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外科方》~ 總論十八條 (1)

回本書目錄

總論十八條 (1)

1. 總論十八條

夫醫官用藥,如將帥之用兵。諺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決勝者,良將也;決效者,良醫也。知兵之勝敗,出於良將之權;知人之死生,出於良醫之診視。雖有三軍無良將,則兵不能自勝;雖有千萬無良醫,則藥不能自效。盡良將必得兵而用之,良醫必得藥而用之。良將之威,以能用奇兵而勝敵;良醫之功,以能用奇藥而愈疾。

白話文:

三十六計,計謀多端,不能取勝;金銀財寶,堆積如山,不能收買人心。

用兵用藥,當先求其良將良醫而用之。苟非其人,則兵藥無成功矣。治身之不疾,當從其良醫之美論。

《聖惠方》經云:夫癰疽何以別之善。然五臟不調則致癰。久患消渴之證,亦多發癰疽之疾。飲食不節,喜怒不常,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榮衛不和,則血澀不行;血澀不行,則衛氣不通,而熱相搏,乃發為癰疽,故生大熱,甚則肉腐為膿。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損,下陷肌膚,骨髓焦枯,內連五臟,血氣枯竭,當其病下陷筋骨良肉無餘。癰疽之生,有內有外;內則生於胸腹臟腑之間,外則生於膚肉肌骨之表。

白話文:

《聖惠方》經上說:癰疽是如何發生的呢?

五臟不調和就會導致癰疽。

患有消渴症的人,也很容易發作癰疽。飲食不節制,喜怒無常,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榮衛不和諧,就會導致血脈瘀滯不暢;血脈瘀滯不暢,則衛氣不通暢,熱氣互相搏擊,就會發育成癰疽,所以生出很大的熱氣,嚴重時肌肉腐爛化膿。但是不能夠深入到肌肉的骨髓中,骨髓沒有被灼焦枯竭,五臟沒有受到損傷,下陷到肌肉中,骨髓被灼焦枯竭,內部與五臟相連,血氣枯竭,當疾病發展到這個階段時,筋骨和健康的肌肉都蕩然無存。

癰疽的產生,有內有外;內在是產生在胸腹臟腑之間,外在是產生在皮肉肌肉骨骼的表面。

凡此二毒,發無定處,而有常名。夫癰之本者,始於血老不作汗,內陳不脫垢,蒸氣不能外達,留積遂成,熱所為也。

白話文:

這兩種毒素,發作沒有固定的地方,但是有固定的名稱。癰疽的根本原因,是開始於血液老化不出汗,內部的髒東西沒有清理乾淨,蒸氣不能由外而發,積存著逐漸形成,是熱造成的。

夫癰疽疔生膿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蓋積之所成也。夫保全性命者,竭醫於無傷,防萌於未形,理之於未成,是謂朝覺而夕理。然而發有多端,感動不一,為瘡、為癤、為疔、為癰、為疽,初覺小異,須懷大怖,時人輕之,誤死者眾。

白話文:

癰疽疔瘡的膿水生成,不是來自天降,也不是來自地出,而是積累而成。想要保全性命,就要在沒有傷害時就用盡醫術,在疾病萌芽時就防範,在疾病形成前就加以治療,這叫做「朝覺而夕理」。但是,疾病發作的原因有很多,誘發因素也不相同,會形成瘡、癤、疔、癰、疽等不同的病症。在剛開始感覺到身體有異樣時,就要引起高度重視,不要輕視疾病,否則很容易導致死亡。

夫癰疽初生,其狀至微,人多不以為然,宜速療。熱發於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至大不過一二寸為癤也。六腑積熱,騰出於外內之間,其發暴盛,腫皮光軟,侵展廣大為癰疽。有虛有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有實熱者易療,虛寒邪熱者難療。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腫下軟慢膿稀者為虛。蓋病多為方法,而無次序,臨時倉惶,何能辨此疾之淺深,是以斃也。

白話文:

當癰疽初生時,症狀很輕微,人們往往不以為然,應儘快治療。熱發於皮膚之間,所以腫脹根部很小,達到最大也不過一、二寸,這就是癤。六腑積熱,騰出在內外之間,突然發作強烈,腫皮光亮柔軟,侵佔範圍廣大為癰疽。有虛有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有實熱者容易治療,虛寒邪熱者難以治療。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腫下柔軟緩慢膿稀者為虛。其實病情多因方法,而沒有次序,臨時倉促,怎麼能辨別此疾的深淺,因此導致死亡。

