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昌翰

《竹林女科證治》~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乳蕈

嬰兒牙齦生白泡子,名馬牙;口中有肉,高腫如菌,名乳蕈,皆致不能吃乳。急以青帛裹指抓破出血,拭淨,輕者以京墨塗之,重者宜用殭蠶三條(炒)、人中白四分、冰片少許,研末擦之,略停半時用絹蘸茶洗淨再擦,一日三、四次,即愈。若未愈,再加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兒茶一分五釐、藥珠一分,各為細末和入前藥,每日洗擦三、四次,無不愈者。(一方用馬齒莧根瓦上焙乾,少加雄黃,研末,飲之。

嬰兒牙齦上長了白色的小泡,稱為「馬牙」;口中長出像蘑菇一樣高高腫起的肉塊,稱為「乳蕈」,都會導致嬰兒無法吃奶。要用青布包住手指,抓破患處,使其出血,然後擦拭乾淨。病情較輕時,用京墨塗抹患處;病情較重時,可以使用炒過的僵蠶三條、人中白四分、少許冰片,研磨成粉末,塗抹患處。塗抹後等待半小時,用絹布蘸茶水洗淨,再塗抹藥粉。每天塗抹三到四次,即可治癒。如果沒有治癒,再加入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兒茶一分五釐,藥珠一分,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細末,與前面的藥物混合,每天洗擦患處三到四次,即可治癒。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馬齒莧根在瓦片上焙乾,加入少量的雄黃,研磨成粉末服用。

2. 重舌

嬰兒舌根肉雍腫疊出,短少如舌,名曰重舌。宜用苦竹瀝黃柏末點舌上,即消。如不效,蒲黃末摻之。

白話文:

嬰兒的舌根部的肉腫大重疊出來,又短又小的像舌頭,叫做重舌。可以用苦竹瀝浸泡黃柏末塗在舌頭上,就可以消除了。如果沒有效果,再用蒲黃末摻進去塗。

3. 木舌

嬰兒舌尖腫大塞滿口中,或僵硬如木,不能轉掉,名曰木舌。宜用薄荷葉、細茶葉共煎,露一宿,青絹裹箸上蘸藥抹上。或用蓖麻子去殼取肉,搗爛,以紙捻,蘸蓖麻油點火。吹滅以煙燻之,即消。若舌下有如螻蛄,或如臥蠶者,急於腫突處砭去其血,乃用釜底墨,以鹽、醋調敷,或井華水調亦可,或單用蒲黃研末刷上,其腫自退。

白話文:

嬰兒舌尖腫大,塞滿口中,或僵硬如木,不能轉動,稱為「木舌」。應以薄荷葉、細茶葉共煎,露一宿,以青絹裹箸上,蘸藥抹上。或以蓖麻子去殼取肉,搗爛,以紙捻,蘸蓖麻油,點火吹滅,以煙燻之,即可消除。如果舌下有如螻蛄,或如臥蠶者,應及早以針砭去其血,再以釜底墨,以鹽、醋調敷,或以井華水調亦可,或單以蒲黃研末刷上,腫脹即可退去。

4. 弄舌

嬰兒舌出,掉動如蛇,名曰:弄舌。蓋舌乃心苗,心寧則舌靜,心擾則舌亂,心脾蘊熱,故弄舌也。輕者燈心煎湯服,重者黃連煎湯頻頻與服。

白話文:

嬰兒的舌頭伸出來,不停的晃動像蛇,這種情況叫做「弄舌」。因為舌頭是心臟的苗脈,心臟安寧的話舌頭就會安靜,反之情緒不安擾亂就會導致舌頭亂動,是心臟和脾臟裡有積聚的熱氣,所以導致弄舌的現象。較輕的可用燈芯草煎成的湯藥服用,較嚴重的可用黃連泡的湯藥,時常服用。

5. 夜啼

嬰兒夜啼不止,有寒、熱、驚、滯四因。寒則脾氣虛寒、陰盛於夜,故腹中作痛,面青手冷,曲腰而啼,不思乳食,宜鉤藤飲。熱則心火煩躁,臉紅便赤,口熱腹暖,仰身而啼,見燈火則愈,甚也,宜生脈散(見方後驚啼條中)。滯則過用乳食,停滯作痛,邪實無虛而腹拒按者,宜消食丸

