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五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6)

1. 西江月

小兒遍身瘡疥,蟲窠膿血浸淫,此由胎毒內藏深,故有許多形症。涼血殺蟲解毒,胡麻丸子通神,切防搽洗毒歸心,腹痛神昏命盡。

白話文:

小兒身上長滿瘡疹,流出膿血沾濕衣物,這是由於胎毒藏在體內很深,所以產生了很多症狀。使用涼血殺菌解毒的藥物治療,尤以胡麻丸功效卓越。但要注意避免洗毒之氣導入心臟,導致腹痛、神志昏迷而死亡。

若是要用搽藥,瘙癢無過蛇床,䘌蟲作楚用雄黃,痛腫寒水為當。不癢須加狗脊,喜鹽湯火硫磺斑蝥同研熟尤良,手擦鼻聞搽上。

白話文:

如果需要塗抹藥物,止癢首推蛇牀子。如果長有蟲子引起疼痛,可以外用雄黃。如果是因寒水造成的疼痛或腫脹,用寒水敷是最合適的。如果沒有瘙癢症狀,可以加入狗脊草。而對於喜歡用鹽湯洗滌或喜用火硫磺治療的患者,將斑蝥研磨成細末,混合後塗抹是非常好的方法。用手擦拭後,用鼻子聞一聞塗抹部位。

2. 丹毒門

小兒赤遊丹毒,雖有十種,皆由心火內盛,熱與血搏。或起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胸背,遊移上下,其熱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難治。療此症者,其法必先用表藥,以解熱毒,方可搽敷。若遽用藥搽,使氣無所泄,而入於裡,傷人者多矣。

白話文:

小兒患上的赤遊丹毒,雖然有十種類型,但都是由於內心火氣旺盛,熱氣和血液相加所致。有的從手腳開始,有的從頭面胸背發作,蔓延全身各處。它的熱度就像火一樣,疼痛難忍。顏色赤紅如丹砂,因此稱為丹毒。丹毒從腹部向四肢發展的容易治療,從四肢進入腹部的難以治療。治療此症,方法必定先用驅散外邪的藥物,以解熱毒,然後才能外敷藥物。如果急於外敷藥物,會導致氣無法發散,而進入體內,這樣傷人的情況就很多了。

小兒丹毒,一歲以上者,易治。未周歲者,難治。

有因驚後而發丹者,此毒氣由內出外,易治。有先發丹而後驚者,此毒氣由外入內者,多死不治。

一從頭項起者,名飛灶丹。

二從頭上起者,名走灶丹。

三從面上起者,名鬼火丹。

四從背上起者,名天火丹。

五從兩手起者,名天灶丹。

六從兩脅起者,名水丹。

七從臍起者,名葫蘆丹。

八從兩腳起者,名野火丹。

九從兩腳背起者,名煙火丹。

十從陰上起者,名胡漏丹。

飛灶丹:先用蔥白取自然汁搽。

走灶丹紅腫痛:用赤小豆末,雞子清調擦。

鬼火丹:用伏龍肝、雞子清調搽。

天火丹:用桑白皮末,羊脂調搽。

天灶丹:用柳木燒灰,水調搽。

水丹:用生鐵鏽末,豬油調搽。

葫蘆丹:用檳榔末,米醋調搽。

野火丹:用乳香末,羊脂調搽。

煙火丹:用豬槽下土,清油調搽。

胡漏丹:用屋漏處的土,羊脂調搽。

以上十種丹毒,俱先服防風升麻湯,以解其毒。次用蜞針法,以去其毒血,如無蜞針,用砭針法,然後用救急法。

白話文:

以上十種丹毒,都要先服用防風升麻湯,來去除毒性。然後使用針灸療法,來將毒血排出體外。如果沒有針灸,就使用放血療法,最後再使用緊急治療法。

防風,升麻,山梔仁,甘草,麥冬(去心),荊芥穗,木通葛根,薄荷葉玄參連翹牛蒡子,便秘者加大黃

白話文:

防風、升麻、山梔子、甘草、麥冬(去籽)、荊芥穗、木通、葛根、薄荷葉、玄參、連翹、牛蒡子,便祕者可加入大黃。

水煎服。

蜞針法

用水蜞數條,放於紅腫處,令吃出毒血,立愈。

砭針法

用磁瓦片,打成尖鋒,以筷子夾定扎住,連刺令出惡血。

急救法

取灶心對鍋底焦土,研末,以新汲水調搽,干則易之。

小兒丹毒,腹脹,氣喘,悶亂,不乳,反驚搐者,皆不可治。

小兒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微起,面青黯色,夜則煩哭,或臉如胭脂,此因伏熱在內,發之於外,初則滿面狀如水痘,腳微紅而不壯,出沒休息無定,次至頸項,赤如丹砂,名為驚丹。以三解散治之。

白話文:

當嬰兒出生後,在滿百日內或半歲後,突然雙眼皮紅暈發熱,臉色青黑,到了晚上就煩躁哭鬧,或者臉頰像擦了胭脂一樣。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毒潛伏,發散到體外所致。

一開始,滿臉都是水痘狀的紅疹,腳上也有紅疹但不是很嚴重,時有時無,沒有規律。接著擴散到脖子,變成像丹砂一樣鮮紅,稱為「驚丹」。此時應使用「三解散」來治療。

解散

人參,防風,天麻鬱金茯神白附子,大黃,黃芩,殭蠶,全蠍枳殼薄荷葉,粉草,赤芍

白話文:

人參:補氣強身

防風:治風寒

天麻:鎮痛、安神

鬱金:活血化瘀、消腫

茯神:安神、益智

白附子:止痛、散寒

大黃:瀉熱、通便

黃芩:清熱、解毒

殭蠶:祛風、止痙攣

全蠍:鎮痛、解毒

枳殼:理氣、瀉火

薄荷葉:清涼、解熱

粉草:活血、止血

赤芍:活血、散瘀

燈心引。

小兒驚風后,風從氣行,血從氣使,毒氣蓄於皮膚,流為腫毒,多在腮頰、耳根間,成癰成癤,謂之毒風。宜內服當歸百解散,外用拂毒散敷之。

白話文:

小兒在驚風過後,風邪隨氣血而動,毒氣積聚於皮膚,形成腫脹和膿腫,多發生在面頰和耳根附近,稱為「毒風」。此時應內服「當歸百解散」藥方,外用「拂毒散」敷在患處。

當歸,赤芍,大黃,川芎,升麻,薄荷葉,乾葛,麻黃,黃芩,甘草,枳殼,皂角刺

白話文: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止痛

赤芍藥: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大黃:瀉熱通便,清熱解毒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

升麻:升陽舉陷,解毒消腫

薄荷葉:清熱解暑,疏散風熱

乾葛:生津止渴,補益脾胃

麻黃:發汗散寒,宣肺平喘

黃芩:清熱燥濕,止瀉痢

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枳殼:破氣消積,理氣導滯

皁角刺: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蔥姜引。

拂毒散

半夏(一錢),貝母,大黃,朴硝,五倍子(各二錢半)

白話文:

半夏(6 克),貝母,大黃,芒硝,五倍子(各 15 克)

共為末,淡醋調敷患處,干則易之。

小兒或因跌僕,刀斧破傷皮膚,風邪侵襲傷處,發此謂之破傷風。宜內服疏風活血散,外以紫金丹塗之。

白話文:

小孩可能因為跌倒或是被刀斧割傷皮膚,讓風邪侵入傷口,引起這種症狀稱為破傷風。適當的治療方式是服用可以疏散風邪、活血化瘀的藥,並外敷紫金丹到傷口上。

疏風活血散

當歸,生地,川芎,赤芍,荊芥,防風,甘草,紅花蘇木

白話文:

**當歸:**補血、活血

生地: 滋陰、涼血

川芎: 活血、祛風

赤芍: 活血、祛瘀

荊芥: 解表、散風

防風: 解表、祛風

甘草: 調和藥性、緩解藥性過於猛烈

紅花: 活血、化瘀

蘇木: 補血、止血

水煎服,入酒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