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三十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三 (4)

1. 聶氏痧疹論(麻疹同)

痧疹形如沙痘,疹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痧痘俱胎毒,而痘出五臟,臟屬陰,陰主閉藏,其毒深而難散;痧出六腑,腑屬陽,陽主發散,其毒淺而易散。臟陰多虛寒,故痘可溫補;腑陽多實熱,故痧宜解散。然痧雖屬腑,而其熱毒之氣上蒸於肺,肺主皮毛,實受其毒,是以發熱之初,雖似傷寒,而肺家見證獨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眼淚汪溢,面腫腮赤是也。身體微汗潮潤,則出最輕;若氣喘鼻乾作嘔驚狂者最重。

白話文:

痧疹的形狀像沙子一樣小,疹子的形狀像豆子一樣,都是根據它們的形狀來命名的。痧痘都是胎毒,但痘毒出於五臟,臟屬陰,陰主閉藏,毒素深而難以散發;而痧毒出於六腑,腑屬陽,陽主發散,毒素淺而容易散發。臟陰多虛寒,所以痘疹可以溫補;腑陽多實熱,所以痧疹宜採用解散的方法。但是,痧疹雖然屬於腑,但它的熱毒之氣會上升到肺,肺主皮毛,實際上受到了毒素的影響,所以發熱初期,雖然看起來像傷寒,但肺部症狀特別多,包括咳嗽、噴嚏、鼻涕清澈、眼瞼腫脹、眼淚汪汪、面腫腮紅等。身體微微出汗潮濕,則出痧最輕;如果氣喘、鼻子乾燥、嘔吐、驚恐狂亂,則最重。

初見如疥如米尖;再後成片紅色者輕,紫色者險,黑色者逆。不可視為泛常,不可用藥失序,又不可過為攻表。攻表太過則胃氣受傷,毒氣不能達,反令停毒攻肺,務宜辨寒熱虛實,察淺深而治之。治之之法,惟在宣發其毒,以盡出之於外。雖紅腫之甚,狀如漆瘡,亦不足慮,以其既發於外,即可免內攻,不若痘家之必顧其收結也。此證若調治得法,十可十全,而調治失宜,則殺人亦如反掌。

白話文:

初次長出時,像疥瘡,像米尖上;之後成片的,紅色的還算輕微,紫色的危險,黑色的更嚴重。不能把它當成一般的小病,不能用錯藥,也不能過度攻表,攻表太過會傷胃氣,毒氣沒法宣散,反而會讓毒進攻肺。施治時,要辨別寒熱、虛實,瞭解病在淺在深,對症治療。治療方法,只是要宣發疹毒,讓它全部從外面出來。即使紅腫得很嚴重,看起來像漆瘡一樣的,也不用過於擔憂,因為既已發於體外,就可以避免向內攻,不像痘瘡那樣一定要考慮收結。

患了麻疹,如果治療方法得當,病症可以全部康復,如果治療不當,也能像翻掌一樣容易使人喪命。

大抵初發熱時,必當發表,見形即宜清涼,其用藥最忌酸斂溫補燥熱。古云痧要清涼痘要溫。清涼者清肺熱也,溫者溫補生漿也。一種初起眼白赤色,聲啞唇腫作渴,腰疼腹脹,人事不清,口鼻出血,煩亂狂叫不安,此係閉塞不出,名曰閉證,最為難治。服藥後若能現出者或可得生。

白話文:

一般來說,當發燒初期,應當發散表邪,見有表證時宜用清涼藥,用藥最忌酸斂、溫補、燥熱。古話說:「痧要清涼、痘要溫」。清涼的是清肺熱,溫的是溫補生漿。有一種初期眼白發紅,聲音沙啞、嘴脣腫脹、口渴、腰痛、腹脹、神志不清、口鼻出血、煩躁、狂叫、不安,這是閉塞不出,稱為閉證,最難治療。服藥後如果能發出痧疹,或者可以痊癒。

