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八 (6)

1. 論瘡瘍忌圍寒涼之藥

薛立齋曰:《內經》云: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留結為癰。又云:形傷痛,氣傷腫,此則臟腑不和,瘡發於外也,明矣。塗貼寒涼,豈能調和臟腑,宣通氣血耶?設使腫痛熱渴,脈滑數而有力,屬純陽,宜內用濟陰丹,外用益陽散,則熱毒自解,瘀滯自散。若似腫而非腫,似痛而非痛,似潰不潰,似赤非赤,脈洪數而無力,屬半陽半陰,宜內用沖和丸,外用陰陽散,則氣血自和,瘀滯自消。

白話文:

薛立齋說:《內經》說:五臟不和諧,九竅就不通暢,六腑不和諧,滯留結聚就會形成癰。又說:形體受到損傷就會疼痛,氣血受到損傷就會腫脹,由此可知,這是臟腑不和諧,瘡口發於體表。塗抹貼敷寒涼藥物,豈能調和臟腑,宣 thông khí huyết呢?假設腫痛發熱口渴,脈象滑數有力,屬純陽證,宜內服濟陰丹,外用益陽散,則熱毒自然消解,瘀滯自然散開。若既像腫又不腫,既像痛又不痛,既像潰爛又不潰爛,既像發紅又沒發紅,脈象洪數而無力,屬半陽半陰證,宜內服沖和丸,外用陰陽散,則氣血自然和諧,瘀滯自然消散。

若微腫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堅硬不潰,脈洪大,按之微細軟弱,屬純陰,宜內服回陽湯,外敷抑陰散,則脾胃自健,陽氣自回。丹溪云:敷貼之劑,應酬小熱證耳,若不辨其陰證陽證之所由分,而妄敷寒涼之劑迷塞腠理,凝滯氣血,毒反內攻而肉反死矣。況運氣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散,瘀肉得寒而不潰,新肉得寒而不生,治者審焉。

白話文:

如果腫痛輕微,或是顏色暗沉沒有疼痛,或者是堅硬不潰爛,脈搏洪大,按壓時卻細微軟弱,屬於純陰證,應該內服回陽湯,外敷抑陰散,這樣脾胃就能自行恢復健康,陽氣也能自行回升。丹溪說:敷貼的藥劑,應該用來治療輕微的熱證,如果不能辨別陰證和陽證的原因,而胡亂敷用寒涼的藥物來封閉腠理,凝滯氣血,毒邪反而會向內攻入,肌肉反而會壞死。更何況運行的氣血遇寒則不順暢,瘀血遇寒則不散,瘀肉遇寒則不潰爛,新肉遇寒則不生長,治療的人員應該慎重啊。

李世英曰:疽不熱不痛,屬陰,切不可用冷藥敷貼,恐逼毒氣入內。

澄曰:冬月不拘蔥汁、黃蜜、酒醋、敷藥,必須隔湯燉熱,然後敷圍,不可冷敷。若冷敷,俟肌肉溫暖,一時何能,且冰伏毒氣內攻之害,不可草率誤事。

白話文:

澄說:在冬季不論是蔥汁、黃蜜、酒醋、藥物,必須隔著開水燉熱,然後敷在患處,不能冷敷。如果冷敷,等到肌肉溫暖,一下冷敷又一下溫敷,就是對身體有害無益的,而且冷敷會導致毒氣內攻,不能草率地誤事。

2. 論溻漬法

王肯堂曰:腫瘍宜紫葛湯一日五七次洗之,每洗後拭乾,視瘡頂上有白粒如米大者,以五灰膏點破之,瘡眼敷老皮散,次用水調大鐵箍散,圍貼四邊紅腫處,用正鐵箍散水調貼瘡口,再洗則先去舊藥,每一次洗換新藥如前。潰瘍用豬蹄湯,一日一二次洗之;仍用大鐵箍散如前圍貼瘡口,上用追毒、拔毒等膏貼之,敗肉去後,間二三日一洗之,可換長肉膏貼之。

白話文:

王肯堂說:腫瘤應該用紫葛湯,一天洗五到七次,每次洗後擦乾,看看瘡頂上有沒有米粒大小的白點,如果有,就用五灰膏點破它,瘡口敷上老皮散,然後用水調大鐵箍散,貼在紅腫處的四周,用正鐵箍散用水調好貼在瘡口上,再洗時先把舊藥去掉,每次洗好後換上新藥,方法同上。潰瘍用豬蹄湯,一天洗一到兩次,仍然像上面一樣用大鐵箍散圍貼瘡口,上面用追毒、拔毒等藥膏貼著,敗壞的肉去除後,隔二、三天洗一次,可以換成長肉膏貼著。

淋洗之功,癰疽初發,洗之則宜拔邪氣,可使消退;已成洗之則疏導腠理,調和血脈,深引熱毒從內達外,易深為淺,縮大為小;紅腫蔓延,洗之則收斂;紫黯黑,洗之則紅活;逐惡風,祛風邪,除舊生新,如瘡口冷滯不收者,濃煎北艾湯洗,燒松香兔毛熏之,淋洗之藥,可與鐵箍散並行同功。

白話文:

淋洗的功效,在瘡癤初發時,淋洗可以拔除邪氣,使瘡癤消退;淋洗瘡癤成形後,可以疏通腠理,調和血脈,將深處的熱毒引出,讓深層的瘡變為淺層的瘡,使大的瘡癤縮小;淋洗可收斂紅腫蔓延的瘡癤;淋洗可使紫黯黑的瘡癤變得紅活;淋洗可驅趕邪風,祛除風邪,讓瘡癤的舊肉生出新肉;如果瘡口冷滯不收斂,可以用濃煎的艾草湯淋洗,再用燒熱的松香和兔毛燻蒸。淋洗瘡癤的藥物,可以與鐵箍散一起使用,療效相當。

李東垣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內消也。蓋湯水有盪滌之功。古人有論,瘡腫初生一二日不退,即須用湯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漬之;其在腰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浴漬之,此謂疏導腠理,通調血脈,使之無凝滯也。

白話文:

李東垣說:溻法是宣通表裡,發散邪氣,使瘡內消退的方法。湯水具有盪滌的功能,古人有論述,瘡腫初生一兩天不退,就要用湯水淋射它。長在四肢的,就浸漬它;長在腰背的,就淋射它;長在下部彎曲的部位,就浴漬它。這樣做是疏通腠理,調和氣血,使氣血不凝滯。

且如藥二兩,用水二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淨帛或新綿蘸藥水稍熱溻其患處,漸漸喜溻淋浴之,稍涼則急令再換,慎勿冷用,夫血氣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淖澤,日用五七次,痛甚者,日夜不住,或十數次,腫消痛止為驗。此治瘡腫神良之法也。(《十書》)

白話文:

藥量二兩,用水二升作標準,煎成藥液一升半,用乾淨的布匹或新的棉花蘸藥水後稍加溫熱敷貼在患處,漸漸喜歡上用熱敷淋浴的方式(來治療),藥水稍微冷掉就趕緊換新的,注意不要使用冷的藥水,因為血氣遇到寒氣就會凝結不通暢,遇到熱氣就會溫潤通暢。每天使用五到七次,疼痛嚴重的,日夜不停,或者十幾次,腫痛消退為治療痊癒的驗證。這個治療瘡腫非常有效的方法。

又曰:凡治瘡腫初起,一二日間,宜藥煎湯洗浴熏蒸,不過取其開通腠理,血脈調和,使無凝滯之意,免其痛苦,亦消毒耳。如已潰洗之,令瘡淨而無膿,隔畔疙疤作痛之意也,杖瘡亦然。近時楊梅瘡生於穀道,各治不愈,以五根煎湯入婦人淨桶內,先熏後洗,不數次而愈,諸瘡更妙,何但於梅毒乎!

