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賢

《六因條辨》~ 卷中 (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7)

1. 秋燥條辨第八

秋燥犯肺,其人陰分素虧,加以身熱汗多氣喘,脈洪無力,此燥火刑金。宜用玉女煎地骨皮百合、麥冬、五味、西洋參等味,清金滋水也。

白話文:

秋季乾燥天氣會傷及肺部,對於原本陰氣不足的人,再加上身體發熱、多汗、氣喘,脈象強勁有力,這是乾燥之火傷及肺部。適合使用玉女煎,並加入地骨皮、百合、麥冬、五味子、西洋參等藥材,以清肺滋陰。

此言素稟陰虧,木火易炎,更加身熱汗多,氣喘脈洪,燥熱之狀甚熾。故用玉女煎滋養腎陰,又清肺熱,俾肺得清肅,而能生水,水得滋養,而能制火焉。

白話文:

原文所說的意思是,這個人天生腎陰不足,導致肝火和心火旺盛,加上發燒、多汗、氣喘、脈搏洪大,顯得燥熱非常。所以,使用玉女煎滋養腎陰,同時清肺熱,讓肺部得到清涼而生津液,津液得到滋養而能抑制火氣。

2. 秋燥條辨第九

秋燥汗出不解,口大渴,日晡發熱,清晨則涼,狀雖如瘧,而無寒戰,此癉瘧也。宜用西參、生地、麥冬、石膏知母、花粉、青蒿甘草、粳米等味,甘寒養陰也。

白話文:

秋天乾燥出汗不斷,口舌乾燥,下午發熱,清晨涼快,症狀雖然像感冒,但沒有發冷出汗,這是在熱環境下引發的感冒。應使用西洋參、麥冬、石膏、知母、花粉、青蒿、甘草等藥材,甘寒滋陰。

按《金匱》云: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無寒,是名癉瘧。主以飲食消息之,而並未注方。至喻嘉言,悟出甘涼濡潤,以養胃陰之義,與飲食消息之意恰合。故用人參白虎湯甘寒養正,又佐花粉、青蒿清金泄木,為法中之法焉。

白話文: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陰氣先受損,陽氣單獨發動,只有熱而無寒,這叫做癉瘧。主要用飲食調理,但沒有註明藥方。到了喻嘉言,領悟出甘涼滋潤,以滋養胃陰的方法,與飲食調理的意義相符合。因此,使用人參白虎湯,甘寒滋養元氣,再搭配花粉、青蒿清熱瀉肝,是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3. 秋燥條辨第十

秋燥汗多不解,每臨午後,寒微熱甚,煩悶欲嘔,舌赤脈洪,此溫瘧也。宜用桂枝白虎湯杏仁厚朴,嘔則加半夏茯苓等味,兩清表裡也。

白話文:

秋季天氣乾燥,容易出汗卻無法散發。每天到了午後,會出現輕微的寒意和較重的發燒,讓人煩悶想嘔吐。舌頭發紅,脈象洪大有力。這是溫性瘧疾的症狀。

治療方法:使用桂枝白虎湯,並加入杏仁、厚朴。如果伴有嘔吐,再加入半夏、茯苓等藥材。這樣可以同時清熱解表和化痰止嘔,達到裡外兼治的效果。

按《金匱》云:微寒多熱,煩悶欲嘔,骨節疼痛,是名溫瘧。用桂枝白虎湯,其方下自注云:一劑知,二劑已。蓋言汗多則表邪既微,故寒少,煩嘔,則內燥已甚,故熱多,是病在肺之表裡。用白虎以清內熱,合桂枝引邪出表,加杏樸疏通內滯,半夏變和陰陽,所謂一劑知,則已知其確中病情,二劑已,則病必霍然矣。

白話文:

根據《金匱要略》記載:微寒但大多數時候發熱,煩躁悶熱想嘔吐,骨節疼痛,這就是溫瘧。使用桂枝白虎湯治療,藥方下方的備註寫著:一劑藥就見效,兩劑藥就好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出汗很多,表示表面的邪氣已經減弱,所以寒氣減少,煩躁嘔吐表示內部乾燥嚴重,所以熱氣很多,這種病症在肺部的表裡。使用白虎湯清除內熱,搭配桂枝將邪氣引出體表,加上杏仁和厚朴疏通內部的阻塞,半夏調節陰陽平衡,所謂的一劑藥見效,表示已經知道治療的藥方對症下藥,兩劑藥就好了,表示病情一定會迅速好轉。