鼻內流血者毒重,口內出血者毒尤重。初起手足心如火熱非常者,毒亦重。若初時失於清解,以致毒蘊於胃,口鼻出氣腥臭,則生牙疳;身熱不退,餘毒流入大腸,則成痢證;或過於發散,後來元氣虛弱,骨瘦不堪則成疳疾。種種壞證不可不慎。此證日出三次,三日九次為順。

白話文:

  1. 鼻孔流血的人毒素很重,口腔流血的人毒素更重。

  2. 最初手腳心像火燒一樣非常熱的人,毒素也很重。

  3. 如果最初沒有及時清熱解毒,導致毒素積聚在胃裡,口鼻呼出的氣體有腥臭味,就會生出牙疳;如果身上一直發熱不退,餘毒流入大腸,就會變成痢疾;或者過度發散(治療方法),後來元氣虛弱,骨瘦如柴,就會變成疳疾。各種各樣的壞病症狀不可不謹慎。

  4. 這種病症每天發作三次,三天九次是順利的情況。

總宜出透,毒氣得淨,即無他患。又有一種奶痧風疹,此類感風熱而出,乃皮膚小疾,服藥疏風清熱即愈,不在此痧證中論也。正景痧疹,有所大忌,病家犯其所忌,則至於殺人,醫家犯其所忌,亦至於殺人也。其所忌不同,皆忌閉塞其毒,不得發泄也。

白話文:

總的來說,痧疹必須完全發出,毒氣才能淨化,就不會有其他疾症。還有一種奶痧風疹,這種痧疹是因感風熱引起的,屬於一種小皮膚疾病,服用藥物疏風清熱即可治癒,不在此痧症的討論範圍內。但對於正景痧疹來說,卻有一些嚴重的禁忌,如果患者違犯這些禁忌,就會危及生命,醫生也違犯這些禁忌,就會害了患者的性命。這些禁忌不同,但都是避忌閉塞痧疹的毒氣,無法發散出來。

朱純嘏曰:《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又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姿始者,氣之始也,資生者,形之始也,萬物者,合天地中之物而統言之也。即以人言之,亦天地中之一物也。但人為萬物之靈,得天地陰陽五行之正氣以生成,因以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

白話文:

朱純嘏說:「《易經》上說:乾坤是巨大的,萬物從此開始。又說:坤坤最為尊貴,萬物從此誕生。資始是指氣的開始,資生是指形的開始,萬物是指天地之間的所有東西。如果以人來說,人也是天地間的其中一物。但人因為是萬物之靈,得到了天地陰陽五行之正氣而誕生,所以也得到了其所賦予的道理,因此具備了健順五常的道德。」

人雖天地中之一物,而不與萬物同其形,而同其性也。故三才之道,合天地人而並言之也。人之有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二五之類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胎之中,先有命門,則父精母血之毒藏於命門,真且確矣。外形則先長鼻,內如五臟六腑,外如百骸九竅,俱從逐日逐月漸次生長。

白話文:

人雖然是天地間的一個事物,但人與萬物形狀不同,卻與萬物性情相同。所以,三才之道,是把天地人和並列起來一起說的。人的出生,是由父親給予氣,由母親形成形體,夫妻之情妙合而凝聚,乾道形成男人,坤道形成女人,在胎中,先有命門,那麼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血液中的生命之毒藏在命門之中,是真實而確切的。外形上先長出鼻子,內部像五臟六腑,外部像百骨九竅,都從逐日逐月漸次生長。

惟命門凝成於有形之初,則胎毒亦蘊蓄於有形之始。命門人身之太極也,陰陽五行包裹於命門之中。痘於疹胎毒之陰陽也,胎毒藏於命門,無聲臭之可覓,必俟外感痘之氣,發出而為痘,外感疹之氣,發出而為疹。何世人不推本求源,而乃隨聲附和曰:痘出五臟,疹出六腑。

白話文:

命門在懷孕之初就開始形成,胎毒也在懷孕之初就開始蘊藏於其中。命門是人體的太極,陰陽五行都包含在命門之中。痘瘡和疹子都是胎毒的陰陽之氣。胎毒藏在命門之中,沒有聲響和氣味可讓醫師察覺,必須等到外感痘瘡的邪氣,發作出來就成了痘瘡,外感疹子的邪氣,發作出來就成了疹子。為什麼世人都不追究根源,而只是跟隨別人的說法,說痘瘡是由五臟引起的,疹子是由六腑引起的。

