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震名

《傷寒尋源》~ 下集 (5)

回本書目錄

下集 (5)

1.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炙),龍骨(二兩)

白話文:

桂枝(5克,去皮),甘草(10克,炙製),牡蠣(10克,炙製),龍骨(10克)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經云。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湯主之。此證較上條稍輕。以元陽尚未至飛越。故無取蜀漆迅疾之性。急追以滋擾。但下後燒針誤而再誤因致煩躁。則此煩躁。非太陽病汗不出之煩躁。又非少陰病吐利後之煩躁。是已具起臥不安之象。而為驚狂之漸。即伏亡陽之機。故主桂枝入心助陽。而加甘草龍骨牡蠣。以安中而鎮逆也。

白話文:

《傷寒論》上說:火氣逆向下的,因為發燒、針刺而煩躁的人,就使用這個藥方。這個病症比上一條略微輕一點,是因為體內的元陽之氣還沒有到飛揚跋扈的程度,所以不需要使用像蜀漆那樣迅猛的藥物,急匆匆地去追趕、幹擾。只是在發燒、針刺之後,錯誤地服用瞭解表藥,而導致煩躁。這個煩躁,既不是太陽病汗不出引起的煩躁,也不是少陰病嘔吐腹瀉後的煩躁。已經表現出坐臥不安的現象,是驚狂發作的先兆,也是陽氣衰竭的徵兆。所以,主用桂枝引藥力進入心臟,幫助陽氣;並加用甘草、龍骨、牡蠣,以安神鎮逆。

2.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各一兩去節),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大棗(四枚擘)

白話文: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這是桂枝的稱呼,劑量為一兩十六銖,使用時需去除表皮。

芍藥:(一兩):這是芍藥的稱呼,劑量為一兩。

生薑:(一兩):這是生薑的稱呼,劑量為一兩。

甘草:(一兩):這是甘草的稱呼,劑量為一兩。

麻黃:(各一兩,去節):這是麻黃的稱呼,劑量為一兩,使用時需去除節部。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這是杏仁的稱呼,劑量為二十四枚,使用前需以熱水浸泡,去除尖端及雙仁。

大棗:(四枚,擘):這是大棗的稱呼,劑量為四枚,使用前需將其掰成兩半。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

按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此當正邪勝復之關。一則慮其邪之轉屬。一則慮其正之已虛。不可不細辨矣。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是邪不屬裡。一日二三度發。是邪已外向。脈又微緩。則胃氣足以敵邪。乃為欲愈之徵。倘脈微而惡寒甚。此陰陽俱虛。

白話文:

太陽病到了第八或第九天,像瘧疾一樣發作。發熱惡寒,但發熱更多,惡寒更少。此時是正氣與邪氣交戰的關鍵時刻,一方面擔心邪氣轉移到其他部位,另一方面擔心正氣已經虛弱。必須仔細辨別,不可疏忽。如果患者沒有嘔吐,大便清稀,想排便,說明邪氣沒有侵犯腸胃。一天發作兩三次,說明邪氣已經轉移到體外。脈搏微弱而緩慢,說明胃氣足以抵抗邪氣,是痊癒的徵兆。但是,如果脈搏微弱而惡寒嚴重,說明陰陽都虛弱。

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恐誤治傷陽。反生他變。若其人面色反有熱色者。是為欲解未解之象。以其不能得小汗以宣助陽氣。致陽氣雖不內擾。卻怫鬱於皮膚肌肉之間。其身必癢。此明證也。故主桂麻而小其制。但得汗出而邪盡解矣。

白話文:

不要再發汗、瀉下、催吐了。擔心誤治造成陽氣受傷,反而引起其他變症。如果病人的臉色仍有熱象,這是即將解表但尚未解表的現象。因為不能微微出汗以宣發陽氣,導致陽氣雖然沒有內擾,卻鬱積在皮膚肌肉之間,身上一定會覺得癢。這是明顯的證據。所以要以桂枝和麻黃為主,而減輕它們的劑量。只要能出汗,病邪就會完全解除。