白話文:

嬰兒夜哭不止,有寒、熱、驚、滯四種原因。

寒:脾氣虛寒,陰盛於夜,所以肚子痛,臉色青,手冷,彎腰啼哭,不吃奶,用鉤藤飲治療。

熱:心火煩躁,臉紅、大便也紅,口熱、肚子暖,仰著頭哭,看到燈火就好一些,嚴重的話,用生脈散治療(詳見後面驚啼條)。

滯:吃奶或吃食物過多,停滯肚子裡引起疼痛,邪實無虛,肚子按下去會痛,用消食丸治療。

若泄瀉不乳而啼者,脾胃虛弱也,宜六神散。若吐瀉交作不乳而啼者,脾胃虛寒也,宜五君子煎。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而啼者,脾氣虛弱也,宜五味異功散

白話文:

如果腹瀉、不吃奶而哭,這是脾胃虛弱造成的,應該服用六神散。

如果又吐又瀉、不吃奶而哭,這是脾胃虛寒造成的,應該服用五君子煎。

如果大便不成形、食量少、腹部脹大而哭,這是脾氣虛弱造成的,應該服用五味異功散。

鉤藤飲

鉤藤鉤,茯神茯苓當歸川芎木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鉤藤、茯苓、茯苓、當歸、川芎、木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每服二錢,薑、棗為引,水煎服。

若心經有熱,面紅便赤者,去木香,加硃砂一錢,木通湯下。

白話文:

如果心經有熱,臉色紅赤的話,除去木香,加入一錢重的硃砂,用木通湯送服。

消食丸

砂仁陳皮,神麯(炒),麥芽(炒),三稜,蓬朮(各五錢),香附(炒,一兩)

白話文:

砂仁、陳皮、炒神麯、炒麥芽、三稜、蓬朮各五錢,炒香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白湯下(量兒加減)。

神散

人參白朮(蜜炙),山藥(炒,各五錢),炙甘草(二錢),茯苓,白扁豆(炒,各一兩)

白話文:

  • 人參:五錢

  • 白朮:五錢,用蜂蜜烘烤過

  • 山藥:五錢,炒過

  • 炙甘草:二錢

  • 茯苓:一兩

  • 白扁豆:一兩,炒過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服。

五君子煎

人參(二錢),白朮(蜜炙),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一錢),乾薑(炒,一錢)

白話文:

人參(二錢):補氣益血,強壯身體。

白朮(蜜炙):健脾益氣,利尿消腫。

茯苓(各一錢):健脾益氣,利尿消腫。

炙甘草(一錢):補氣益中,調和諸藥。

乾薑(炒,一錢):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水一鍾半,煎七分服。

五味異功散

人參,白朮(蜜炙),茯苓,炙甘草,陳皮(各一錢),薑、棗為引,水一鍾半,煎七分服。

6. 驚啼

嬰兒肝氣未充,膽氣最怯。凡耳聞驟聲,目視驟色,雖非大驚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時受怖,寐則驚啼,或震動不寧,或忽爾啼叫,皆神怯不安之證。治宜安神養氣為主,宜獨參湯團參散。若微煩熱者,生脈散;熱甚者,導赤散

白話文:

嬰兒的肝氣尚未充足,膽氣也最為怯弱。無論是耳聞巨大的聲音,或是眼睛看到突然出現的顏色,即使不是被突然嚇了一跳或是驚嚇,也能夠恐懼他的神魂。醒著的時候受到驚嚇,睡著就會抽泣啼哭,有的會發抖,有的則會突然哭叫,這些都是神魂不寧的表現。治療時應以安神養氣為主,適合用獨參湯、團參散。若有輕微發熱的,可用生脈散;若發熱嚴重,可用導赤散。

獨參湯

人參二兩,水二鍾,煎至八分溫服,日服二次。

團參散

人參,當歸(各等分,同為末),豬心(一個,切作三片)。

白話文:

人參、當歸(各等份,磨成粉末),豬心(一個,切成三片)。

上先取豬心一片煎湯,調藥末二錢服,或水煎亦可。

生脈散

人參(五錢),麥冬(去心),五味子(各三錢)

水煎服。

赤散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以相同份量)

上加竹葉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參、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