歷今千百餘年,誰辨其非?予不得已,特表而出之曰:痘與疹俱出命門。或曰:痘出五臟,疹出六腑,前人著書立說,極其詳悉,歷今千百餘年,無有議其非者,今子一旦遽云痘與疹俱出命門,豈不好奇涉怪,藉此至微至隱之形,指此至精至密之理,無可端倪之臟腑,莫可測度之命門,而言前此之非是,不亦私相悖謬乎?誠恐今之議者,烏知後人之不議今乎?予應之曰: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物雖有定名有定理,而不知有不盡也。

白話文:

經過千百年的時間,一直沒有人提出異議。我不願意隱藏,所以特別提出並說明:痘和疹都是從命門出現的。有人說:痘是從五臟生出來的,疹是從六腑生出來的。以前的人在書中寫的和說的話,都非常詳細。經過了上千年的時間,都沒有人懷疑他們說的是錯的。現在你突然說痘和疹都是從命門生出來的, разве不是為了獵奇而胡說八道?借用這種極其微小、極其隱蔽的現象,來證明這個極其精微、無比嚴密、無法理解的道理,說什麼五臟六腑、命門,這些無法測度的東西,過去的觀點都是錯的。這豈不與你自己也搞混亂了嗎?我很擔心,如今不認同我觀點的人,怎麼知道以後的人會不會不認同他們的觀點呢?我回答說:天下的事物,沒有不講道理的,只是我們的理解有時不到位。所以,事物雖然有固定的名稱和規律,但我們永遠也不能認識到全部。

予所云疹與痘,俱出於命門,非無徵而敢云然也。夫未出痘之先,疹出多次俱不作正疹之數,必俟大痘既出之後,或隔一兩月,或隔半年一年,或三五七年之久,遇正疹之時,氣感而發之,一出則不復出矣。

白話文:

我所說的疹與痘,都起源於命門,這不是無憑無據隨便說的。在痘痘沒長出來之前,出疹好多次都不算正疹的數目,一定要等到大痘痘出來之後,或者隔一兩個月,或者隔半年一年,或者三五年之久,遇到正疹的時候,感覺到了就發作了,發作一次就不會再發作了。

或又問曰:子言胎毒藏於命門,言之固深切著明也,當出痘之時,胎毒固發出而為痘,何不並發出而為疹乎?必待隔一兩月,或半年一年之久而始出疹,是胎毒在命門之中,止隨痘之氣而出痘,不隨痘之氣而出疹乎?予曰:正在此分陰陽五行也。天以陰陽五行變化,痘疹生焉,人居氣化之中,感痘氣而出痘,感疹氣而出疹,一定不易之理,決無痘與疹同出之事。

白話文:

有人還問說:您說胎毒藏在命門,您說得很有道理,也不含糊。痘痘發出時,胎毒肯定已經發出來變成痘痘,為什麼沒有同時發出來變成疹子呢?一定是等一兩個月,或者半年一年之久,才開始出來疹子,難道是因為胎毒在命門裡,只能跟著痘痘的氣而出來變成痘痘,不能跟著痘痘的氣而出來變成疹子嗎?我說:這就要看陰陽五行怎麼分了。天氣因為陰陽五行的變化,所以才會有痘痘和風疹的產生。人生活在氣化之中,受到痘痘的氣就生出痘痘,受到疹子的氣就生出疹子,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絕對沒有痘痘和疹子同時發作的事情。