3.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

白話文:

桂枝(33克),芍藥(30克),麻黃(3克,去除根節),生薑(30克,切片),杏仁(8個,去除外皮和尖端),甘草(24克,炙甘草),大棗(5枚,掰開)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條與桂枝麻黃各半湯證相類。經云服桂枝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用此湯。彼以陽氣怫鬱在表。故主桂麻並用。此屬大汗出之後。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白話文:

這個處方與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證狀相似。《傷寒論》說,服用了桂枝湯後,汗出很多,脈搏洪大的患者,應該繼續服用桂枝湯,方法如前。如果患者的狀況像瘧疾一樣,每天發作兩次,出汗後就一定會緩解,那麼就應該使用這個湯劑。桂枝麻黃各半湯是用於陽氣鬱結在體表的證狀,所以主用桂枝和麻黃。而這個湯劑是針對大汗出之後的證狀,所以桂枝的用量稍微重一些,而麻黃的用量稍微輕一些。

4.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炙),生薑(一兩三錢切),大棗(四枚擘),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白話文:

桂枝(去掉樹皮),芍藥,甘草(各取十八銖,用火炙過),生薑(取一兩三錢,切片),大棗(取四枚,擘開),麻黃(取十八銖,去掉節),石膏(取二十四銖,研碎,用棉包起來)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白話文:

上等七種藥材,研磨成碎末。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黃一兩沸,除去上層浮沫後放入其他藥物,煮到只剩下二升的藥液。去除藥渣,趁溫熱時服用一升。原方應裁減為越婢湯,與桂枝合飲一升的劑量。現在將兩方劑合併為一方,桂枝二錢,越婢一錢。

經云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按無陽何以用石膏。因此諸家詮釋。不得其解。或謂無陽乃無津液之義。與亡陽有別。並與陽虛不同。或謂陽邪來乘。正陽為其所奪。至柯韻伯謂此條必有錯簡。愚按無陽二字。乃謂無陽邪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雲:太陽病發燒、怕冷,熱症多,寒症少,脈象微弱,這表示體內無陽氣。不能再使之發汗,宜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但「無陽」怎麼會用石膏呢?因此諸家解釋,不得要領。有些人說「無陽」是指沒有津液,和「亡陽」不同,也和「陽虛」不同。有些人說陽邪來襲,正陽為其所奪。而至柯韻伯認為這句話必有缺漏。我認為「無陽」二字,是指體無陽邪。

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疑屬陽邪為患。但脈見微弱。知邪不在陽分也。既無陽邪。不當更汗。文義便明白易曉。故主以桂枝之二。越婢之一。以和陰而宣陽也。

白話文:

發燒惡寒,熱重寒輕,懷疑是陽邪為患。但脈搏見微弱,知道邪氣不在陽分。既然沒有陽邪,就不應該再發汗。意思很明白易懂。所以用桂枝兩份,越婢一份,用來調和陰分、宣通陽氣。

按越婢二字之義。喻嘉言謂化熱生津。柔緩之性。比女婢尤為過之。恐仲景命名取義。當不若是之遠也。外臺方作越脾。內經言脾不濡。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此起太陰之津。以滋陽明之液。成無己亦作發越脾氣解。

白話文:

根據「越婢」二字的含義。嘉言認為化熱生津。它柔和緩和的性質,比女僕更多。恐怕仲景取名字以取其意義的時候。也不是那麼複雜。外臺方稱為越脾。內經說脾不濡潤。脾不能為胃運行其津液。這是從太陰的津液開始,以滋養陽明的津液。成無己也解釋為發越脾氣。

5.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原方。加葛根四兩。桂枝芍藥各減一兩。余同。

白話文:

