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論(宋本)》~ 辨可發汗脈證並治第十六

回本書目錄

辨可發汗脈證並治第十六

1. 夫以為疾病至急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白話文:

如果遇到緊急的疾病,臨時匆忙地翻找方劑,重要的方劑很難找到,所以特別蒐集各種可與不可用的方劑治療方法,將它們與《三陰三陽篇》中的方劑比較,這樣就容易找到。此外,有時不僅是三陰三陽的問題,也出現在各種可與不可用的方劑中。

2. 脈濡而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濇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濇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白話文:

脈象濕潤而虛弱,虛弱更明顯於關脈,濕潤更明顯於巔脈,微弱更明顯於上脈,浮動更明顯於下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浮動表示氣血不足。陽氣不足,就會中風出汗且伴有煩躁。氣血不足,就會四肢冰冷且寒顫。陽氣不足會發汗,煩躁難以入睡。

3. 動氣在右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衂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白話文:

現在正值動氣時期,不宜發汗。若發汗,就會感到口渴、心煩,喝水也會吐出來。

4. 動氣在左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白話文:

病人動氣時,不可發汗。如果發汗,則會頭暈目眩,而且汗不會停止,還會出現肌肉和筋腱緊繃收縮、身體抽搐的症狀。

5. 動氣在上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白話文:

動氣上頭時,不能發汗。如果發汗,怒氣會上竄,正好衝擊心臟。

6. 動氣在下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白話文:

內氣鬱結在體內,不可讓它發散出體外。如果汗液排出,就排不出汗了。心情鬱結煩悶,骨頭和關節疼痛,眼睛轉動時感到寒冷,吃東西就會嘔吐,食物無法消化。

7. 咽中閉寒

咽中閉寒,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白話文:

咽喉裏面的寒氣閉住,不能發汗,發汗就會吐血,氣息微弱,手腳冰冷,想蜷縮著身子躺下,卻無法靠自己取暖。

8.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白話文:

諸多脈象中,動得很微弱的脈,不能讓病人發汗,發汗後會造成大便困難、腹部乾燥、胃部灼熱煩躁,看似症狀相同,但根本原因不同。

9. 脈微而弱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白話文:

脈搏很微弱,微弱的感覺主要在寸脈,潮濕的感覺主要在寸脈,緊繃的感覺主要在寸脈的上部,微弱的感覺主要在寸脈的下部。緊繃代表陽氣運作,微弱代表陰寒。上焦氣血實,下焦氣血虛,說明身體傾向於受寒,需要溫補。微弱和緊繃都屬於虛證,不能發汗,發汗會引起寒慄,自身難以恢復。

10. 欬者則劇

欬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乾,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欬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

白話文:

咳嗽嚴重,經常咳出唾沫,咽喉乾澀,小便不順,心中飢餓煩躁,咳嗽發作時像瘧疾,但沒有發燒,身體虛弱發冷,咳嗽時會出汗,彎腰時感到腹脹,腹部堅硬。

11.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白話文:

體溫過高,脈搏緊,不能發汗,發汗則聲音會沙啞、喉嚨嘶啞、舌頭萎縮、聲音出不來。

12. 諸逆發汗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白話文:

不斷發汗,病情輕微者難以痊癒;病情嚴重者胡言亂語、眼冒金星者恐有生命危險,難保性命。

13. 欬而小便利

欬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白話文:

尿滴漏、腎氣不足。如果尿液經常流失,不能發汗,否則四肢會逆冷。

14. 傷寒頭痛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欬唾。

白話文:

傷寒頭痛,發熱微燒,看似中風,常微微出汗,自己嘔吐的,用瀉藥治療會更煩躁,心中煩悶有如飢餓;發汗會導致痓疾,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薰蒸會導致黃疸,並且小便困難;灸則會發出咳嗽和口水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