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3)

1. 多骨疽門主方

固本養榮湯,治骨疽已成,骨不吐出,或既出不能收斂,由氣血之虛,脾胃弱也,宜服之。骨不出者自出,口不斂者自斂。

白話文:

固本養榮湯,適用於骨疽已經形成,骨頭沒有吐出,或已經吐出但不能收斂,這是由於氣血虛弱,脾胃虛弱所致,應該服用此方。骨頭沒有吐出的,會自動吐出,口不能閉合的,會自動閉合。

熟地當歸白芍藥,川芎牡丹皮人參,山萸肉,白朮,懷山藥黃耆(蜜炙,各一錢),北五味,炙甘草肉桂(各五分)

白話文:

  • 熟地:1錢

  • 當歸:1錢

  • 白芍藥:1錢

  • 川芎:1錢

  • 牡丹皮:1錢

  • 人參:1錢

  • 山萸肉:1錢

  • 白朮:1錢

  • 懷山藥:1錢

  • 黃耆(蜜炙):1錢

  • 北五味:0.5錢

  • 炙甘草:0.5錢

  • 肉桂:0.5錢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生肌散,治腐骨脫出,肌肉生遲,不能收斂者。

石膏赤石脂,輕粉(各一兩),滴乳香(去油,一錢),潮腦,瓜兒竭,龍骨(各三錢)

白話文:

石膏: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

赤石脂:它具有止血、消腫的功效。

輕粉:它具有殺菌、消炎的功效。

滴乳香(去油):它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潮腦: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瓜兒竭:它具有止瀉、消痢的功效。

龍骨:它具有平肝、潛陽、鎮靜的功效。

上乳極細末,先用當歸、白芷、甘草各一錢,煎湯洗淨患上,用此乾摻,軟油紙蓋扎,二日一洗一換。

白話文:

將乳香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先用當歸、白芷、甘草各一錢,煎成藥湯清洗患處,再用乳香粉末乾敷於患處,用軟油紙蓋住並紮起來,每兩天清洗一次並更換乳香粉末。

化骨至神丹(岐天師)

金銀花,當歸,白芍藥(各一兩),茵陳,龍膽草,白朮,生甘草(各三錢),柴胡(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金銀花、當歸、白芍藥各一兩。茵陳、龍膽草、白朮、生甘草各三錢。柴胡一錢。一起用水煎服。

消毒散(張仲景)。治多骨疽初起,並敷一切癰疽癤毒,無論有骨無骨,用之神效。凡疽生於環跳之間,不用此圍藥,多成多骨前疽,用此藥則可免多骨之患。

白話文:

消毒散(出自張仲景)。治療多骨疽發病初期,並適用於所有癰疽癤毒,無論有無骨頭,都有奇效。所有發生在環跳穴周圍的癰疽,如果不用這種藥物包圍治療,很多會發展成多骨前疽,使用這種藥物則可以避免多骨之患。

芙蓉葉(曬乾),大黃五倍子(各一兩),藤黃,生明礬(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三分)

白話文:

  • 芙蓉葉:將芙蓉葉曬乾

  • 大黃:一兩

  • 五倍子:一兩

  • 藤黃:三錢

  • 生明礬:三錢

  • 冰片:三分

  • 麝香:三分

各為末。米醋調成如厚糊,塗於多骨疽之左右四邊,以藥圍其皮肉,中留一頂如豆大;外以醋用鵝翎不時掃之。若不掃,任藥干,圍則無益矣。一日夜即內消。

白話文:

將所有的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醋調成像厚糊狀,塗在多骨疽的左右四邊,讓藥物圍住其皮肉,中間留一個黃豆大小的頂部;外用醋用鵝毛不時的掃拭。如果不掃,任由藥物乾燥,那麼圍起來就沒有效果了。一天一夜就可以內部消散。

內消神方(雷真君)。

人參,天花粉(各三錢),大黃(五錢),蒲公英(一兩),金銀花(二兩),薏苡仁(三兩)

白話文:

  • 人參:三錢

  • 天花粉:三錢

  • 大黃:五錢

  • 蒲公英:一兩

  • 金銀花:二兩

  • 薏苡仁:三兩

先用水六碗煎薏苡仁,取汁三碗,投藥再煎三碗,分作二次服,一日服兩劑即消,神效。

2. 咬骨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咬骨疽,發在大腿內股,不腫不紅,痛徹骨髓,初宜雷火針針之,內用萬靈丹以酒調服之。(《正宗》)

白話文:

陳實功說:咬骨疽,發在大腿內側股骨上,不腫不紅,疼痛徹骨,開始宜用雷火針針刺,內服萬靈丹,用酒調服。(《正宗》)

3. 箕門癰門主論

汪省之曰:箕門癰生於股內近膝,乃足太陰脾經濕毒所生。(《理例》)

又曰:骨毒滯瘡,又名腿發。乃足太陰脾經,生於腿上箕門穴。如痛可治;不痛難治。十二日可刺,如膿黃赤色可治;青稀腐臭者不治。其瘡赤白色,是骨毒氣發於外,十日內未膿,必死。

白話文:

中醫古文:「又曰:骨毒滯瘡,又名腿發。乃足太陰脾經,生於腿上箕門穴。如痛可治;不痛難治。十二日可刺,如膿黃赤色可治;青稀腐臭者不治。其瘡赤白色,是骨毒氣發於外,十日內未膿,必死。」