桂枝湯的原始方劑。加入葛根四兩。桂枝和芍藥各減少一兩。其餘的藥材不變。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經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此方主之。按太陽病頭項強痛。強不及背。項背強𠘧𠘧五字連讀。𠘧音殊。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𠘧𠘧然。形容病人俯仰不能自如之狀。此屬太陽兼陽明之象。汗出惡風。太陽未罷。故仍以桂枝為主方。加葛根者。恐邪氣愈轉愈深。亟伐陽明之邪也。

白話文:

《傷寒論》上說,太陽病。項背部強直,痛而且緊硬,同時還伴有反覆出汗,怕見風的症狀,用這個方子治療。按太陽病,頭項強直疼痛,強痛的程度不超過背部。項背強𠘧𠘧,五個字連起來讀,𠘧音殊。鳥的短羽毛,扇動的時候就會牽引頸項,像𠘧𠘧那樣。形容病人低頭屈伸不能從心所欲的樣子。這種情況屬於太陽兼陽明的證候。汗出惡風,表明太陽病邪氣還沒有消除,所以仍以桂枝湯為主方。加葛根,是擔心邪氣會愈轉愈深,趕快攻伐陽明的邪氣。

6. 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湯泡去皮尖)

白話文:

  • 麻黃(150公克,去除節點)

  • 桂枝(100公克,去除樹皮)

  • 甘草(50公克,炙烤過)

  • 杏仁(70個,用熱水浸泡後去除仁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用水九升。先煮麻黃。水煎至減為二升。去掉浮沫。加入其他藥物。再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蓋住身體,微似出汗即可。不必喝粥。其餘如桂枝法將息。

此太陽傷寒主治之方也。經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主之。同屬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之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中風頭痛。傷寒亦頭痛。中風發熱。傷寒亦發熱。

白話文:

這是太陽傷寒的主要治療方法。經典中說,太陽病的症狀是: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畏風、無汗、喘息。治療方法是使用麻黃。同樣是脈搏浮起、頭頸強直疼痛、畏寒的太陽病,如果發熱、出汗、畏風、脈搏緩慢,就叫做中風。或者已經發熱,或者還沒有發熱,畏寒、身體沉重、嘔吐、反酸,脈搏陰陽都緊繃,就叫做傷寒。中風會頭痛,傷寒也會頭痛。中風會發熱,傷寒也會發熱。

中風惡風。傷寒亦惡風。至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乃屬體重之徵。似與中風不同。然身疼痛。亦有宜桂枝解表者。然則從何辨其證之的宜麻黃。不宜桂枝耶。其著眼全在無汗而喘四字。麻黃走衛發汗。杏仁下氣定喘。以是為主。而佐以桂枝入營散寒。甘草和中保液。視桂枝之調和營衛。

白話文:

中風的人會怕風,傷寒也會怕風,等到身上疼痛、腰痛,以及骨節疼痛,這是屬於體重症候的徵兆,這和中風似乎不同。然而,身體疼痛,也有適合用桂枝解表的。那麼,要從哪裡辨別這個症狀適合麻黃,不適合桂枝呢?關鍵在於「沒有出汗而喘息」這四個字。麻黃可以走衛氣而發汗,杏仁可以降氣止喘,所以這兩種藥物是主要的,而輔以桂枝來入營散寒,甘草可以調和中氣,保留體液,觀察桂枝調和營衛的效果。

以取微汗者不同也。

桂枝麻黃。分主太陽病風傷衛寒傷營二證。桂枝中不用麻黃。而麻黃湯中何以反用桂枝。或謂麻黃髮汗太峻。取桂枝以監製之。予則不信也。按桂枝辛熱。能入營而助汗。桂枝湯中。尚取芍藥監製桂枝。豈桂枝反能監製麻黃。蓋凡病之在太陽者。全要從營衛上討消息。風則傷衛。

白話文:

桂枝麻黃這兩種藥物,分別用於太陽病風傷衛寒傷營這兩種證候。桂枝湯中不使用麻黃,而麻黃湯中卻反而使用桂枝。有人說,麻黃發汗太過猛烈,用桂枝來控制它的汗性。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根據我的觀察,桂枝性辛熱,可以進入營分而增強汗液的分泌。桂枝湯中,還加入了芍藥來控制桂枝的汗性。難道桂枝還能控制麻黃嗎?凡是太陽病,都要從營衛上觀察病情。風邪會損傷衛氣。

衛氣疏則風易入。衛屬陽。風為陽邪。兩陽相合。則衛強而營反弱。故脈緩而有汗。衛邪易出。但取主桂枝入營助汗。而無取麻黃過泄衛分之氣也。寒則傷營。營氣實則寒易著。營主陰。寒為陰邪。兩陰相搏。則寒凝而衛亦閉。故脈緊而無汗。營邪不易出。宜主麻黃走衛發汗。

白話文:

衛氣疏鬆,風邪就容易入侵。衛氣屬陽,風邪也屬於陽邪,兩者結合,衛氣增強,營氣反而虛弱,因此脈搏緩慢,且有汗液排出,衛邪容易排出。但此時只取決於桂枝進入營氣中,幫助排汗,而不要用麻黃過度洩漏衛氣。

寒邪會損傷營氣,營氣充足,寒邪容易固定。營氣主陰,寒邪也屬於陰邪,兩陰交搏,寒氣凝結,衛氣也閉塞,因此脈搏緊實,沒有汗液排出,營邪不易排出。此時,宜以麻黃為主藥,走衛氣,發汗驅邪。

必兼藉桂枝以散營分之寒也。此本發汗之峻劑。故更不須啜稀粥以助藥力也。不用薑棗者。以姜性升而棗味滯。慮礙杏仁下氣定喘之功也。

白話文:

一定要同時用桂枝來驅散肌肉表皮的寒氣。這本來就是發汗的猛藥,所以不用再喝稀粥幫助藥效了。不使用生薑和紅棗的原因是,生薑性質燥烈、向上昇,紅棗味道黏膩,擔心會妨礙杏仁宣降氣機、平定喘咳的功效。

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則緊固為寒邪之定脈矣。然沉緊者不宜發汗。當以浮字為辨。故又曰脈浮者病在表當發汗。宜麻黃湯也。脈之緊者與數不同。緊以象言。有堅凝之義。數以數言。有迅走之狀。傷寒脈數者為欲傳也。但浮而數則病尚在表。可乘其半渡而擊之。亦宜以麻黃湯發汗也。

白話文:

脈象陰陽俱緊的名稱是傷寒。那麼,脈搏緊硬是寒邪的固定脈象。但是,沉緊的脈象不適合發汗。應該以浮來區分。所以又說脈浮淺的,病症在表層,應該發汗,可以使用麻黃湯。脈搏緊和脈搏數不同。緊用象徵性的文字來形容,具有堅凝的含義。數用數字來形容,具有快速走動的情態。傷寒脈象數的,是快要傳播的意思。但浮而數,則病症還表層,可以在一半路的時候截擊它。也適合用麻黃湯來發汗。

麻黃湯為發汗之重劑。投之不當。變逆非小。即宜發汗之劑。亦須相人之津液。若尺中遲者不可發汗。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瘡家不可發汗。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汗家不可重發汗。俱在麻黃之禁例矣。然當發汗者。或疑畏而不發。

白話文:

麻黃湯是具有發汗的作用的藥物,使用不當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即使是適合發汗的藥物也需要考慮患者的體液狀況。如果脈搏遲緩、身體沉重、心悸、咽喉乾燥、有淋病、瘡癤、鼻衄、失血、已經出汗的人都不能再發汗,這些都屬於麻黃湯的禁忌。然而,當需要發汗時,有些人會懷疑或恐懼而不敢發汗。