4. 秋燥條辨第十一

秋燥日久不解,誤補邪留,消爍肺金,咳痰濃濁,甚唾膿血,胸間版痛,此肺痿也。宜用葦莖湯,加瓜蔞杏仁、桑皮、桔梗百合、川貝等味,清肺祛濁也。

白話文:

秋季乾燥天氣持續,症狀未緩解,如果誤用滋補藥物會導致邪氣滯留,損傷肺部,導致咳嗽、痰液濃濁,甚至咳出膿血,胸部疼痛,這是肺病的症狀。應使用葦莖湯,加入瓜蔞、杏仁、桑皮、桔梗、百合、川貝等藥材,可以清肺、祛除濁氣。

凡燥熱之症,重則果易辨明,輕則淹淹發熱,喉燥咳逆。若語認陰虛而投滋補,則邪無出路,逗留肺內,炎炎薰灼。肺陰日損,以致咳唾濁痰,斷出膿血,與肺癰似是而非,故《金匱》稱為肺痿。蓋癰則屬實,痿則屬虛,故用葦莖湯,合瓜蔞、杏、貝、桑、桔、百合,宣通肺氣,以化其瘀腐敗濁,俾肺熱得清,呼吸無阻,而病可漸瘳也。

白話文:

凡是燥熱的病症,嚴重的情況很容易辨別出來。而輕微的情況下,會出現長期的發燒,喉嚨乾燥,咳嗽和氣逆。如果因為判斷為陰虛而使用滋補藥物,那麼體內的邪氣就會無處可去,滯留在肺部,導致炎熱灼燒。肺部的陰分會逐漸損耗,從而出現咳嗽、吐出濁痰,甚至咳出膿血,與肺癰症狀相似但有區別,因此《金匱要略》稱之為肺痿。肺癰屬於實證,而肺痿屬於虛證,所以使用葦莖湯,搭配瓜蔞、杏仁、貝母、桑白皮、桔梗、百合,來宣通肺氣,化解淤積的敗濁之物,讓肺臟過熱得到緩解,呼吸順暢,從而使疾病逐漸痊癒。

5. 冬溫溫毒辨論

嘗考軒岐《靈》《素》,及仲景《傷寒雜病》《金匱玉函》諸書,有傷寒而無冬溫。迨南醫輩出,始著其名,其症之由,皆因冬令溫燠,陽失潛藏,甚至冰霜不見,桃李舒葩,而乾坤之氣,遂有闢而無闔矣。人生一小天地,天地既有闢而無闔,則人身之氣化亦有泄而無藏矣。

白話文:

我曾研讀軒岐的《靈樞》和《素問》,以及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方論》,其中都有提到傷寒,但沒有冬溫。直到南方的醫家出現,才開始記載冬溫。冬溫發病的原因,都是因為冬季溫暖,陽氣無法潛藏,甚至不見冰霜,桃花李花盛開,天地之氣只是打開,沒有閉合。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天地既然是打開沒有閉合的,那麼人體內的氣血運行就會出現泄漏而不收藏。

是故冬應寒而反溫者,即為恆燠之咎徵,人或正氣有虧,則邪尤易感,以致頭痛無汗,發熱惡寒,與傷寒彷彿,但口渴脈數,鼻乾氣燥,則與傷寒有異。甚則為痧為斑為痘,皆此類也。更有陰虧陽亢之體,陰氣暴絕,陽邪獨發。初起便目赤齒枯,舌絳口渴,斑如錦紋,神昏咽痛,脈弦數促,此名溫毒,即《傷寒》例中陽毒症也。較諸冬溫更上一層,為感症中之最險者。

白話文:

因此,在冬季原本應該寒冷,卻出現溫熱現象,就是恆溫不降的徵兆。如果人的正氣不足,邪氣就容易入侵,導致頭痛不流汗、發熱惡寒,與傷寒症狀相似,但會伴隨口渴、脈搏快速、鼻腔乾燥、氣候燥熱,與傷寒不同。嚴重時會發展成痧症、斑疹或天花,這些都屬於此類。更嚴重的情況是陰虛陽亢體質,陰氣突然衰竭,陽邪獨發。初期會出現眼睛發紅、牙齒乾枯、舌頭絳紅、口渴、斑點如錦紋,神志不清、咽喉疼痛,脈搏弦數而急促。這稱為溫毒,與《傷寒論》中描述的陽毒症類似。這比冬季溫熱更嚴重,是感症中風險最高的。

