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外科方》~ 總論十八條 (4)

回本書目錄

總論十八條 (4)

1. 鐵筒拔毒膏

點破諸般瘡癤,初發點破便散。

石灰(不過火,皂角熏),糯米(南星、當歸赤芍同炒),硇砂(如去疔頭,加此一味,余不用),砂牯牛,斑蝥

白話文:

  • 好石灰

  • 使用品質好的石灰,並且不要過度加熱或煅燒。

  • 皁角燻

    • 用皁角煙燻石灰,可以增加石灰的藥效。
  • 糯米

    • 將糯米炒香,可以增加糯米的藥效。

    • 南星、當歸、赤芍也可以炒香,以增加藥效。

  • 硇砂

    • 如果要治療疔瘡,可以加入硇砂,但其他情況則不需要加入硇砂。
  • 砂牯牛

    • 使用砂牯牛的角,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 斑蝥

    • 使用斑蝥的卵,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用後灰煎熱水濾汁,煎成調前藥用。

真石灰,桑柴灰,芝麻灰,柳柴灰,皂角三四皮

以前灰汁入於鍋內,用慢火熬之,待汁面上有白霜起方住火,以器貯之。可用調前藥,小小點之三五次,皮破毒氣以出水,即止。

白話文:

以前把草木燒成灰,然後放進鍋裡,用小火慢慢煮。煮到鍋面浮起白色泡沫後,把火關掉。把煮好的東西放進容器中保存。可以用來塗抹在前面的藥物上,少量的點上三到五次,把皮膚弄破,讓毒氣排出來,然後停止點藥。

吸毒竹筒,治發背、癰疽、疔瘡、腫毒,用此拔出膿血惡水。

蒼朮白蘞,烏桕皮,厚朴艾葉,好茶芽,白芨,白蒺藜(各等分)

白話文:

蒼朮、白蘞、烏桕皮、厚朴、艾葉、好茶芽、白芨、白蒺藜(各等分)

法用苦竹筒三五七個,長一寸,一頭留節,削去其青,令如紙薄,隨大小用之。卻用前藥煮竹筒十所沸,待藥干為度,乘竹筒熱,以手便按上,緊吸於瘡口上,膿血水滿,自然脫落。不然用手拔脫,更換別個竹筒,如此三五次,毒盡消之,即敷生肌藥,內滿後,用膏藥貼之即愈。

白話文:

做法是使用三至七個苦竹筒,長度一吋,一端保留節點,削去青色部分,使竹筒薄如紙,根據傷口的輕重來決定使用竹筒的數量。然後用前一次的藥物煮沸十個竹筒,直到藥物乾掉為止。趁竹筒熱的時候,用手按住竹筒,緊緊吸附在傷口上,直到膿液和血液充滿竹筒,自然脫落。如果竹筒沒有自動脫落,可以用手拔掉,換上另一個竹筒。如此重複三到五次,毒素就會消退。接下來敷上生肌藥物,傷口充滿藥物後,用膏藥貼上,即可痊癒。

2. 仙方隔紙膏

(亦名神應膏

專治發背、癰疽、外臁、下蛀,諸般惡毒瘡癤。

黃連何首烏(去皮),草烏(去皮),當歸尾,白芷(各半兩重),川烏(去皮,二錢半重)

白話文: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何首烏(去皮):具有補益肝腎,益精烏髮的作用

草烏(去皮):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作用

當歸尾:具有補血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

白芷(各半兩重):具有散風通竅,止痛消腫的作用

川烏(去皮,二錢半重):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作用

後用:黃丹一兩重,(夏用二兩重。)乳香沒藥半兩,血竭半兩。

白話文:

主藥:黃丹一兩重,(夏天用二兩重。)乳香、沒藥半兩,血竭半兩。

總為㕮咀,用清油五兩,同藥一處入於銚子內,以文武火熬,待藥黑色,用布濾去滓,仍將藥油入銚內,下黃丹,用桃柳枝一把不住手攪之。又黑色,即將血竭、乳、沒細末入內,攪勻略煎,滴在水中,成珠不散,卻用瓦碗盛之,沉在冷水中,浸一晝夜出火毒,用之神效。

白話文:

將藥材全部磨成細末,加入清油五兩,一起放入銚子內。先用大火熬煮,再改用小火熬至藥材變成黑色,用布過濾去除渣滓,再將藥油倒入銚子內,加入黃丹,用桃子或柳樹枝不斷攪拌,直到藥油再次變成黑色。此時加入血竭、乳香、沒藥的細末,攪拌均勻後稍微煎煮,滴入水中後能凝結成珠且不散開,再用瓦碗盛裝,浸泡在冷水中一晝夜以去除火毒,使用時效果極佳。

3. 太一神應膏

(又名金絲萬應膏萬靈膏。)

白話文:

(又名金絲萬應膏、萬靈膏。)

