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論瘡瘍痛癢麻木

經曰:諸痛癢瘡瘍者,皆屬心火。火之為物,能消爍萬物,殘敗百端故也。蓋人之肌膚附近火灼則為瘡,若肉近火則痛,微遠則癢,此火之用也。或有癢痛如針尖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然瘡瘍時炙之以火,漬之以湯,而癢轉甚者,是微熱助之所使也。有因而不癢者,是熱令皮膚舒緩,腠理開通,陽氣得泄,熱氣易散矣,故不癢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所有疼痛、瘙癢、瘡瘍等,都屬於心火的火熱症狀。火這種東西,能消融焚燒萬物,導致各種損傷和破壞。所以人的皮膚靠近火就會被灼傷而形成瘡瘍,肉靠近火就會疼痛,稍微遠一點就會覺得瘙癢,這就是火的特性。有時候會出現像針尖輕輕刺痛的瘙癢,就像火星飛濺灼燒皮膚一樣。然而,瘡瘍在灼燒或浸泡熱水後,瘙癢反而加劇,這是因為溫熱助長了火熱症狀的發展。還有人因為火熱而感到不癢,這是因為火熱使皮膚舒緩放鬆,腠理疏通,陽氣得到宣發,火熱容易散發出去,所以不癢。

有癢用冷水沃之,暫時少退,良久復大癢者,乃寒主收斂,陽氣鬱結,不得散越,沸熱內作,故復癢轉甚也。又癢得抓而解者,抓主動,動為陽,陽屬火化,故輕輕抓而能癢,亦火之微也。重重抓則癢去者,是皮膚抓得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見火力而解,故不癢也。

白話文:

  1. 皮膚瘙癢用冷水洗,暫時減輕,但過不久又更癢,這是寒主收斂,陽氣被困,無法散發,熱氣在體內積聚,導致瘙癢加劇。

  2. 皮膚瘙癢抓後減輕,這是抓能夠疏通經絡,動則生陽,陽屬火化解,所以輕微抓癢能緩解,也是火的作用。

  3. 用力抓癢後瘙癢消失,這是皮膚受到刺激,屬金化解,辛能散發,所以金化解火力,不再癢了。

經曰:痛者為實,癢者為虛,非為虛寒之虛,乃火熱微甚之意也。又有瘡瘍麻木而不知痛癢者,是氣虛而不運,又兼瘡毒壅塞,經絡不通,致令麻木,而不知有無也,亦分輕重耳。蓋麻者,木之輕,木者,麻之重也。假如人坐久之,腿膝木而不知有無,少頃舒伸,良久復疏,則麻乃壅之少,氣通血復行之意也。大抵未潰之先,有麻木者,毒塞輕重之分也。

白話文:

古書上說:疼痛是實證,瘙癢是虛證,但不是虛寒之虛,而是火熱稍重的意思。還有一些瘡瘍麻木,不感到疼痛或瘙癢的,這是氣虛不運,加上瘡毒壅塞,經絡不通,導致麻木,而不知道有這種現象,也有輕重之分。概括來說,麻木較輕,疼痛較重。比如一個人坐久了,腿膝麻木,不知道有無感覺,過一會兒舒展開來,很長時間才能恢復,說明麻木是因為壅塞輕微,氣血流通的原因。總的來說,瘡瘍在潰破之前,有麻木現象的,是毒塞輕重的分別。

已潰之後,而有麻木者,乃肌肉腐爛,血氣已虧,是虛之輕重也。

張景岳曰:凡癰毒焮腫,赤痛之甚者,雖內治之法,已具於前,然煎劑功緩,而痛急難當者,必須外用敷藥,既欲其止痛,必欲其敗毒,則無如降癰散之神妙也。又曰:膿出反痛者,虛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凡是癰疽毒瘡腫脹,紅腫疼痛非常厲害的,雖然內服的治療方法,已經在前面講過了,但是煎服藥劑見效慢,而疼痛急劇難以忍受的,必須外用敷藥,既要它止痛,又要它消散毒氣,那就沒有比降癰散更神奇的了。又說:膿液流出來以後,反而疼痛,這是虛證。

李東垣曰:夫瘡疽之證候不同,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珍寶之藥,可住痛疼,殊不知臨病制宜,自有方法。蓋熱毒之痛者,以寒涼之劑折其熱,則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溫熱之藥熨其寒,則痛自除矣。

白話文:

李東垣說:瘡疽的證候各不相同,寒熱虛實,都能引起疼痛,止痛的方法,絕非一端。世人皆以為乳沒珍寶之藥,可以止住疼痛,卻不知要根據病情而決定治療方法。概括地說,熱毒引起的疼痛,用寒涼的藥物來折服其熱,那麼疼痛自然就會停止;寒邪引起的疼痛,用溫熱的藥物來熨貼其寒,那麼疼痛自然就會消除。

因風而有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導其濕;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因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侵潰者,引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秘澀者,利之。臨機應變,方為上醫,不可執方而無權也。(《十書》)

白話文:

因為風邪而引起的疼痛,去除風邪;因為濕邪而引起的疼痛,導出濕邪;因為燥邪而引起的疼痛,滋潤之;因為瘀塞而引起的疼痛,疏通之;因為虛證而引起的疼痛,補益之;因為實證而引起的疼痛,瀉下之;因為膿液鬱積而造成的疼痛,使其排膿;因為惡肉侵襲潰爛而引起的疼痛,將其引出;因為陰陽不調和而引起的疼痛,將其調和;因為經絡祕澀而引起的疼痛,疏通之。根據病情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這纔是高明的醫生,不能拘泥於某一種固定不變的方劑。

澄曰:癰疽疼痛有五種,初起者,氣凝血聚也,宜活血行氣。已成跳痛者,此肉腐作膿也,宜內托排膿。將潰誤敷涼藥痛者,宜用芳香之藥淋溻之;已潰膿出反痛者,虛也,宜補氣血;潰後穢氣所觸而痛者,宜乳沒解之,其痛自止。

白話文:

澄說:癰疽疼痛有五種,剛開始發作時,是氣血凝結聚攏而引起的,應該活血行氣。已經形成跳痛的,這是肉爛化膿了,應該內託排膿。將要潰爛時誤敷涼藥而疼痛的,應該用芳香的藥物淋洗它;已經潰爛膿液流出反而疼痛的,是虛證,應該補氣血;潰爛後碰到穢氣而疼痛的,應該用乳香、沒藥來解毒,疼痛自然會停止。

2. 論瘡瘍作渴

竇漢卿曰:夫瘡瘍作渴,若焮痛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用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耆湯。若因胃氣虛而不能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竇漢卿說:如果瘡瘍引起口渴,並且疼痛發熱,大便通暢的人,是上焦燥熱引起的,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治療。如果瘡瘍紅腫疼痛,發熱,大便乾燥的人,是內臟燥熱引起的,可以使用「四順清涼飲」治療。如果瘡瘍紅腫疼痛劇烈的人,是熱毒積聚引起的,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治療。如果瘡瘍漫腫,疼痛微弱的人,是氣血虛弱、鬱滯引起的,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如果胃火消退,津液缺乏的人,可以使用「竹葉黃耆湯」治療。如果胃氣虛弱,不能生津液的人,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若因胃氣傷而內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朮散。若因腎水乾涸作渴,或口舌乾燥者,用加減八味丸最妙。或先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而後患疽,或疽愈後,口渴飲水,或舌黃乾硬,小便數而疽生者,尤其惡也。苟能逆知其因,預服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可免是患。

白話文:

如果因為胃氣受傷,內部津液缺乏的人,可以使用七味白朮散來治療。如果因為腎水乾涸而感到口渴,或口舌乾燥的人,使用加減八味丸是最有效的。有的人一開始只是口乾作渴,小便次數頻繁,之後患了疽,或疽病癒合後,口渴想喝水,或舌頭發黃、乾燥、堅硬,小便次數多而疽生的人,這尤其是一種很嚴重的病症。如果能夠提前知道其病因,服用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來滋補身體根源,就可以避免這種疾病。

疽安服此丸則渴止,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發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丸,不惟渴止,而疽亦不作。

朱丹溪曰:夫瘡瘍作渴,不言食味起火,怒氣生火,房勞激火,吾恐渴亦未易言止也。

《精要》曰:口渴與口乾不同,不宜妄用丹藥鎮墜,禍如反掌;惟取桑枝五味子煎湯飲之,以救陰水甚妙。

白話文:

《精要》一書中說:口渴和口乾是不同的,不要隨意服用鎮靜、沉降作用的丹藥,後患會像翻掌一樣迅速到來;最好用桑枝和五味子一起煎湯喝,用來拯救陰水是非常好的。

馮魯瞻曰:夫癰疽愈後,忽發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渴而患疽者,尤為難治。故宜多服八味丸,非特杜絕渴疾,抑亦大滋氣血,生長肌肉。

白話文:

馮魯瞻說:癰疽治癒後,突然口渴而無法得到救治的,十有八九。或者之前口渴,後來患上癰疽的,尤其難以治癒。因此,應多服用八味丸,不僅能杜絕口渴的疾病,還能大大滋補氣血,生長肌肉。