故名為毒,而惟幼稚為甚者。蓋以體屬純陽,陽與陽合,以類相招,其感尤速。凡遇此症。即宜辛涼清解,甘寒養陰,估以解毒,可免萬一。若再溫表,猶抱薪救火,定遭熱斃。故大江以南,地卑氣濕,潮濕霧露皆能致病,況冬失其令,尚易感溫,其真傷寒者。廿無一二,間有證類太陽,而頭痛身疼,發熱惡寒,只須辛涼清解,得汗即愈,究因地暖氣疏,易感易散,非若此方地寒氣剛,可概以真傷寒法治之也。

白話文:

因此(濕熱病)被稱為「毒」,其中尤其以稚童表現最嚴重。這是因為稚童體質純陽,陽與陽相結合,同類相生,誘發速度極快。凡遇到這種症狀,應立即使用辛涼清解之法,甘寒養陰,估量情況解毒,這樣纔可能避免不測。如果再溫補身體表面,就像抱著稻草去救火,必定會因發熱過度而死亡。因此,長江以南地區,地勢低窪,氣候潮濕,潮濕霧露都能致病,更何況冬天氣候反常,更容易感冒。真正患上傷寒的,不到五分之一。偶爾有病證類似太陽病,出現頭痛、身體疼痛、發熱怕冷的症狀,只要使用辛涼清解之法,出汗後就會痊癒。究其原因,是南方地暖氣稀,致病易而散也易,不像北方地寒氣盛,不能一概用治療真傷寒的方法來治療。

6. 冬溫條辨第一

冬溫初起,頭痛無汗,惡寒發熱,口渴鼻乾脈數,此溫邪在表。宜用薄荷、大力、荊芥連翹桑葉、淡豉、蔞皮、杏仁葛根枇杷葉等味,辛涼汗解也。

白話文:

翻譯:苦不堪言、口渴難耐、心浮氣躁、耿耿於懷、焦頭爛額、患得患失

無汗頭痛,惡寒發熱,原與傷寒無異,但口渴鼻乾,脈數氣燥,則有不同。蓋傷寒邪在於表,理宜溫散,冬溫邪伏於內,理宜清泄。非用薄荷、荊芥、桑葉、淡豉、葛根苦辛泄表,連翹、蔞皮、杏仁、枇杷葉辛涼清內,則不能表裡兩清,必致傳變無窮矣。

白話文:

不發汗而頭痛,怕冷發燒,一開始與傷寒沒有兩樣,但口渴鼻乾,脈搏快而氣息乾燥,那就有區別了。因為傷寒的病邪在體表,治療原則應該溫和發散,冬季的溫邪隱藏在體內,治療原則應該是清熱通泄。如果不使用薄荷、荊芥、桑葉、淡豉、葛根辛涼苦性藥物發散體表病邪,再用連翹、蔞皮、杏仁、枇杷葉辛涼清熱藥物清熱內部病邪,就不能使體表和體內的病邪同時清除,一定會導致病情反覆變化,無窮無盡。

7. 冬溫條辨第二

冬溫汗出,頭雖不痛,熱仍未解,而咳嗽口渴舌燥,此邪不汗解,漸傳氣分。宜用桑葉沙參、甜杏、象貝、連翹桔梗、蔞皮、甘草、大力、枇杷葉等味,清氣透邪也。

白話文:

寒冬季節卻盜汗,頭雖不痛,但發燒還未退,同時還有咳嗽、口渴、舌頭乾燥。這是因為邪氣沒有透過出汗排出,逐漸蔓延到了氣分。應使用桑葉、沙參、甜杏仁、象貝、連翹、桔梗、紫蘇葉、甘草、大力子、枇杷葉等藥材,以清除氣分中的邪氣。

上條無汗頭痛,邪尚在表,理宜開泄,此條汗出熱不解,是表邪已散,而猶口渴舌燥咳嗽,乃邪不汗解,漸傳氣分。故用桑葉、沙參、杏仁、象貝、連翹、蔞皮、桔梗輕苦微辛,但清氣分,仍從表解也。

白話文:

上一條提到,沒有出汗的頭痛,是病邪還在體表,治療方法應該是宣泄,這樣病邪才會散去。而這條提到,已經出汗了,但熱氣還是沒有退散,這是因為體表的病邪已經散去,但還有口乾舌燥、咳嗽的症狀,說明病邪沒有通過出汗宣泄掉,逐漸傳到了氣分。因此,使用桑葉、沙參、杏仁、象貝、連翹、蔞皮、桔梗這些藥物,它們味道微苦微辛,可以清熱降氣,從體表宣泄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