此膏治項背腰肢,以及手足但凡風火,腫痛諸症。先以竹刀針出血,放出毒透,然後用此膏敷之。

此膏可治頸背、腰部、四肢等部位的風火腫痛等症狀。首先用竹刀針刺出血,把毒放出來,然後再用此膏敷上。

如四肢或項背,腫痛已透,不可針刺,唯宜敷貼。

如果四肢或頸背的腫痛已經透出,不能針刺,只能敷貼。

專治發背、癰疽、杖瘡、惡毒瘡、傷損、心痛、腳氣、腰痛,無不效驗。

川烏(一錢),草烏(半錢),黃連(二錢),黃柏(一錢),赤芍(一錢),白芍,玄胡索(一錢),歸尾(一錢半),良薑(半錢),木鱉(半錢,去殼),殭蠶(一錢,去絲),亂髮(如雞子大,燒灰後入),紫荊皮(半錢),地龍(半錢),石楠藤穿山甲白芷川芎,牽牛,槐花五倍子地骨皮杏仁花椒茴香,茅香,玄參蒼耳桂皮,南星,栝蔞,苦參蒼朮五加皮(各半錢),防風熟地黃密陀僧丁香,內消,藁本(各一錢),生地黃(二錢半),何首烏細辛(各一錢半重),江子(二十五粒,去殼),蓖麻子(二十五粒,去殼),旱蓮草(半錢,即墨菜),人參百藥煎(各二錢半),黃耆羌活甘草節五靈脂,地蜈蚣根(各一錢重),獨活(半錢)

白話文:

  1. 川烏(一錢):一種常用於治療疼痛的中草藥。

  2. 草烏(半錢):另一種常用於治療疼痛的中草藥,但毒性更強。

  3. 黃連(二錢):一種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草藥。

  4. 黃柏(一錢):一種具有清熱燥濕作用的中草藥。

  5. 赤芍(一錢):一種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藥。

  6. 白芍(一錢):另一種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藥,但毒性較弱。

  7. 玄胡索(一錢):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草藥。

  8. 歸尾(一錢半):一種具有補血益氣作用的中草藥。

  9. 良薑(半錢):一種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作用的中草藥。

  10. 木鱉(半錢,去殼):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作用的中草藥。

  11. 殭蠶(一錢,去絲):一種具有祛風止痙、平喘止咳作用的中草藥。

  12. 亂髮(如雞子大,燒灰後入):一種具有止血作用的中草藥,將頭髮燒成灰後使用。

  13. 紫荊皮(半錢):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藥。

  14. 地龍(半錢):一種具有清熱涼血、通經活絡作用的中草藥。

  15. 石楠藤(半錢):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作用的中草藥。

  16. 穿山甲(半錢):一種具有補益肝腎、強筋骨作用的中草藥。

  17. 白芷(半錢):一種具有化膿止痛、祛風散寒作用的中草藥。

  18. 川芎(半錢):一種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19. 牽牛(半錢):一種具有瀉下通便作用的中草藥。

  20. 槐花(半錢):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血作用的中草藥。

  21. 五倍子(半錢):一種具有止血、收斂作用的中草藥。

  22. 地骨皮(半錢):一種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作用的中草藥。

  23. 杏仁(半錢):一種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作用的中草藥。

  24. 花椒(半錢):一種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作用的中草藥。

  25. 茴香(半錢):一種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26. 茅香(半錢):一種具有芳香化濕、理氣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27. 玄參(半錢):一種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作用的中草藥。

  28. 蒼耳(半錢):一種具有祛風散寒、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草藥。

  29. 桂皮(半錢):一種具有溫中散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藥。

  30. 南星(半錢):一種具有化痰止咳、祛風散寒作用的中草藥。

  31. 栝蔞(半錢):一種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作用的中草藥。

  32. 苦參(半錢):一種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作用的中草藥。

  33. 蒼朮(半錢):一種具有祛濕健脾、化痰止咳作用的中草藥。

  34. 五加皮(半錢):一種具有補益肝腎、強筋骨作用的中草藥。

  35. 防風(一錢):一種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36. 熟地黃(一錢):一種具有補血益氣、滋陰養血作用的中草藥。

  37. 密陀僧(一錢):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瀉止痢作用的中草藥。

  38. 丁香(一錢):一種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作用的中草藥。

  39. 內消(一錢):一種具有化痰止咳、平喘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40. 藁本(一錢):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痢作用的中草藥。

  41. 生地黃(二錢半):另一種具有補血益氣、滋陰養血作用的中草藥。

  42. 何首烏(一錢半重):一種具有補益肝腎、烏髮養顏作用的中草藥。

  43. 細辛(一錢半重):一種具有溫中散寒、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44. 江子(二十五粒,去殼):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45. 蓖麻子(二十五粒,去殼):一種具有瀉下通便、殺蟲止癢作用的中草藥。

  46. 旱蓮草(半錢,即墨菜):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痢作用的中草藥。

  47. 人參(二錢半):一種具有補氣益血、強精益神作用的中草藥。

  48. 百藥煎(二錢半):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49. 黃耆(一錢):一種具有補益氣血、強壯身體作用的中草藥。

