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論(宋本)》~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281~325)

回本書目錄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281~325)

1. 太陰之為病 (273)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白話文:

太陰的病症表現為腹脹且伴隨嘔吐,無法進食,常常肚子疼痛難耐。若使用瀉下治療,胸下必然會出現硬塊。

2. 太陰中風 (274)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白話文:

年長者若是陰陽失衡,導致陰氣過盛,中風導致四肢疼痛,陽氣衰微,陰氣阻塞,這代表有康復的徵兆。

3. 太陰病欲解時 (275)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白話文:

太陰病的康復期通常是從亥時(晚上九點至十一點)到丑時(凌晨一點至三點)。

4. 桂枝湯 (276)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太陰病,脈浮者,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

5. 四逆輩 (277)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白話文:

不覺得口乾的人,通常體質偏虛寒,因為他們體內含有寒氣,所以需要溫補。適合服用溫補藥物,如四逆湯之類。

6. 太陰傷寒 (278)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白話文:

傷寒症,病人脈象浮而緩,手腳溫和,這是太陰脾胃受寒的緣故。太陰脾胃受寒,應當會出現發黃的症狀,但是如果小便能夠自行通利的話,就不會發黃。到了第七、八天,即使病人的發熱非常嚴重,每天腹瀉十幾次,這種情形一定會自動停止的。這是因為脾胃實在太虛弱,宿便、腐穢之物應該要排出體外的緣故。

7. 桂枝加芍藥湯 (279)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白話文:

原本是太陽病症,但醫生卻誤用瀉藥治療,因此導致腹部脹滿和疼痛者,這屬於太陰病症,需要服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如果腹痛嚴重且腹脹者,則需要服用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

  • 桂枝:3 兩(去皮)
  • 芍藥:6 兩
  • 甘草:2 兩(炙)
  • 大棗:12 枚(掰開)
  • 生薑:3 兩(切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今加芍藥。

白話文:

  • 將這五種藥材加入 7 升水中煮沸,煮至剩下 3 升後濾渣,分 3 次溫服。原方名為「桂枝湯」,在此加入了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桂枝加大黃湯

  • 桂枝:3 兩(去皮)
  • 大黃:2 兩
  • 芍藥:6 兩
  • 生薑:3 兩(切片)
  • 甘草:2 兩(炙)
  • 大棗:12 枚(掰開)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將這六種藥材加入 7 升水中煮沸,煮至剩下 3 升後濾渣,溫服 1 升,每天服用 3 次。

8. 大黃、芍藥禁忌 (280)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白話文:

如果太陰受損生病,脈象微弱,病患會一直腹瀉,此時需要服用大黃、芍藥等藥物,但劑量需減量,因為病患的胃氣較弱,容易受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