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汪氏《醫林纂要·麻疹部》

汪氏雙池《醫林探源》曰:麻疹乃六腑之留毒,發自足陽明胃,胃為六腑之海也。湯氏云:小兒斑瘡動於天行時氣,熱不能解,蘊積於胃,胃主肌肉,故毒氣熏發於肌肉狀如蚊子所齧,此證與斑不同,斑如錦紋有空缺處,如雲頭之狀,麻則通身無空缺,但以疏密輕重分耳。愚按:麻雖觸於時行,究竟本是胎毒,但痘發於臟而歸於陽,麻發於腑而歸於陰耳。

白話文:

《醫林探源》汪氏寫道,麻疹是由於六腑中積留的毒素,從足陽明胃經發作出來的,胃是六腑之海。湯氏說,小兒的麻疹是由於天行時氣引起的,熱氣無法消散,積聚在胃中,胃主肌肉,因此毒氣燻發到肌肉上,狀如蚊蟲叮咬,這種症狀與斑疹不同,斑疹像錦紋一樣有空缺的地方,像雲頭的形狀,麻疹則全身沒有空缺的地方,只是以疏密輕重來區分。愚按,麻疹雖然是受時行之氣所引發,但畢竟是胎毒所致。痘瘡發作於臟腑,但歸於陽經;麻疹發作於腑臟,但歸於陰經。

其熱自脾胃而浮於心,自心而爍於肺,故每傷肺為甚。其初發熱亦似痘及傷寒證,眼包困倦、鼻流清涕、咳嗽減食、煩悶不安、嘔吐清水、瀉泄黃赤、喘渴氣急、目赤腮紅,則是麻候,凡熱三日而見疹,發透三日而漸沒,以九日為恆,有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見,斜視之隱隱肌膚問,手磨之磊磊皮肉外,色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發透,三日以漸而沒,此輕證也。

白話文:

這種熱症是先從脾胃發熱,再浮散到心臟,從心臟燃燒到肺部,所以每次都傷及肺部的症狀最為嚴重。這種熱症的初期發作,症狀與天花及傷寒很相似,像是眼睛疲倦、鼻涕清澈、咳嗽、食慾減少、煩躁不安、嘔吐清水、腹瀉黃赤色便、喘氣急促、眼睛赤紅、臉頰潮紅。這些都是麻疹的徵兆。一般來說,發熱三天後會出現疹子,疹子出現三天後逐漸消失,整個過程大約九天。也有少數病例會在發熱或退熱五六天後纔出現疹子。在皮膚表面斜視時,可以看到隱隱約約的紅疹,用手觸摸時,可以感覺到疹子在皮肉外面突起,顏色淡紅滋潤,頭面部位的疹子均勻分佈且較多,三天後逐漸消失。這些都是輕症的表現。

若隨熱即出,或頭面皆無,或紅緊暗燥,或咽喉腫痛不能食,移熱大腸變而成痢或為風寒所遏,疹沒太速皆重證也,若黑暗乾枯一出即沒,鼻扇口張、兩目無神、鼻青糞黑、氣喘而心窩吸動、麻後牙疳臭爛皆死證也。大抵麻疹發於陽,陽則熱盛而陰受傷,故治宜先發表行氣以散其熱,而後為之滋陰補血。

白話文:

  1. 如果麻疹隨即發出,或者頭臉上都看不到麻疹,或麻疹顆粒顏色紅紫緊湊且暗紅乾燥,或咽喉腫痛不能進食,熱氣移入大腸變成痢疾,或因風寒過度抑制,麻疹消退過快,都是重病症狀。

  2. 如果麻疹暗紅乾燥,一出現就消失,鼻子扇動,嘴巴張大,雙目無神,鼻青嘴黑,氣喘且心窩抽動,麻疹後牙齦腐爛都是死亡的徵兆。

  3. 總的來說,麻疹發作於陽,陽氣盛而陰氣受傷,因此治療應先發散邪氣,促進氣血運行以散去熱氣,然後滋陰補血。

凡動氣燥悍之藥皆所忌也。

2. 看三關法

滑氏云:小兒三歲以內,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節曰三關。紋色紫熱紅傷寒,青驚風,白疳病,黃色淡紅乃平常小恙,其筋紋宜藏不宜暴露,若見黑色則為危險,再脈紋見下截風關為輕,中截氣關為重,上截命關為尤重耳,直透三關為大危。

