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論(宋本)》~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回本書目錄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1. 燒裩散 (392)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白話文:

當傷寒陰陽錯亂得病時,病人會覺得身體沉重、氣短、下腹部急迫感,或者出現陰部抽筋,熱氣上衝胸部,頭部沉重不想抬起,眼花,膝蓋和小腿抽筋,此時使用「燒褌散」來治療。

燒褌散方

婦人中褌,近隱處,取燒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褌燒服。

白話文:

「燒褌散」的製作方法:

  • 將女人的腰帶,靠近私密處的部分取下,燒成灰。

取用此味藥材,用水送服,每次一茶匙。每天服用三次。服用後小便會變多,陰部會微微腫脹,表示疾病好轉了。如果是婦女患病,則取男子的腰帶燒服。

2. 枳實梔子豉湯 (393)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擘,香豉一升,綿裹

白話文:

大病初癒,身體虛弱者,可服用枳實梔子豉湯來調理。

枳實梔子豉湯

  • 枳實 3 枚,烤製
  • 梔子 14 顆,對切
  • 香豉 1 升,用棉布包起來

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白話文:

這三種藥材,用清水七升煮沸,熬製成四升藥液,然後加入枳實、梔子,再熬煮至兩升,放入豆豉,繼續煮沸五、六次,過濾掉藥渣,將藥液趁溫熱時分兩次服下。喝完藥後蓋上被子,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患者有宿食,可以加入像博棋子大小的五六片大黃一起服用,效果會更好。

3. 小柴胡湯 (394)

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1)者,以下解之。【註】一作緊。

白話文:

傷寒病後,發熱更嚴重,是用小柴胡湯治療;脈浮的人,以發汗來解決;脈沉而有力的人,以瀉下來解決。【註釋】「沉實」一詞,又作「緊」。

4. 牡蠣澤瀉散 (395)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

白話文:

長大病後,腰以下出現水腫的症狀,可以服用牡蠣澤瀉散。

牡蠣澤瀉散

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鹹,栝蔞根各等分

白話文:

牡蠣澤瀉散配方:

  • 牡蠣:適量
  • 澤瀉:適量
  • 蜀漆:用溫水洗去腥味
  • 葶藶子:適量
  • 商陸根:適量
  • 海藻:洗去鹹味
  • 栝蔞根:適量

右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材料搗碎,過篩成細末,再放入研缽中研磨,加入白水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約一茶匙),一天服用三次。等到小便順暢後,停止服用。

5. 理中丸 (396)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理中丸方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右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

白話文:

大病初癒後,常會出現唾液分泌過多、久咳不癒、胸部有寒氣的情況。這時應服用溫熱性質的丸藥來緩解,理中丸是適合的選擇。

理中丸配方: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各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調和成丸子,大小約為雞蛋黃。每次取一丸,用熱水數次調勻後,研磨成細粉,溫熱服用,每日三次。

6. 竹葉石膏湯 (397)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

白話文:

傷寒病解了以後,身體虛弱,呼吸短促,會有噁心反胃的感覺,這時候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的配方

  • 竹葉兩把
  • 石膏一斤
  • 半夏半斤(洗淨)
  • 麥門冬一升(去心)
  • 人參二兩
  • 甘草二兩(炙)
  •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以上七種藥材,加水一斗煎煮,取六升藥液,去掉渣滓,放入粳米,煮到米熟為止。湯煮好後,把米撈出來,趁溫熱的時候,一次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7. 病新差不能消穀 (398)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白話文:

病情已經好轉,但是仍有輕微的煩躁感。因為病情剛剛得到改善,身體虛弱,胃口不好,脾胃的消化功能還很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會感到輕微的煩躁。如果減少進食,煩躁感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