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14)

回本書目錄

下集 (14)

1. 小陷胸丸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蔞實(大者一枚)

白話文:

  • 黃連(一兩):黃連是常用中藥,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半夏(半升洗):半夏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 栝蔞實(大者一枚):栝蔞實有清熱化痰、潤腸通便的功效。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又浮滑。視大結胸證從心上至少腹痛不可近者有間矣。邪入未深。故本方黃連清熱。蔞半散結。但開中焦之熱結。勿犯下焦。故曰小。

白話文:

小結胸病症的位置在心臟下方。按壓時會疼痛,脈象浮滑。這和《大結胸》證從心上到腹部疼痛不能靠近的症狀有區別。邪氣入侵還不深,所以用本方的黃連來清熱,蔞蒿來散結。只要消除腸胃的熱結,不影響到下腹部。所以叫做「小結胸」。

大陷胸證。痛不可近。小陷胸證。按之則痛。大陷胸證。痛連心上。小陷胸證。正在心下。同一陷胸。證隔天淵。不能通用。

白話文:

大陷胸證:疼痛劇烈,不可觸碰。小陷胸證:按壓時疼痛。大陷胸證:疼痛連及心上。小陷胸證:疼痛位於心下。同是陷胸證,但症狀差異很大,治療方法不能通用。

2. 白散

桔梗,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白話文:

桔梗、貝母(各三錢),巴豆(一錢,去除皮和核,炒成黑色並研磨成粉末)

上三味為末。納巴豆。更於臼中杵。以白飲和服。強人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噀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白話文:

將上記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放入巴豆,再用杵臼搗碎,用白酒和水送服。身強的人服用半錢一匙,體弱的人酌情減少藥量。如果疾病在膈上,服藥後必定會嘔吐。如果疾病在膈下,服藥後必定腹瀉。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喝一杯熱粥。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可以再喝一杯冷粥。如果身體發熱、皮膚起粟粒狀小疙瘩並且無法緩解,想要用衣服把自己蓋起來,那就用冷水擦拭、沖洗,這樣更有助於熱氣排出。當應該出汗的時候卻不出汗,就會煩躁。如果已經出汗了,腹中疼痛,就再服用芍藥三兩,按照上述的方法服用。

此為寒實結胸立法。以其胸之結也。用桔梗貝母以開結。以其寒之實也。用巴豆以攻寒。與大小結胸不同法。必審無大熱者方可用。

白話文:

這是針對寒實結胸制定的治療方法。由於胸中的結塊。用桔梗貝母來開結。由於寒邪的充實,用巴豆來攻寒。與大小結胸的治療方法不同。一定要確定沒有大熱的症狀才能使用。

寒實結胸。恰從何辨其為寒實。而可任此方之猛峻耶。蓋本文明言病發於陽。以冷水灌之噀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太陽寒水之氣。復與外寒相格。因成寒實之證。故可主以此湯無疑也。

白話文:

寒性實邪結聚在胸中。恰好從何處辨別出這是寒性實邪呢?而可以使用這個藥方猛烈峻烈的藥物呢?原文中明確說到,疾病發作於陽明經。用冷水慢慢地灌入、淋灑它。那裡面的熱氣被排斥出去,不能除去。太陽經的寒水之氣,和外來的寒邪相互作用。因此形成寒性實邪的證候,所以可以肯定地使用這個藥方。

經言寒實結胸無大熱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夫小陷胸之黃連。與此方之巴豆。寒熱天淵。何堪通用。想三物小陷胸湯。即屬白散之藥味。但有為湯為散之不同。此說亦是。

白話文:

經書上說:寒實結胸沒有大熱的,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服用。小陷胸的黃連與這個方子的巴豆,寒熱天差地別,怎麼可以通用。我想三物小陷胸湯就是屬於白散的藥味,只是湯劑和散劑有區別。這個說法也是有道理的。

3.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芍藥,枳實(各半斤擘),大黃(去皮),厚朴(去皮),杏仁(各一斤去皮尖熬別研作脂)

白話文:

  1. 麻子仁(二升):將麻子仁炒熟並研成細粉,份量為二升。

  2. 芍藥(半斤):將芍藥切片或研成細粉,份量為半斤。

  3. 枳實(半斤):將枳實切片或研成細粉,份量為半斤。

  4. 大黃(一斤):將大黃去皮後切片或研成細粉,份量為一斤。

  5. 厚朴(一斤):將厚朴去皮後切片或研成細粉,份量為一斤。

  6. 杏仁(一斤):將杏仁去皮和尖端後,炒熟並研成細粉,份量為一斤。

  7. 杏仁脂:將杏仁去皮和尖端後,熬製成油脂狀,份量依實際熬製量而定。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利為度。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按經言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此與攻胃實不同。故用芍藥以益陰。麻杏以潤燥。而大黃厚朴分兩皆從輕減。服止十丸。以次漸加。皆示不欲遽下之意。

白話文:

將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每丸大小如桐子般。每日服用十丸,分三次服用。逐漸增加服用量,以患者感到身體輕便為度。趺陽脈浮而澀。浮脈是胃氣過強,澀脈是小便頻數。浮脈和澀脈互相搏擊,患者就會大便困難。其病因是脾臟被束約。服用麻仁丸即可治療。根據經典所說,太陽陽明經的病症就是脾臟被束約。治本病與攻克胃實不同。所以用芍藥來滋陰,用麻仁和杏仁來滋潤乾燥,而大黃和厚朴的用量都比攻克胃實時要少。初服時止用十丸,以後逐漸增加,這都是為了表示不希望立即通下的意思。

