一般來說,怕冷不出汗是屬於表實。怕冷自動出汗是屬於表虛。如果僅僅是出汗怕冷,張仲景有方劑芍藥甘草附子湯的製法。現在心下痞滿,又怕冷出汗,表虛而裡實。如果僅固表,則裡邪愈發壅盛;僅清裡,則表陽將會消亡。所以用三黃附子合併使用,附子能夠固表,三黃能夠清裡。況且三黃配上附子

其苦寒不致留滯陰邪。附子得三黃。其剽悍不致劫傷津液。此正善用反佐之法。故能以一方而全收復陽驅邪之效。若必加入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八字。以求與本方之三黃相合。則本經之用大黃。豈必盡為胃實而設。亦有本自下利而反用大黃者。至心煩不得眠。安知非由胃虛客氣上逆之證。

白話文:

附子和三黃都有寒涼之性,但附子不致於導致陰邪滯留,這是因為它得到了三黃的幫助。三黃的剽悍之性可以抵消附子的劫傷津液之性,所以附子可以放心地使用。因此,用附子和三黃搭配使用,可以起到驅邪扶陽的效果。如果一定要加上「大便硬心煩不得眠」這八個字,以求與本方的三黃相符合,那麼本經中的大黃就不一定都是用於治療胃實了。還有一些人本有腹瀉的症狀,反而可以用大黃來治療。至於心煩失眠,很可能是由於胃虛客氣上逆所致。

亦不得概從苦寒直折。且附子雄烈之性。又安見與大便硬心煩不得眠者相宜。柯氏膠執己見。擅改經文。無論其所言背謬。即使見果確鑿。亦當存闕疑之例。況一偏之見。泥藥求方。使先聖極空靈極神變之活法。而轉以死法求之。悖甚矣。余歷考前賢醫案。用附子瀉心湯而愈者。

白話文:

也不應該隨便使用具有苦寒性質的藥物。況且附子有猛烈之性。怎麼會跟大便硬結、煩躁、失眠的人相宜呢?柯氏固執己見,擅自更改經文。不論他所說的話是否謬誤,即使他見到了確鑿的證據,也應該存有懷疑的態度。況且只有一方面的見解,墨守成規地尋求藥方,使先賢極其空靈、極其靈活的法則,變成以僵死的法條來尋求,真是太荒謬了。我曾考查前賢的醫案,使用附子瀉心湯而治癒的案例。

不一而足。且余亦嘗試驗。故敢直闢柯氏之謬。

4. 黃連湯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各三兩去皮),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黃連、甘草(經過炙過的)、乾薑、桂枝(均各取三兩,並去除外皮)、人參(取二兩)、半夏(取半升,並洗淨)、大棗(取十二枚,並剖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按胸中有熱。則陽邪格於上。故欲嘔吐。胃中有邪氣。則陰邪格於下。故腹中痛。腹中痛。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嘔吐。欲吐而仍不得吐也。上熱下寒。法當和解。方用黃連瀉胸熱。乾薑散胃寒。復以半夏寬中而開結。

白話文:

傷寒的人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部疼痛,想要嘔吐的,應該服用黃連湯。因為胸中有熱,是陽邪阻於上焦,所以想要嘔吐。胃中有邪氣,是陰邪阻於下焦,所以腹中疼痛。腹中疼痛,是想要拉肚子卻拉不出來,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的原因。上焦有熱,下焦有寒,治療方法應當是和解。方子中用黃連來瀉胸中的熱,用乾薑來散胃中的寒,又用半夏來寬中而開結。

佐以桂枝通陽而化陰。然上徵下奪。宜從中治。故用人參甘草大棗。建立中氣。而上下之邪。各隨所主之藥而分解。此瀉心之變方。而又與瀉心之取義不同。

白話文:

以此方佐以桂枝,能通陽而化陰。但此方上通下達,耗傷元氣,應當從中間調理。因此,使用人參、甘草、大棗來建立中氣,讓上下的邪氣,分別隨著各自主治的藥物,而分解祛除。這個方法是從袪邪的方子變通的,與袪邪之法所取的意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