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4)

1. 多寐論治

多寐者,陽虛陰盛之病。《靈樞》曰: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陽蹺陰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內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心神昏濁,不能自主,脾氣困頓,食已即倦,皆能致之。欲清心神,如麥冬、石菖蒲、芽茶、南燭之屬。

白話文:

睡覺時間過多的人,是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的病症。《靈樞》中說:足太陽經有一條經脈通向頭部,進入腦部,正是屬於眼睛的根本,叫做眼系。這條經脈在頸部兩條筋之間,進入腦部,然後分出陽蹺脈和陰蹺脈,陰陽之氣交匯。陽氣進入陰氣,陰氣進入陽氣,交匯於眼睛內側的眼瞼。陽氣旺盛則眼睛睜大,陰氣旺盛則眼睛閉合。心神昏沉,不能控制自己,脾氣困頓,吃完飯就疲倦,都能導致這種情況。想要清心神,可以用麥冬、石菖蒲、芽茶、南燭等藥物。

欲醒脾困,六君子湯砂仁。身重脈緩,多寐,濕勝也。平胃散防風白朮。神倦肢惰,嗜臥,氣弱也。人參益氣湯。長夏倦午,四肢不收,脾肺氣弱而傷暑也。清暑益氣湯。病後身熱好眠,餘邪未清,正氣未復也。沈氏葳蕤湯。膽實口苦,嗜寐,少陽經熱也。生棗仁一兩,研末,茶清調服。

白話文:

  • 若要喚醒困頓的脾胃,可用「六君子湯」加入砂仁。

  • 身體沉重、脈搏緩慢、嗜睡,多為濕氣過重所致。可使用「平胃散」加入防風、白朮。

  • 精神疲倦、四肢無力、嗜睡,多為氣虛所致。可使用「人參益氣湯」。

  • 長夏午時疲倦、四肢不協調,多為脾肺氣虛且受到暑邪所傷。可使用「清暑益氣湯」。

  • 病後身體發熱並嗜睡,多為餘邪未清、正氣未復所致。可使用「沈氏葳蕤湯」。

  • 膽熱實証、口苦、嗜睡,多為少陽經熱所致。可使用生棗仁一兩,研磨成末,以茶水調和服用。

狐惑症,病後腸胃空虛,三蟲求食,食人喉為惑,上唇生瘡,食人肛為狐,下唇生瘡。四肢沉重,默默多眠。黃連犀角湯,治惑桃仁湯。風溫症身熱脈浮自汗,體重多眠,鼻鼾,語言難出,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葳蕤湯去麻、羌。熱症得汗後,脈沉細,身冷喜臥,四逆湯

白話文:

  1. 狐惑症:
  • 病後腸胃空虛,三蟲求食,吃人喉嚨為惑,上脣生瘡。
  • 吃人肛門為狐,下脣生瘡。
  • 四肢沉重,默默多眠。
  • 治療:黃連犀角湯,治惑桃仁湯。
  1. 風溫症:
  • 身熱,脈浮自汗。
  • 身體沉重,多眠,鼻鼾。
  • 語言難出。
  • 治療: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
  • 葳蕤湯去麻、羌。
  1. 熱症:
  • 得汗後,脈沉細,身冷喜臥。
  • 治療:四逆湯。

少陰症欲寐,從本病治。

白話文:

少陰證欲寐,從本病治。

2. 附方

〔脾虛〕,六君子湯,見一卷中風。

〔除濕〕,平胃散,術,樸,陳,草

白話文:

脾虛

六君子湯,見於《傷寒論》中的中風篇。

除濕

平胃散,術、樸、陳、草等藥材組成。

〔氣弱〕,人參益氣湯黃耆(錢半),人參防風升麻(各七分),生地,白芍(各五分),炙草(三分),肉桂(二分),五味(二十粒)

白話文:

當患者出現氣虛的時候,可以使用人參益氣湯來調理。這劑藥方中,人參和黃耆各取半錢,防風和升麻各取七分, 生地和白芍各取五分,炙甘草取三分,肉桂取二分,五味子取二十粒。

〔暑倦〕,清暑益氣湯,見一卷暑。

白話文:

暑倦

清暑益氣湯

出自《卷一 暑》

〔病後〕,沈氏葳蕤湯,葳蕤,茯苓,棗仁,石膏(各一錢),人參(七分),

白話文:

(患病之後)服用沈氏的葳蕤湯,葳蕤、茯苓、棗仁、石膏(各一錢),人參(七分)。

〔狐惑〕,黃連犀角湯黃連犀角烏梅木香桃仁(各一錢),

白話文:

〔狐惑〕。可用黃連犀角湯來治療。

處方如下:

黃連、犀角、烏梅、木香、桃仁(各1錢)。

〔狐惑〕,治惑桃仁湯,桃仁,生槐子(研),艾葉(各二錢),

白話文:

〔狐惑〕:治療狐惑的桃仁湯,取桃仁、生槐子(研成粉末)、艾葉(各 2 錢)。

〔熱症〕,四逆湯,見一卷暑。

〔風溫〕,葳蕤湯,見一卷溫。

白話文:

[熱症]

四逆湯:見於《傷寒論》卷一,用於治療暑病。

[風溫]

葳蕤湯:見於《傷寒論》卷一,用於治療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