或又問曰:子著定論,前言痘有夾疹而出者,今言痘與疹不同出,何前後之紕繆若是乎?予言痘至回水結痂之際,復又身熱,遍身上下通紅,名蓋痘疹。又名解毒疹,今言出痘之後,必俟隔一兩月,或隔半年一年,三五七年之久,遇正疹之時氣感而發之,一出則不復出,是此回水結痂之際,所出之疹,作不得正疹乎?予曰:痘有夾疹之證,當痘出之際,發熱蒸蒸,脾肺兩家風熱亦隨之而出現,故不甚關利害,止用黑參升麻湯一劑,而疹自消散,痘出亦輕;若夫回水結痂之際,復又發熱,遍身上下通紅,細看痘粒膿漿充足,此乃蓋痘解毒之疹也。曰蓋痘者,痘之上蓋一層疹也。

白話文:

有人又問我:你在著作裡寫的定論,之前說痘有夾疹一起發出的,現在又說痘疹不同時發出,前後矛盾成這樣?我回答說:痘疹到了出水結痂的時候,又再發熱,全身通紅,這就稱之為蓋痘疹,又叫做解毒疹。現在所說的出痘之後,必定要等隔一兩個月,或隔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之久,在正疹的時氣感染而發出,出過一次就不會再出,難道這次回水結痂的時候,所出現的疹子,做不得正疹嗎?我回答說:痘有夾疹這個證候,在痘疹發出的時候,發熱蒸蒸上升,脾肺兩家的風熱也隨之出現,所以不甚關乎利害,只需要服用黑參、升麻湯一劑,疹子便自行消散,痘疹也會較輕;至於回水結痂的時候,又再發熱,全身通紅,仔細一看痘粒膿汁充足,這纔是蓋痘解毒的疹子。所謂的蓋痘,就是痘上有一層疹子覆蓋著。

曰解毒者,此疹一出,可以解痘後之毒也。宜用大連翹飲加煅石膏、花粉、竹葉各一錢,以清解其餘熱。此等證候,蓋因灌漿之時,痘必稠密,極力用藥催漿,過於補劑,熱滯脾肺,故出此疹,余歷年久,見證多透徹造化之機緘,究竟精微之奧妙,不敢私之家傳,用以公之於同志者。又曰:痘瘡形如痘,麻疹形如麻,皆象其形而名之也,昔人皆曰胎毒,言之誠是。

白話文:

他說解毒就是當疹子一產生出來,可以去除痘疹後體內的毒素,應該使用大連翹飲加上煅石膏、花粉、竹葉,各一錢,用以清除剩下的熱氣。這種病徵,大概是因為在灌漿的時候,痘點一定很密集,十分用力地用藥催促漿進行,補劑過多,導致脾和肺被熱氣堵塞,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疹子。經過多年的臨牀觀察,我深刻領悟了人體的造化之妙,最終發現其中的精妙奧妙之處,不敢私自流傳給後代子孫,必須公之於眾。另外有人說:痘瘡的形狀像痘,麻疹的形狀像麻,這個名稱都是根據它們的形狀而來。以前的人總說這是胎毒,這樣說確實正確。

蓋以出一次則不復出,其為胎毒可知,然又曰痘出五臟,疹出六腑,以訛傳訛,誰知有命門?予於痘瘡論中言之極其詳矣。夫所謂胎毒者,人於胚胎之初,受氣於父,成形於母,是父精母血之毒,已凝聚於陽施陰受之始,豈待成胎之後,欲火不節,厚味不忌,降生之頃,咽其血而後有是毒也。

白話文:

因為雞痘只出一次就不會再出,因此這種毒是胎毒是一目瞭然的事。然而,又有人說天花從五臟出來,疹子從六腑出來,這都是以訛傳訛的,誰知道天花毒素來源於命門呢?我在〈痘瘡論〉中已經很仔細地論述過了。所謂胎毒,即人從懷孕之初,稟承父親的氣,在母親的子宮中形成形體,這是父親精子和母親月經交會之初就凝聚的毒素,難道要等到成胎之後,因為慾望放縱,大吃大喝而產生的毒素嗎?