白話文:

另外有說法:所有治療剛開始出現的瘡腫,在一兩天內,應該用藥煎湯來清洗、沐浴、燻蒸,目的只是為了疏通腠理,使氣血通暢,避免瘀滯,減輕痛苦,也是為了消毒。如果瘡已經潰爛,就清洗它,讓瘡口乾淨,沒有膿,避免隔夜結痂而疼痛,杖瘡也是如此。最近有楊梅瘡發作在肛門,各種治療方法都治不好,用五根草煎湯,倒入婦女的乾淨木桶中,先燻蒸,後清洗,沒幾次就痊癒了,其他瘡就更妙了,不只適用於梅毒。

蔣示吉曰:瘡毒初生,古人用藥湯淋射,蓋氣血凝滯則為癰腫,得熱則腠理通,經絡暢,誠至理也。其法以藥煎濃湯,瘡在四肢者,則溻漬之,在腰腹者,則淋射之,下部者,則浴漬之,仍以淨布蘸水,溻其患處,水涼再換,必數易而熱始透也。

白話文:

蔣示吉說:瘡毒初生時,古人用藥湯淋洗,因為氣血凝滯就會形成癰腫,遇到熱氣,腠理就會通暢,經絡就會暢通,這的確是個道理。方法是把藥煎成濃湯,如果是四肢上的瘡,就浸泡在藥湯中,如果是腰腹部的瘡,就淋洗,如果是下部的瘡,就浸泡在藥湯中。然後再用乾淨的布蘸水,擦拭患處,水涼了就換,一定要多次更換,才能使熱量透入。

3. 溻漬門主方

木香溻腫湯,治癰疽始發腫焮,憎寒熱痛。

地黃汁(五合,如無,用生地黃五兩以代之),犀角木香升麻射干梔子仁,大黃黃柏黃芩黃連白蘞,炙甘草,朴硝,紫檀羚羊角(各一兩)

白話文:

地黃汁(五合,若沒有,可用生生地黃五兩代替),犀牛角、木香、升麻、射干、梔子仁、大黃、黃柏、黃芩、黃連、白蘞、炙甘草、朴硝、紫檀香、羚羊角(各一兩)

切碎和勻,每用藥五兩,水一斗,煎七升,入麝香五分,淨帛蘸藥,熱溻腫上,日兩三度,冷即更換。

白話文:

將藥切碎並搗勻,每次用五兩藥,一斗水,煎煮至七升,加入五分麝香,用乾淨的布蘸取藥液,熱敷在腫脹處,每天兩三次,藥液冷卻後立即更換。

升麻,黃耆防風,生地黃,川芎細辛(各等分)

白話文:

  • 升麻:具有發汗解表、宣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

  • 黃耆:具有益氣固表、益氣補虛、強壯體魄的功效。

  •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散寒除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補益腎精的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止痺的功效。

  • 細辛: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

將這些中藥材等分混合使用,可以起到發汗解表、宣散風熱、益氣固表、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通竅止痛的綜合功效,適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痛、鼻塞、流涕、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㕮咀,用藥二兩,水二升,煎十沸,稍熱淋溻,內消如神。

溻腫升麻湯(《總錄》)

升麻,漏蘆,梔子仁,蒴藋芒硝,黃芩(各等分)

白話文:

升麻:具有升舉、發散作用,可疏散風熱。

漏蘆:具有清熱、止渴、利尿作用,可治療熱病、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梔子仁:具有清熱、瀉火、涼血作用,可治療熱病、咽喉腫痛、血熱妄行等症狀。

蒴藋: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作用,可治療熱病、暑熱、毒瘡等症狀。

芒硝:具有瀉下、清熱、涼血作用,可治療便祕、熱病、血熱妄行等症狀。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作用,可治療熱病、濕熱、黃疸等症狀。

每用二兩,水三升,煎十沸,帛蘸藥溻潰腫處。

豬蹄湯(《聖惠方》)

升麻,甘草,芍藥,蒴藋(各等分)

每用四兩,水一斗,豬蹄一對,煮蹄軟取出,次下藥,再煎十沸,帛蘸淋之。

溻腫湯

木香,犀角,升麻,大黃,黃芩,黃連,射干,黃柏,白蘞,甘草,朴硝,檀香,山梔,生地,羚羊角(各等分)

白話文:

木香、犀角、升麻、大黃、黃芩、黃連、射干、黃柏、白蘞、甘草、芒硝、檀香、山梔、生地、羚羊角(各同等分量)

每用五兩,以水一斗,煎七升,入麝香一錢,淨綿蘸藥,熱溻腫上,一日兩三度,冷則再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