  50. 羌活(一錢):一種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51. 甘草節(一錢):一種具有補益氣血、緩和藥性作用的中草藥。

  52. 五靈脂(一錢):一種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瀉作用的中草藥。

  53. 地蜈蚣根(一錢重):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止癢作用的中草藥。

  54. 獨活(半錢):一種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草藥。

上前藥為㕮咀,用清油一斤四兩重,浸一二宿,入銚內,文武火煎藥黑色,用布濾去滓。上文火,卻以後藥為末,次第入之。

白話文:

將上述中藥材用布包好,用一斤四兩重的清油浸泡一到兩晚,然後放入銚(一種中藥煎煮器皿)內,用文武火將藥煎煮至藥材發黑,用布過濾除去藥渣。

然後用文火煎煮,將其後的藥材研磨成末,按照順序加入藥湯中。

南木香安息香琥珀(各二錢半),云香(一錢重),乳香沒藥血竭,香結(降香節亦可,各半兩),韶粉(一錢重),自然銅(一錢半,醋淬),桑白皮,白芨,白蘞雄黃(各五錢重,焙為末),黃丹(六兩重,夏月加二兩)

白話文:

南木香、安息香、琥珀(各 10 克),檀香(4 克),乳香、沒藥、血竭、沉香(或降香節,各 20 克),韶粉(4 克),天然銅(6 克,用醋淬火),桑白皮、白芨、白蘞、雄黃(各 20 克,烘焙成粉末),紅丹(240 克,夏季增加 80 克)。

各入乳缽內,研為極細末。

一下藥油,次入黃丹,以桃柳槐枝,不住手攪之。二次下自然銅、白芨、桑白皮、白蘞、韶粉,三下木香、琥珀、安息、云、乳、竭、沒、香結,卻看藥色已黑,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傾在瓦碗內,放水中二三日,以出火毒,再以放地上三五日為妙,隨時攤用。如要打做金絲膏藥,卻以前藥,總為細末,卻用松香一斤通明者,入銚內溶化,用棕濾淨。

白話文:

先滴入藥用油,再放入黃丹,用桃柳槐枝不斷攪拌。第二次加入自然銅、白芨、桑白皮、白蘞、韶粉。第三次加入木香、琥珀、安息香、沒藥、乳香、竭香、沒藥、香結。直到藥的顏色已經變成黑色,滴落的藥液能凝結成珠,不散開為止。倒入瓦碗中,放在水中浸泡二到三天,以去除藥物毒性。再將藥碗放在地上三到五天,隨時攤開使用。如果要製成金絲膏藥,則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細末,加入一斤透明的松香,放入鍋中融化,用棕葉過濾乾淨。

外用清油四兩重熬熟,又入黃丹一兩同熬,滴水成珠,退出水中,用藥打成膏藥,以水浸之,一日一換,冬月三日一換。發背如黑,不疼痛者,即為陰也。

白話文:

在外面用四兩清油熬至熟,再加入一兩黃丹一起熬,直到滴入水中能結成珠子,然後將藥取出放入水中,浸泡一天後換一次藥,冬天則三天換一次藥。如果發背處呈現黑色、不疼痛,則屬於陰症。

艾葉(一斤),雄黃,硫黃(各半兩重)

上二味,同水煮艾半日後,溫敷之。再煮別艾,又換以敷十餘遍。若疼痛則可瘳,必不死;如不疼痛,出黑血者,必死矣。

白話文:

將以上兩味藥材和艾草一起煮沸,半日後,取出溫敷患處。再煮新的艾草,繼續敷十多次。如果敷後疼痛減輕,病人就可以康復,不會死亡;如果敷後不疼痛,則會排出黑色血液,病人必死無疑。

發背開不住:初發時,以開不住,即用此藥枯之。

白鹽梅、皂角二味,燒灰存性為細末,不發熱者,米醋調塗,四圍枯之,連換即不走開。若加薑汁同醋調尤妙。如發熱者,用茶清調塗,枯之立效。

白話文:

白鹽梅、皁角這兩種藥材,用火燒成灰後,保存它的藥性,研磨成細粉末。如果燒後發熱,則用米醋調和,塗抹在患處的周圍,讓它乾燥後,重複更換,即可防止病竈擴散。如果加上薑汁和醋一起調和,效果更好。如果燒後不發熱,則用茶水調和,塗抹在患處,讓它乾燥後,即可立竿見影。

治發背已潰未潰者,最有神效。

厚朴(二錢,薑製),陳皮(去白),甘草節(二錢炙),蒼朮(五錢,米泔浸)

白話文:

  • 厚朴:二錢,用薑汁製過。

  • 陳皮:去除白色內皮。

  • 甘草節:二錢,先用文火炙乾。

  • 蒼朮:五錢,用米飯水浸泡過。

上入桑黃菰五錢重,同為細末。瘡已潰者,則乾摻之;未潰者,清油調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