若以胎毒言之,不論富貴貧賤,人人俱有,然於中有輕清重濁之分,是以出疹有順逆險三等之別,揆其因由,天地有非常之氣,陰陽鼓舞即有非常之令,鼻聞其氣,傳入於肺,肺復傳於各臟,漸次傳入於命門,夫然後五臟之邪氣內侵,命門之胎毒外透,正疹從此而發矣。

白話文:

從胎毒的角度來說,不論富貴貧賤,人人都有,但其中也有輕清重濁之分,因此出疹有順利、逆轉和危險三等之別。考察其原因,天地有非常之氣,陰陽鼓舞即有非常之令,鼻聞其氣,傳入肺,肺再傳於各臟,漸次傳入命門,然後五臟之邪氣內侵,命門之胎毒外透,正疹從此而發。

疹發而熱毒之氣上蒸於肺,肺主皮毛,實受其毒,發熱之初,雖似傷寒,而肺家見證獨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眼淚汪溢,面腫腮赤,口乾唇焦,此所謂正疹由於胎毒者是也。身有微汗,滋滋潤潤,氣不甚粗,身不焦熱,則疹出必輕,若氣喘鼻乾,更有鼻掀作嘔吐,驚搐狂躁無汗者最重。

白話文:

疹子發作時,毒熱之氣上蒸於肺部,肺部主導皮毛,遭受毒氣侵襲,初期發熱時,雖然類似傷寒,但肺部症狀特別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皮腫脹、眼淚汪汪,臉腫腮紅、口乾脣焦,這種正疹是因為胎毒所引起的。如果身上有微微汗珠,滋潤潤的,呼吸不太粗重,身體不焦熱,則疹子發作一定較輕微。如果氣喘、鼻子乾燥,甚至有鼻掀作嘔、驚搐狂躁且沒有汗水,則病情最嚴重。

凡疹初未見標之時,先必身熱頭疼咳嗽,或作吐作瀉,或鼻塞,鼻流清涕,噴嚏眼胞腫,腮赤,煩躁不寧,細看兩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背脊之下至腰間,必有三五紅點,此乃疹之報標;若無紅點之證佐,當以別證論,此屢試屢驗者也。如果有紅點與前證相同,宜用宣毒發表湯芫荽為引,以托之外出,不必拘泥吐瀉,疹出而吐瀉自止,蓋熱蒸胃則吐,熱沖大腸則瀉,此乃疹之常候,不必憂其吐瀉之不止也。昔人云:疹出六腑,或因有此證而云然也。

白話文:

1、疹子在皮膚上未長出來時,病人先發燒、頭痛、咳嗽,或嘔吐、腹瀉,或鼻塞、流清涕、打噴嚏、眼瞼紅腫、腮部紅赤、煩躁不安等症候。

2、仔細查看兩耳根、頸項至耳部、背脊至腰部的皮膚,必定出現三四個紅點,是疹子發出的信號。

3、如果皮膚上並沒有紅點的明證,就要另行診治,這是屢試屢驗的。

4、紅點和上述的症候一致,宜用宣散風毒的湯藥加上芫荽做引藥,使風熱排出體外,不必拘泥於吐瀉的治療,疹子發出後,吐瀉就會自動停止。

5、發燒上升到胃部則會嘔吐,發燒衝擊到大腸則會腹瀉,這是疹子的常見症候,不必為嘔吐腹瀉而憂慮。

6、古代醫家說疹子長遍全身,也可能就是由於有這種症候而說的。

統而言之,胎毒藏於命門,體也,五臟用也,六腑又五臟之用也,相須而生成也。凡出疹見標之後,形似麻粒大粒而尖,稀疏磊落,再後成片,紅色滋潤者順,若神清氣爽者更順。若初出一時湧出,不分顆粒,深紫色者險,黑色者逆,不可視為泛常,不可用藥失序,不可過用攻表,不可驟用寒涼。

白話文:

總的來說,胎毒藏於命門,身體是根本,五臟是功能,六腑又是五臟的功能,互相依存而生成。凡是出疹見標後,疹子形狀像麻粒,大而尖,稀疏散落,後來成片,紅色滋潤的是順利,若是神清氣爽的更是順利。但若是剛開始一時湧出,不分顆粒,深紫色的是危險,黑色的是逆行,不可視為一般,不可用錯藥,不可過度攻表,不可驟用寒涼。