申鬥垣曰:夫渴者,乃消爍津液,因熱極生渴,心火煎燔所致。如瘡瘍未潰而作渴者,是瘡毒熾盛,其心肺脈必洪數實大者,宜降火清金,芩連內疏之劑;如尺脈洪大而無力者,宜滋陰降火,大補氣血等藥,或獨參湯;如潰後氣血大虛,而生渴證者,十有八九,宜用黃耆六一湯、加減八味丸;但癰疽已發,已潰未潰,加減八味丸治之,均有大效。如無癰疽,而肺脈洪數甚,作渴者,必發癰疽,此其候也。

白話文:

申鬥垣說:口渴,是體內津液消耗,因過度熱而引起的,是心火煎熬所導致的。比如瘡瘍沒有潰爛的時候卻口渴,這是瘡毒旺盛,這種人的心肺脈搏一定非常洪數實大,應該使用能夠清熱瀉火,疏散心肺的芩連湯劑;如果尺脈洪大而無力,則應滋陰清熱,多補充一些補氣血的藥物,或是獨參湯;如果潰爛以後,氣血極度虛弱,而出現口渴的症狀,十有八九,應該使用黃耆六一湯、加減八味丸;但如果癰疽已經發作,不管是已經潰爛或是還沒有潰爛,用加減八味丸治療,都會有很好的效果。假如沒有癰疽,但肺脈洪數嚴重,有口渴的人,一定會發癰疽,這就是徵兆。

伍氏云: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物,如利後仍渴,卻用生津藥,津液生,氣血充,渴自止。(《精要》用嫩桑枝,細切一升炒,水煎,日服五七劑,更止大渴,多服尤妙。如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用五味子湯,即耆草六一湯、生脈湯合用,其效如神。)

白話文:

伍氏說:瘡口疼痛難耐,趕緊服用神仙追毒丸,去除體內毒素,如果瀉藥服用後仍然口渴,改用生津藥,津液生成,氣血充足,口渴就能自己停止。(《精要》中記載,將嫩桑枝細切一升,炒後用水煎服,每天服用五到七劑,更能止住強烈的口渴,多服用效果更佳。如果要治療腎水枯竭、口乾舌燥,可用五味子湯,也就是耆草六一湯和生脈湯合用,效果神速。)

張景岳曰:凡內熱之甚,則大渴喜冷,冰水不絕而腹堅便結,脈實氣壯者,此陽證也。

又曰:凡口雖渴,而喜熱不喜冷者,此非火證,中寒可知,既非火證,何以作渴,乃水虧故也。

又曰:凡病人問其渴否?則曰:口渴。問其欲湯水否?則曰:不欲。蓋其內無邪火,所以不欲湯水,真陰內虧,所以口無津液,此口乾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每當病人問他是否口渴時,他就會說:嘴巴乾乾的。問他是否想要喝湯水,他又說:不想喝。這是因為他的體內沒有邪火,所以不想喝湯水;體內的真陰不足,所以口中沒有津液,這纔是口乾,而不是口渴,不能將口乾誤認為口渴來治療。

又曰:凡陽邪雖盛而真陰又虛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雲實熱,蓋其內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濟,水涸精虧,真陰枯也。必兼脈證細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嘗治垂危最重傷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補之劑,浸冷而服,或以冰水、人參、熟附等劑,相間迭進,活人多矣。

白話文:

再說:所有陽邪雖盛,而真陰又虛的情況,不可因為他火盛喜歡冷,便說他是實熱,其實是他體內水液不足,需要喝水來滋養,水液枯竭精血虧損,是真陰虧虛。一定要結合脈象證兆仔細察看,這點略有差錯,生死立判。我曾治療垂危最嚴重的傷寒,有這樣情況的,往往用大補的藥方,浸泡冷水服用,或用冰水、人參、熟附等藥方,相互間隔交替服用,救活了很多病人。

常人見之,咸以為奇,不知理當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乾渴燥結之甚者,乃可以參附涼水並進,若無實結,不可與水,如癰疽亦不可與涼水並進也。

白話文:

一般人都見到這種情況,都以為很奇怪,卻不知道這本是應該如此的,有什麼好奇怪的呢!不過一定要是乾渴燥結很嚴重的人,纔可以同時服用參附以及涼水,如果沒有實結,就不可與水一起服用,像癰疽也不可以同時服用涼水。

又曰:裡熱熏灼臟腑,必口渴便閉,或下利腸垢,而小水短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