4. 蜜煎導法方

蜜七合。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白話文:

蜜七合。將藥物放入銅器中。用小火慢慢煎熬。稍稍凝結到像飴糖的狀態。並不斷攪動以防止焦糊。當藥物達到可以製成藥丸的程度時。用手捏製成挺狀。藥丸的頭部要尖銳。大小與手指相當,長約二寸左右。要趁熱趕快做。冷了就變硬了。將藥丸塞入肛門中。用手緊緊夾住肛門。想大便的時候,再把藥丸取出。

按汗出矢硬。何殊陽明內實之證。但小便自利。則津液內竭。慎不可攻矣。一切下劑。皆在禁例。誤投之則重虛其津液。故宜蜜煎導而通之。不從內治而從外治。但使硬矢得下。仍無傷於胃氣也。

白話文:

大汗淋漓、大便硬結。它與陽明內實的證狀有什麼不同呢?只不過是已經小便自然通利,那麼津液內耗已盡,小心不可以再攻瀉了。凡是瀉下的劑藥,都在禁則之中。錯用了這種藥,便會加重津液的虛耗。所以,宜用蜂蜜煎劑緩和通便。不用內治而採用外治,只要使硬結的大便能下就可以了,這樣對胃氣也不會有所損傷。

5. 豬膽導法

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此與蜜煎導方同義。但蜜煎導借其熱勢以行津液。此則於導滯之中。

白話文:

用一個大豬膽的汁液,加入少許醋。然後灌入肛門內。約一餐飯的時間,就會有大便排出。豬膽灌腸法和蜂蜜煎服導瀉法有類似的原理。但蜂蜜煎服導瀉法是利用熱力來促進水分的運行,豬膽灌腸法則是在滯澀的情況下進行。

兼寓滌熱之意。微細有別。土瓜導亦同此法。

6. 生薑瀉心湯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生薑(四兩,切成片),甘草(三兩,烤過),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過),大棗(十二枚,掰開)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按傷寒成痞。多因誤下。此則不因誤下而成痞。皆因胃中不和。太陽未盡之餘邪。入而與內飲相搏結。陽邪居胃之上口。故心下痞硬。乾噫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脅下有水氣。

白話文:

傷寒出汗後,胃中不調和,心窩部堵塞,口中乾燥,打嗝時有食物的臭味,脅部有水氣,腹部雷鳴樣作響,腹瀉。生薑瀉心湯治療。

傷寒形成痞塊,多是由於誤服瀉藥所致。這種痞塊不是由誤服瀉藥形成的,都是由於胃中不調和,太陽經未盡的餘邪侵入胃中,與胃內的水飲搏結所致。陽邪居於胃的上口,所以心窩部堵塞,口中乾燥,打嗝時有食物的臭味。水邪居於胃的下口,所以脅部有水氣。

而腹中雷鳴下利。故君以生薑。兩擅散邪逐飲之用。而熱之格於上者。用芩連之苦以瀉之。寒之格於下者。用乾薑半夏之溫以瀉之。復以人參甘草大棗和養胃氣。使邪不能犯正而痞自解。以痞在心下。故方以瀉心名。此寒熱錯雜之邪。故以寒熱錯雜之藥治之。而一一對證。制方之義精矣。

白話文:

由於腹中雷鳴不順暢,所以君臣以生薑,具有消除邪氣、去除體內水飲的作用。如果熱堵塞在上焦,則使用苦寒的黃芩與黃連來瀉下。寒堵在下焦,則用溫熱的乾薑與半夏來瀉下。再加入人參、甘草和大棗來調養胃氣,使邪氣不能侵犯正氣,痞悶也就自然解除。因為痞悶位於心下,所以方劑用瀉心的藥來治療。這是寒熱錯雜的邪氣,所以用寒熱錯雜的藥來治療,一個一個去對證,方劑的制訂義理很精密。

7.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120克),黃芩,乾薑(各90克),黃連(30克),半夏(150克,洗淨),大棗(12枚,掰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按下利完穀。腹中雷鳴。是因胃中空虛。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白話文:

得了傷寒中風,醫生卻反過來讓病人瀉下。病人每天腹瀉幾十次,穀物都不消化,肚子裡咕嚕作響。心窩以下的部位堅硬腫脹,乾嘔煩躁不能安寧。醫生看到病人說他的病還沒好,繼續讓病人瀉下。病人的痞結更嚴重了。這不是熱結,而是因為胃裡面空虛,客氣逆轉,所以大便堅硬。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這個病。腹瀉完又吃穀物,肚子裡咕嚕作響,這是因為胃裡面空虛。心窩以下的部位堅硬腫脹,乾嘔煩躁不能安寧。

是因客氣上逆。若以心下痞而復下之。是重犯虛虛之戒。本方照生薑瀉心。除去人參生薑。以胃中虛。不宜生薑之散。以氣上逆。無取人參之補。但君甘草。坐鎮中州。使胃虛得復而痞自解耳。

白話文:

這樣的腹痞是因客氣上逆所致。假使因為心下痞脹,就又再服用能利氣和胃的藥,那麼這就犯了虛上虛下的禁忌了。本方仿效生薑瀉心的治療原則,除去人參和生薑。因為患者胃裡虛寒,不宜使用生薑來散寒。又因為有氣上逆的症狀,不適合使用人參來補益。所以只用甘草來坐鎮中州(即胃的部位),等到胃氣復旺,腹痞的症狀自然就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