夫療癰疽者,同夫暴蹶之疾,有是傷必為患。然而發癰疽有急治:發於喉舌頭面腦項之間,肩背上、胸膈里、乳奶之間,若生險處,此為大節,朝覺夕理,或可獲痊;或不遇良醫,自復不明比喻,縱使常醫治之,得痊者幸矣。人多不以為急,此實惟宜急療。不速療之,病成難救,以此傷生者不一也。

白話文:

治療癰疽,就像治療突然發生的疾病一樣,一旦發生,必定會造成痛苦。但是,治療癰疽有緊急處理方法:如果癰疽發生在喉嚨、舌頭、前額、後腦勺或脖子之間、肩膀、背部、胸腔和腹部、乳房和乳頭之間,這些都是危險的地方,屬於大節。必須早晚都仔細處理,纔有可能痊癒。如果沒有遇到好的醫生,自己又不懂得正確的治療方法,即使經常請醫生治療,也很難痊癒。很多人不認為癰疽是緊急狀況,其實這是非常需要緊急治療的。如果不趕快治療,病情惡化後就難以挽救了,因此而喪命的人也不少。

凡療斯疾,如救火拯溺,追奔逐賊之類也。若不速療,必為大禍矣。然癰疽所發有三等: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骨肉;皮色不變者,發於骨髓。淺瘡者,欲在薄處;深瘡者,欲在厚處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這種疾病,就像救火、拯溺、追趕逃犯一樣。如果不迅速治療,一定會釀成大禍。然而,癰疽的爆發有三種情況:腫脹高聳而柔軟的,是發生在血脈上;腫脹較低而堅硬的,是發生在骨肉上;皮膚顏色不變的,是發生在骨髓上。治療淺瘡,應該在薄弱的部位;治療深瘡,應該在厚實的部位。

夫癰疽腫,大按乃痛者膿深,小按便痛者膿淺。所按之處不復者無膿,必是水也;按之即復者有膿也。發腫都軟者血瘤也,非癰也。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太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謂氣結為腫,久久而不消,後亦成癰疽、疔毒,此是寒氣所為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所以潰者也。

白話文:

那些癰疽腫大,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的是膿液深;輕輕按壓就感到疼痛的是膿液淺。按壓的部位不恢復原狀的是沒有膿液的,一定是有水腫;按壓後立即恢復原狀的是有膿液的。腫脹的地方全都是柔軟的是血瘤,不是癰瘡。腫脹每天逐漸增長,但不太熱,經常牽痛的是氣瘤。所謂氣結會形成腫脹,長久不消退,最後也會變成癰疽、疔毒,這是寒氣造成的。停積時間太久,極陰生陽,寒氣轉化為熱氣,所以會潰爛。

此潰必成瘻。然而病有變證,疾有盛衰,明之於心,非偶能盡。醫者意也,隨時之議。

《聖惠》曰:癰疽、發背、疔瘡、乳癰、疽之癤,有五善七惡之證,不可不察也。煩躁而嗽,或腹痛而渴,甚而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腫焮尤盛,膿色敗臭,疼痛不止,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三惡也;目視不正,黑睛赤腫,瞳子上看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進食飲,服藥嘔吐,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白話文:

《聖惠》一書中說:癰瘡、發背、疔瘡、乳癰、疽毒,都有一些好轉和惡化的病症,需要仔細觀察。

1.煩躁不安並咳嗽,或肚子疼痛且口渴,甚至腹瀉不止,或小便像淋病一樣灼熱疼痛,這是第一種惡化病症;

2.膿血大量的流出,腫脹紅熱尤其嚴重,膿液顏色敗壞並伴有臭味,疼痛不止,這是第二種惡化病症;

3.呼吸粗重氣短,神志恍惚嗜睡,這是第三種惡化病症;

4.眼睛視物不正,黑眼球紅腫,瞳孔向上看時睜大,這是第四種惡化病症;

5.肩頸部不靈活,四肢沉重,這是第五種惡化病症;

6.不能進食喝水,服藥後嘔吐,吃東西沒有滋味,這是第六種惡化病症;