邪氣不從表解。轉陷入里。其變逆亦不小。總須審系營衛俱實。無汗而喘者。可放心用之而無疑。此全在平脈辨證工夫。

白話文:

邪氣沒有從體表發散出去。轉而進入體內。其變化逆轉也不小。總是要仔細診察營衛之氣都實。沒有汗而喘息的人,可以放心用藥而不用懷疑。這全在於平脈辨證的功夫。

傷寒有從衄解者。經云。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又云。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注家隨文衍義。謂衄後當再用麻黃。

白話文:

傷寒病,有從流鼻血中得到緩解的案例。傷寒論中說:太陽病,脈浮緊,沒有汗,發熱,全身疼痛,八九天不痊癒,表證症狀還在,這時應該發出汗來。服藥後症狀已稍微消除,但人感到煩熱,眼睛閉著,情況嚴重的必定流鼻血。流鼻血後,病情就會緩解。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麻黃湯是主治方劑。傷寒論又說:傷寒病,脈浮緊,沒有發汗,因而導致流鼻血的,用麻黃湯治療。註解家根據文義引申解釋,認為流鼻血後,應該再次使用麻黃湯。

以散餘邪。按傷寒有衄家不可發汗之禁。而經又言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衄後病解。何以又用麻黃之峻攻。柯韻伯謂麻黃湯主之五字。當屬未致衄以前是前人倒找文法。此言近是。

白話文:

用麻黃湯來驅散其他的邪氣。依照傷寒病的論述,有過衄血的病人不可以發汗。但《傷寒論》中又提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全身無汗,如果自衄血,病情就會好轉,衄血後病情解除,為什麼又要用麻黃之峻攻呢?柯韻伯認為「麻黃湯主之」五個字,應該是在沒有衄血以前,這是引用了前人解釋的方法,這樣的說法比較正確。

再按太陽病之主麻黃湯。總以脈浮無汗而喘。為對證之藥。其有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邪結上焦。不可妄下。治不從陽明而從太陽。仍宜麻黃湯也。太陽病過十日以上。脈浮細。嗜臥。設胸脅滿痛者。屬柴胡證。若脈但浮者。是邪尚戀太陽。治亦從太陽而不從少陽。仍宜麻黃湯也。

白話文:

麻黃湯是治療太陽病的主藥,主要針對脈搏浮起、沒有汗、喘氣的證狀。如果同時合併太陽病和陽明病的患者,出現喘氣、胸悶的症狀,邪氣聚集在上焦,則不應該貿然向下治療。治療時不應該從陽明病下手,而應從太陽病入手,仍應選用麻黃湯。

如果太陽病超過十天以上,脈搏浮細、喜歡睡覺、胸脅滿痛,則屬於柴胡證的範疇。如果脈搏只是浮起,說明邪氣仍然留戀於太陽經,治療時也應從太陽經入手,而不應從少陽經入手,仍應選用麻黃湯。

再按柯韻伯謂桂枝麻黃。是通治太陽風寒之藥。中風之重者。便是傷寒。傷寒之輕者。便是中風。桂枝發汗之輕劑。麻黃髮汗之重劑。不必在風寒上細分。只在有汗無汗上著眼。此啟後人淆亂之階。不可為訓。要之麻黃髮汗。杏仁定喘。無汗而喘。是傷寒之的證。麻黃湯是傷寒之的方。用者審之。

白話文:

柯韻伯說桂枝麻黃是治療太陽風寒的通用藥物。中風的重症就是傷寒,傷寒的輕症就是中風。桂枝是發汗的輕劑,麻黃是發汗的重劑,不必在風寒上細分,只要注意是否有汗。這開了後人混淆不清的先例,不可效法。總之,麻黃發汗,杏仁定喘,無汗而喘是傷寒的典型證狀,麻黃湯是治療傷寒的典型方劑,用藥者應當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