調治之法,避風忌葷,兼忌穢汙,惟在用藥宣發其毒,以盡出之於外,雖紅腫之甚,狀如漆瘡,亦不足慮,以其出之於外,即可免夫內攻。此證若調治得法,用藥合宜,百不失一,若調治失宜,則殺人亦如反掌,可不慎哉。初發熱時必當發表,見標之後,發表而兼清涼,通身上下通紅,總成一片,手足之末,上下相同,無有空處,此為出透,可用清涼解毒之劑,不必兼用發表之藥,一解即愈。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是,避風忌葷,兼忌穢汙,只在用藥宣發其毒,以完全將毒排出體外,雖紅腫很厲害,狀況像漆瘡,也不必擔心,因為毒排出體外,就可以免除內攻。這個病症若治療方法得當,用藥合宜,一百個也不會有一個失誤,若治療方法不當,那麼要殺死人就跟翻掌一樣容易,豈可不小心。開始發燒時一定要發汗,在症狀出現之後,發汗兼清涼,全身上下通紅,總成一片,手腳末梢,上下相同,沒有空隙,這就是出透了,可以用清涼解毒的藥劑,不必兼用發汗的藥,一服用就會痊癒。

又有一種疹初出眼胞腫,白夾赤色,聲啞唇腫,掀翻鼻乾,鼻又掀氣喘,口燥作渴,腰疼腹脹,人事昏沉,口鼻出血,煩亂狂叫,二便出血,此係毒氣鬱遏於內,名曰閉證,最為難治。用宣毒發表湯內加酒炒黃芩七分,麻黃五分,若能托疹標出外,漸次出現,或可望生;若不出現,則無望矣。但凡疹證,鼻出血者毒重,口出血者毒尤重,二便出血者毒更重且又危矣。

白話文:

還有一種疹子初起時眼皮腫脹,眼珠白裡透紅,聲音嘶啞,嘴脣腫脹,鼻孔外翻乾燥,呼吸時鼻孔外翻,口乾舌燥,腰疼肚子脹,神志不清,口鼻出血,煩躁不安,大小便出血。這是體內毒氣鬱結,叫做閉證,是十分難治的。用宣毒發表湯加入炒過的黃芩7分、麻黃5分。如果能將疹子托出體外,逐漸出現,可能會有生機;如果不出疹,則無望了。凡是疹證,鼻出血說明毒重,口出血說明毒更重,大小便出血說明毒更重且十分危險了。

初起手足心如火熱者,毒重,初起腳冷如冰者,毒更重。若初見疹標尚未出透,失於清解,誤用辛熱之劑,以致毒蘊於胃,口鼻出氣腥臭,必生牙疳,宜用化毒清肺湯加石膏二錢;若已出透,速收速散,身熱不退,餘毒流注大腸,裡急後重,紅白相兼,已成痢證,宜用清解導滯湯

白話文:

若初起手足心像火燒一般火熱者,毒性比較重。若初起腳冷得像冰塊一樣冷,毒性更重。

如果第一次出現疹子的時候,疹子還沒發透,沒有及時清熱解毒,誤用了辛辣溫熱的藥物,導致毒氣積聚在胃裡,口鼻呼出的氣很臭,一定會生牙齦潰爛,應該用化毒清肺湯加二錢石膏來治療。

如果疹子已經發透了,有感冒症狀,但是迅速收斂散退,身體發熱還沒退,餘毒流注到大腸,會感到肚子裡有便意,想大便,大便次數很多,大便裡有紅色和白色的膿血,已經發展成痢疾,應該用清熱解毒的藥。」

若其人素稟虛弱,當出疹之際,過於發散,出透之後,過於寒涼解毒,以致虛弱之極,骨瘦神疲,面無紅色,且又不能多食,食多即吐,急用香砂六君子湯半夏加麥冬以補之,種種壞證,不可不慎。疹之出也,出三日而始盡,每日出二次,子時出者巳時散,午時出者亥時散,經三日而出六次,出透稠密無縫,方為吉兆。昔人有云:痘喜稀疏,疹宜稠密,雖如漆瘡,通紅一片,亦不足慮。