7.聲音嘶啞,面色灰白,嘴脣和鼻子青紫,面部和四肢浮腫,這是第七種惡化病症。

痛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腫自消,色鮮不死,三善也;神采晶明,語聲清朗,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若五善見二則瘥,七惡見四則危。然則病有原同七惡,皮緊急之如善;病有原同五善,皮緩虛而如惡。夫如是者,豈凡夫之所知哉。若五善並至,則善無以加也。

白話文:

  1. 疼痛能夠自行停止,吃東西能夠感受到味道,這是第一個吉兆;

  2. 大小便能夠通暢調和,這是第二個吉兆;

  3. 膿腫能夠自行消散,臉色鮮活不會死亡,這是第三個吉兆;

  4. 精神面貌清明,說話聲音清朗,這是第四個吉兆;

  5. 身體氣血平和,這是第五個吉兆。

如果五個吉兆中出現了兩個,那麼疾病就能夠痊癒;如果七個凶兆中出現了四個,那麼病情就會危急。然而,疾病的根源是相同的,七個凶兆也可能是吉兆;疾病的根源是相同的,五個吉兆也可能是凶兆。像這樣的疾病,豈是凡夫俗子所能知道的呢?如果五個吉兆同時出現,那麼吉兆就沒有什麼可以增加了。

若七惡並臻,則惡劇矣。今載後證,並加俞募以詳明之。

募中腑隱隱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巨闕隱隱而痛者,心疽也;上肉微起者,心癰也。期門隱隱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癰也。章門隱隱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中脘隱隱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胃癰也。京門隱隱而痛者,腎疽也;上肉微起者,腎癰也。

白話文:

募中腑隱隱作痛的,是肺疽;上肉微微隆起的,是肺癰。巨闕隱隱作痛的,是心疽;上肉微微隆起的,是心癰。期門隱隱作痛的,是肝疽;上肉微微隆起的,是肝癰。章門隱隱作痛的,是脾疽;上肉微微隆起的,是脾癰。中脘隱隱作痛的,是胃疽;上肉微微隆起的,是胃癰。京門隱隱作痛的,是腎疽;上肉微微隆起的,是腎癰。

天樞隱隱而痛者,大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腸癰也。丹田隱隱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癰也。關元隱隱而痛者,小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腸癰也。

白話文:

天樞穴隱隱作痛的,是大腸疽;腹部皮膚微微隆起的是大腸癰。

丹田隱隱作痛的,是三焦疽;腹部皮膚微微隆起的是三焦癰。

關元穴隱隱作痛的,是小腸疽;腹部皮膚微微隆起的是小腸癰。

上驗其人所募,依據此證,審定癰疽淺深者,病從何髒髮,先曾食何乳石,又驗其氣虛實,參詳而療之。

《千金》曰:凡癰疽始發,或大癤或小癤,或大痛或小痛,宜善察之。見有小異,即須大驚忙,則急治之。及斷諸毒物莫食,令善肉速生,並斷房事三月,慎固冷風勞損,待筋血脈平復,乃可任意耳。若不緊固,新肉易傷,傷重又潰,再發則禍至矣。慎之,慎之。

白話文:

《千金》裡面說:凡是癰疽開始發作的時候,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疼痛嚴重的還是輕微的,都應該仔細地觀察。發現有一點點異常,就應該馬上高度重視,緊急治療。並且戒除一切有毒的食物,讓好的肉能趕快長出來,同時也要戒除房事三個月,小心謹慎地避免著涼、風吹、勞累等,等到經絡、氣血都恢復正常了,才能放鬆下來。否則如果不注意,新長的肉容易受傷,傷勢嚴重了又會潰爛,再次發作就會有大禍臨頭了。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小心。

凡癰疽初發,急服追疔奪命湯,即能內消。化毒消腫托裡散、秘傳內托千金散十六味流氣飲,陰重者內寒散,中間敷解毒生肌散;外敷化毒散血拔毒散,敷貼化毒生肌,後用鐵筒拔毒膏點散之。如是諸發以開不能住,可以四圍中間,以點自皮破則止,初發便散。有膿者用此藥點破,令膿即出。如出不盡,用藥煮吸筒拔出其膿毒水血,即便愈矣。

白話文:

對於所有的癰疽一開始發作時,緊急服用追疔奪命湯,就可以在內部消除。化毒消腫託裡散、祕傳內託千金散、十六味流氣飲,陰重的人服用內寒散,中間敷解毒生肌散;外面敷化毒散血拔毒散,敷貼化毒生肌,之後用鐵筒拔毒膏點散之。像這樣的多種發作以打開的方式都不能制止,可以圍繞中間,點到皮膚破了就會停止,剛開始發作就散開。有膿的人用這個藥點破,讓膿馬上出來。如果出不完,用藥煮吸筒拔出膿毒水血,這樣就立刻好了。

凡腫根腳廣一寸至三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疽也,一尺至三尺名竟體,如豆粒大名疱子疽。發腫成膿,九孔皆出,膿若出盡,用摘鑷摘去腐肉,膿根方盡,便敷生肌定痛藥,肉滿之後,用隔紙膏藥

白話文:

凡是腫塊根部直徑在一寸到三寸之間的叫癤,直徑在二寸到五寸之間的叫癰,直徑在五寸到一尺之間的叫疽,直徑在一尺到三尺之間的叫做竟體,像綠豆那麼大的叫做皰子疽。發腫化膿,九個孔都流出膿液,膿液如果全部流盡,即可用鑷子將腐肉摘除,膿根纔算乾淨,然後敷上生肌定痛藥,肉長滿之後,再用隔紙膏藥。

又經云:氣塞於經絡中,血氣俱澀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氣所作,其後成癰,乃言陽氣湊集,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也。由人體有熱,被寒冷搏之,而脈凝不行,熱氣壅結成癰疽也。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處即復者有膿,不復者可消。

白話文:

在《素問》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氣堵塞在經絡中,血和氣都不流通,就會結成癰疽。這裡沒有說它是熱氣造成的,後面形成癰疽,是指陽氣聚集,寒氣轉變為熱氣,熱氣過盛,就會使肌肉腐爛化膿。這說明,人體原本就有熱,被寒冷之氣侵襲,導致經脈閉塞、不通暢,熱氣鬱積結成癰疽。用手按壓癰疽,按壓的部位疼痛加重,說明病情嚴重;按壓的部位疼痛減輕,說明病情較輕。如果按壓部位凹陷、沒有恢復,說明沒有膿;如果按壓部位立即恢復,說明有膿,但可以消散。

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以用千金拔毒膏點散住之。四圍堅、中軟者,此為有膿審也。一邊軟,亦可有膿。都堅者,此為惡核,或有氣也。都軟者,此為有血,血瘤也。

白話文:

如果按壓時,整塊腫脹,堅硬,沒有膿液。按壓時,軟的一半有膿液。如果用手按壓上下都沒有熱感,就沒有膿液;但如果發熱嚴重,就有膿液。一旦感覺有膿液,就應該馬上把它弄破排出來。如果不化膿,只有腫脹是氣體,如果有血,要小心,不要用針刺破它,可以用千金拔毒膏塗抹,讓它消散消腫。外面堅硬、裡面柔軟的,這表明有膿液。一邊柔軟,也可能是有膿液。全部堅硬的,這是惡性腫塊,可能也有氣體。全部柔軟的,這是因為有血液,是血瘤。

當審堅軟虛實為要。若堅疽積久後,若更變熱,偏有軟處,當軟處切,不可針破也。軟疽者,溫暖裹衣置之耳,若針灸刺破,不可療也。

白話文:

判斷腫瘤的堅硬、柔軟、虛實是很重要的。如果堅硬的腫瘤積聚已久,之後變得更熱,局部有柔軟的地方,應該在柔軟的地方切開,不可用針刺破。柔軟的腫瘤,用溫暖的衣服包裹保暖就可以了,如果用針灸刺破,就無法治癒了。

凡癰疽有膿,勿憂其皮厚也,宜急破之。如是骨癰者,皮色不變也,急服化毒消腫托裡散及走馬散敷藥用化毒拔毒散,敷出毒長以去血,不成膿者即愈。如出血及膿,皮膚用針,針入三四分深。如是出膿,不可當頭破之,須從下頭破者為順。膿出盡矣,則肉生,用生肌敷藥,次用膏藥愈矣。

白話文:

凡是患有膿疽的人,不要擔心它的皮厚,應該趕快把膿瘡破開。如果是骨癰,皮色不變,趕快服用化毒消腫託裡散和走馬散。外敷化毒拔毒散,敷藥後把毒瘡中的膿血引流出來,未化膿的瘡瘍即可痊癒。如果流出的是血和膿,用針刺破皮膚,針要刺入三、四分深。如果膿已經流出,不要直接把瘡口刺破,應該從下端刺破纔是順理成章的方法。膿流盡了,肉就會長出來,用生肌藥敷藥,然後再使用膏藥,瘡瘍就會痊癒。

又曰: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狀大而赤黑,不急速療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死。《經》曰:項前頸名。

白話文:

古書上又記載:長在脖子上的叫做夭疽,它的形狀很大,呈暗紅色,如果不急速治療,熱氣就會向下進入胸部和腋下,損傷人體腹部的任脈,並且導致肺臟受損,十幾天就會死亡。古書上還說,脖子前面的部分叫做項。

《衛濟寶書》:耳後一寸三分,至命之處,發之必死。故銳毒不治。銳毒者,銳其毒也,名曰發頤,乃熱氣上蒸,連額而口者,穿喉立死。

白話文:

《衛濟寶書》中提到:耳後一寸三分處,是個至關重要的部位,一旦發病,必死無疑。因此,如果患了銳毒,就無法治癒。銳毒,就是毒性極其猛烈,名為發頤,是由於熱氣上蒸,連額而口者,穿喉立死。

又發腦疽者,熱氣上攻於腦,出皮膚作頭,初發如黍米,四畔焮赤腫硬,連於耳項,寒熱疼痛。若不急療,毒氣入於血肉,血肉腐爛,化為膿水,後頭中而出,血氣內竭,必致死矣。

白話文:

患上了腦膿瘍的人,熱氣攻向大腦,從皮膚上長出腫塊,剛開始像小米粒一樣大,四週紅腫發硬,蔓延到耳朵和頸部,有寒熱感和疼痛。如果不緊急治療,毒氣就會進入血肉,血肉腐爛,化為膿水,從後腦勺流出來,血氣內耗,必定會死亡。

《外臺》:諸發於嗌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則血為膿不瀉,塞咽喉而死;半日血化為膿者,膿瀉不食三日亡。一云:無食,陽氣大發,消腦爍疽,其色不樂。一作除項痛如刺以針,心煩者死,不可治之。又驗其氣虛實,參詳而療之也。又曰:發於胸者,名井疽,狀如豆大,三四日起,不早療,下入腹中,入腹不療,十日死。

白話文:

《外臺》:所有發生在咽喉的,叫做猛疽,如果不緊急治療,則血化膿不瀉出,阻塞咽喉而死;半日血化膿者,化膿不出,不食三日死亡。有一種說法:不食,陽氣大發,消腦爍疽,其色不樂。還有一種說法,除項部疼痛如針刺,心煩者死,不可治。另外,還要驗其氣虛實,參詳而治療。還有說:發於胸者,叫做井疽,狀如豆大,三四日發起,如果不早治療,就會下入腹中,腹中不治,十日死。

寒熱不去亦死矣。又曰;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無水者,死不療;不赤黑有水者,可療;療不衰,急斬去之,得活矣。不去,則亦死。

白話文:

  1. 嚴重的寒症或熱症不去除,也會死亡。

  2. 又說:從腳趾發作的,稱為脫疽,其形態呈現赤黑,沒有水,則死亡,無法治療;呈現非赤黑色,有水,纔可以治療;治療不減輕時,趕快將患處切除,即可存活。不去除,則也會死亡。

《聖惠》曰:瘡若膿水汁出不盡,而瘡口早合雖好,風毒未解,復發惡汁速出則變成瘻矣。此言可謹而守之,慎之。(方具於後。)先急服追疔奪命湯立效。(方載後。)

白話文:

《聖惠》裡說:瘡口裡的膿水若沒有完全清乾淨,而瘡口卻已癒合,雖然看起來好看,但風毒沒有消散,會再次發作,惡劣的膿水也會很快出現,就會變成瘻管。這話值得我們小心謹慎的遵守,務必要慎重對待。(具體藥方列在後面)先急著服用追疔奪命湯,立馬就會見效。(藥方載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