骨毒滯瘡,也叫腿發。它是發生在足太陰脾經上的疾病,長在腿上的箕門穴。如果疼痛,可以治療;如果不疼痛,難以治療。十二天後可以刺破,如果膿液黃色或紅色,可以治療;如果膿液稀薄青綠色、腐臭,則無法治療。如果瘡口呈現紅色或白色,是骨毒之氣發作於體外,如果十天內沒有化膿,一定會死亡。

4. 肉蜈蜂門主論

申鬥垣曰:肉蜈蜂生大腿外面,皮膚不覺紅腫,內里疼痛難忍。治斯證者,切不可輕用刀刺,若誤犯之,毒氣直透心胸,疼痛不止,多致不救。治當用白降丹摻膏藥上貼,三日後取下,敗肉如蜂之狀,再用生肌等藥收功。(《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肉蜈蚣長在大腿外側,皮膚不會感覺紅腫,但內裡疼痛難忍。治療這種疾病的人,千萬不能輕易使用刀刺,如果誤用了,毒氣會直接穿透心胸,疼痛加劇,多半會難以挽救。治療時應該把白降丹和膏藥混合起來貼在患處,三日後取下,敗肉像蜂窩狀,再使用生肌等藥物來治癒。

胡公弼曰:肉蜈蜂所生之處,乃足厥陰肝經部位,風濕鬱積,氣血阻滯,注久而成此毒。一犯刀刺,蜂毒直入心胸,母傳子受,肆毒無忌,直犯君主,故多不救。(《青囊》)

白話文:

胡公弼說:肉蜈蜂產生的部位,是足厥陰肝經循行的地方。風濕鬱積,氣血阻滯,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這種毒。一旦被刀刺傷,蜂毒就會直接進入心胸,由母子相互傳染,肆意散播毒素,直接侵犯君主。所以多數人都不能得救。(《青囊》)

5. 玄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玄疽生於左腿夾縫之下三寸,漫腫連陰,疼及大腿。(《正宗》)

6. 陰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陰疽生於右腿夾縫之下三寸,痛連腎子,小腹亦痛。(《正宗》)

7. 膝蓋癰門主論

《心法》曰:膝癰生膝蓋,色紅焮腫疼痛,屬氣血實,疪疽亦生在膝蓋,腫大如癰,其色不變,寒熱往來,屬氣血虛,和軟為順,堅硬如石者逆。經云:肉之小會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腰,凡筋病皆屬於節,筋乃肝之餘,故又屬肝,是以溪會有病,皆從脾腎肝三經邪氣乘之也,惟兩膝俱生,屬敗證,不可治也。

白話文:

《心法》上說:膝蓋上長了癰,顏色紅通通,腫脹疼痛,是氣血實的症狀。疪疽也生在膝蓋上,腫大像癰,但顏色沒有變化,寒熱交替,這是氣血虛的症狀。癰腫柔軟的是順的,堅硬如石頭的是逆的。經典上說:肉體的交會點稱為溪,溪是指兩肘、兩膝和四腕。凡是脾臟的疾病都在溪上,腎臟有邪氣,邪氣就會停留在兩側的腰部。凡是筋的疾病都屬於關節,筋是肝臟的餘氣,所以也屬於肝臟,因此溪上如果有疾病,都是脾、腎、肝三經的邪氣乘虛而入引起的。只有左右兩膝都長了癰,是敗證,不能治。

8. 膝眼毒門主論

申鬥垣曰:膝眼毒,先必膝眼痠痛,乃成此證,乃腎經感受風邪,寒濕相侵而成。(《啟玄》)

汪省之曰:膝外癰是足少陽膽經,膝內癰是足太陰脾經,俱多氣少血,乃膝間樞紐,骨節行動之處,宜仔細治之,免成廢疾。(《理例》)

白話文:

汪省之說:膝蓋外側的癰疽屬於足少陽膽經,膝蓋內側的癰疽屬於足太陰脾經,這兩種癰疽都是氣多血少,並且膝蓋是人體樞紐,骨骼活動的部位,應該仔細治療,以免成為廢疾。(《理例》)

王肯堂曰:托疽生於膝傍腿側,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陽關穴、陽陵泉穴腫焮作痛,半月有膿可治;如不痛出鮮血,或出青黑膿,及長出頭漸多,或腫無定處者,不治。(《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託疽生長在膝蓋旁邊和大腿兩側,它是屬於足少陽膽經,多氣血不足。如果陽關穴、陽陵泉穴腫大、紅腫、作痛,半個月後就會有膿液,可以治好;如果沒有疼痛,卻流出鮮血,或者流出青黑色膿液,以及長出多個腫塊,或者腫脹沒有固定的地方,就無法治癒。(《準繩》)

《靈樞》云:發於膝名曰疪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之,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堅如石者,用生樟六根擦之效。)書曰: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劉涓子云:應者內發透外也。)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陽謂諸節之背。)發於陰者,三十日死。(陰謂諸節之膕郄間。)

白話文:

《靈樞》中說:發生在膝蓋上的癰疽叫做疪疽,它的形狀較大,顏色不變,又冷又熱並且堅硬,不要用針石刺它,用針石刺它的人會死。等到它變軟了再用針石刺它,人才能活下來。(堅硬如石頭一樣的,用六根樟樹枝擦拭它有效。)書中說:所有發生在關節上並且互相對應的癰疽,(劉涓子說:對應的是內部發作透發到外面。)是不能夠治癒的。發生在陽面的,一百天死亡。(陽面是指所有關節的背面。)發生在陰面的,三十天死亡。(陰面是指所有關節的膕郄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