白話文:

如果這個人素來體虛,當出疹子時,過於發散,出疹子後,過於用寒涼藥物解毒,導致虛弱極致,骨瘦神疲,臉色蒼白,而且吃不下東西,吃多了就會嘔吐,這時就需要用香砂六君子湯去半夏,加麥冬來補益,各種不良症狀,不可不謹慎。出疹子,三天後纔出完,每天出兩次,子時出的疹子在巳時散去,午時出的疹子在亥時散去,經過三天,出六次疹子,出得密集緊密,沒有縫隙,纔是吉兆。古人說:痘瘡喜歡稀疏,疹子適宜稠密,即使像漆瘡一樣,通紅一片,也不必擔心。

若夫甫生一月,及至半歲一歲之間,時值天氣炎熱,或出奶疹痧疹風癮等疹,不在正疹之列,亦不由於胎毒而致,可以不必用藥,其疹自散;此類感風熱而出,及皮膚小疾,常見出一次又出一次,及有連出不已者,無關利害,倘若用藥,微用疏風清熱之劑,一服即愈。凡出疹發熱,三日見標者為順,遲至五六日不見標者為逆;神氣清爽者為順,昏沉者為逆。

白話文:

如果孩子剛出生一個月,以及到六個月到一歲之間,正值天氣炎熱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奶疹、痧疹、風癮等疹子,這些疹子不屬於正疹,也不是由胎毒引起的,通常可以不用藥物治療,疹子會自行消散。這類因風熱而引起的疹子,以及皮膚上的小毛病,經常會出現、消退,或連續不斷地出現,都無關緊要。如果要使用藥物治療,可以使用一些疏風清熱的藥劑,服用一劑即可痊癒。凡是出現疹子和發熱的現象,在三天內出現疹子發出的徵兆是順利的,如果遲至五、六天還沒有徵兆出現,便是反常的;精神清爽的是順利的,昏沉的是反常的。

病家知禁忌者,逆可以變順,不知禁忌者,順亦變逆。業幼科者當熟思之,當於出疹之家明言之,亦可見仁人君子救人之心,防於未然,無所不至,毋以此言為過。當出疹之時,必宜謹避風寒;若不避忌,風寒外來,疹即收回,要其再出,甚為難矣,不可不慎。人之生兒育女,當出疹之時,各宜小心謹慎,潔淨內外,勿使穢汙氣息,觸犯出疹,要緊。

白話文:

懂得忌諱的人,能使逆境變為順境,不懂得忌諱的人,順境也會變為逆境。專攻小兒科的醫生必須深思這個道理,並且在出疹的家庭中明確告知病人,也可見仁慈的人,預防於未然,無所不至,不要認為這些話是過分了。出疹期間,一定要小心避開風寒;如果不避諱,風寒侵襲,疹子就會消退,要再發出就非常困難了,不可不小心。人生兒育女,在孩子出疹時,都要小心謹慎,內外清潔,不要讓污穢的氣息觸及出疹,這很重要。

凡小兒乳疹以及癮疹、痧疹、風熱等證,不在正疹之列,亦不由於胎毒,此類感風熱而出及皮膚小疾,常見出一次又出一次,及有連出不已者,無大關利害,倘身熱不退,可用荊防發表湯以散之。(如身不熱,不必用藥。)凡正疹由於胎毒,其出也必在出痘之後,或隔兩三年,或隔半年一年之久,甚至八九年之遠,感正疹之氣而出,次後再不復出矣。有所謂溫疹者,感於風熱。

白話文:

  1. 小兒的乳疹、癮疹、痧疹、風熱等症狀,都不屬於真正的出疹,也不是由於胎毒引起的。這些疾病多因風熱而起,發作於皮膚,經常反復發作,有的甚至連續發作。這些疾病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但如果孩子發熱不退,可以用荊防發表湯來治療。(如果孩子沒有發熱,就不需要用藥。)

  2. 正疹是由胎毒引起的,出疹一定在出痘之後,或相隔兩三年,或相隔半年一年,甚至相隔八九年之久。當孩子感染了正疹之氣後就會出疹,以後就不會再出疹了。

  3. 溫疹是由風熱引起的。

由於胎毒,又值時令疫癘之氣,城市傳染,迅速異常,調治乖張,立刻變證。余每臨此證,俱遵聶氏三方加減變化,每獲奇效,用是以告後學。若先出過正疹,再不出溫疹。內廷訂方藥,以十三味為式,可少決不可多,如滿十三味,則將淡竹葉、煅石膏入於藥引之內,更覺妥當。

白話文:

由於胎毒,加上當時正值因氣候變化而流行的疫癘之氣,在城市中迅速傳播,病情發展變化異常,治療起來也很棘手,隨時可能出現病情突變。我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按照聶氏三方的加減變化進行治療,常常取得奇效,因此在此將其介紹給後學之士。如果患者之前已經出過正疹,那麼就不會再出溫疹。內廷所定的藥方,以十三味藥為標準,不可減少,但也不可增加。如果超過十三味藥,就將淡竹葉、煅石膏加入藥引中,這樣更為妥當。

余每看疹,相其時日,聞氣聽聲,觀形察色,然後參之以脈,始用宣毒發表湯表之,繼以化毒清表湯清之,遵此二方加減,逐日變化。未透則前、葛、荊、防為必用之藥,既透則前、葛、荊、防為可去之劑,氣喘除升麻不用,便秘蒸大黃必需,疹色乾焦,生地、歸尾要用,若還紫黑,紅花、紫茸宜添,咳嗽氣急,清肺飲解除肺熱,口瘡口臭,敗毒散清胃得咽。成方在此,活法由人。

白話文:

我看病症時,會根據時間、日子的變化,並且聞氣、聽聲、觀形、察色,然後結合脈象,才能開始使用宣毒發表湯來解毒、發汗,接著用化毒清表湯來清解毒素,依據這兩個方劑調整用藥,每天根據情況變化調整藥方。如果毒氣未散,前胡、葛根、荊芥、防風是必備的藥物;若毒氣已散,前胡、葛根、荊芥、防風就可以去除了。如果氣喘,升麻不用;若便祕,蒸大黃是必要的。疹色乾枯時,生地黃、歸尾是必要的;如果疹色紫黑時,紅花、紫茸應該加入。咳嗽氣急時,清肺飲可以清肺熱;口瘡口臭時,敗毒散可以清胃毒、清喉嚨。基本方劑在此,但具體使用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麻疹已出透,用生犀角磨井水和藥同服,大能解毒。

澄曰:壬午年溫疹大行,老少男婦傳疫死者盈萬,余惟以宣毒發表湯、化毒清表湯,去黃連西河柳治之,竟無死者。其所以然者,蓋此次痧疹,乃時行瘟疹,外寒收束,初現只宜宣毒發表,原不可驟用苦寒,無如咸熱痧喜清涼,見面即用黃連冰伏,所以悉成痧閉而亡,縱相延時日,傳為痧疳,喪命者不少,醫者固不知驟用苦寒之誤,而病家亦只知痧疹本凶,不察苦寒所誤,深可悲也。

白話文:

澄說:壬午年間溫疹病大流行,老少男婦染疫而死的人超過萬人,我用宣毒發表湯和化毒清表湯,去黃連加西河柳來治療,竟然無人死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次的痧疹是時行瘟疫,外感風寒而導致,剛開始出現症狀時只宜驅散邪毒,發表汗液,不宜馬上使用苦寒藥物。然而,由於熱性痧疹喜愛清涼,所以一旦見到症狀,就立刻用黃連冰伏,導致痧疹閉伏,病人因此死亡。雖然有些病患能夠延長一段時間,轉化為痧疳,但喪命的人也不少。醫生們並不知道驟然使用苦寒藥物的錯誤,而病人只知道痧疹本身是兇險的,沒有發現苦寒藥物的危害,實在令人悲痛。

凡我同志,遇此疫癘傳染痧疹,均當宣毒發表,俟痧疹已齊,再為清表化毒,庶不致成痧閉,戕其性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