白話文:

滑氏說:小童三歲以內,看男生左手的虎口、女生右手的虎口,這三個關節又稱三關。紋路呈現紫紅色的熱傷風、青色的驚風、白色的疳積、黃淡紅的普通小病,這些筋紋應該是隱藏的,不應該曝露在外,如果看到黑色的筋紋就表示很危險,而且脈紋出現在下截風關比較輕微,出現在中截氣關較嚴重,出現在上截命關就非常危險了,脈紋貫穿三關就大限將至。

痧疹(吳音痧子徽州麻子)(浙江瘄子)(北音疹丹)

葉天士曰:痧屬陽府經邪,初起必從表治,證見頭痛喘急咳嗽氣粗嘔惡,一日二日即發者輕,三五日者重,陽病七日外,隱伏不透,邪反內攻,喘不止,必腹痛脹秘悶,危矣。治法宜苦辛清熱涼膈去硝黃。

白話文:

葉天士說:痧症是陽府經絡的邪氣,初期一定從表面治療,證狀有頭痛、喘急、咳嗽、氣粗、嘔吐,一天、二天就能發作的比較輕微,三、五天發作的則比較嚴重,陽性疾病超過七天,邪氣隱伏不透,反而向內攻入,氣喘不止,一定腹痛、脹氣、便祕、悶,就很危險了。治療方法宜用苦辛清熱涼膈的藥物,去除硝石、黃連。

方書謂足陽明胃疹如雲布密,或大顆如豆,但無根盤。方書謂手太陽肺疹但有點粒,無片片者,用辛散解肌,冬月無汗壯熱喘急用麻杏加華蓋散三拗湯,夏月無汗用辛涼解肌葛根前胡薄荷防風香薷牛蒡枳殼桔梗木通之屬。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中記載,足陽明胃部出現的疹子如同雲彩密佈,或者像豆子般大顆,但沒有根部連接。手太陽肺部的疹子只是點狀顆粒,不會一片片的。治療方法是使用辛散解肌法。在冬天,若無汗水、壯熱、喘急等症狀,可使用麻杏加華蓋散、三拗湯等方劑。在夏天,無汗水的情況下,則可使用辛涼解肌法,使用葛根、前胡、薄荷、防風、香薷、牛蒡、枳殼、桔梗、木通等藥材。

古人以表邪口渴,即加葛根,以其升陽明胃津,熱甚煩渴,用石膏辛寒解肌,無汗忌用。

白話文:

古人認為在外感風熱時,若又有口渴的症狀,可以加入葛根,因為葛根可以升陽明胃津,如果發熱很嚴重、煩渴的症狀也很嚴重的話,就可以使用石膏來辛寒解肌,但是如果沒有出汗的症狀,就忌用石膏。

凡瘡疹辛涼為宜,連翹辛涼,翹出眾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能解小兒六經諸熱。

白話文:

對於瘡疹類疾病來說,辛涼性的藥物是比較合適的。在中藥草中,連翹性味辛涼,有拔擢上昇和清除熱氣的作用,因此最適合嬰幼兒的疾病。連翹也能解決嬰幼兒在六經中的各種熱證。

春令發痧從風溫,夏季從暑風,暑必兼濕,秋令從熱爍燥氣,冬月從風寒。

疹宜通泄,泄瀉為順,下利五色者亦無妨,惟二便不利者最多凶證,治法大忌止瀉。

痧本六氣客邪,風寒暑濕必從火化。痧既外發,世人皆云邪透。孰謂出沒之際,升必有降,勝必有復。常有痧外發,身熱不除致咽啞齦腐、喘急腹脹、下利不食、煩躁昏沉、竟以告斃者,皆屬裡證不清致變,須分三焦受邪孰多,或兼別病累瘁,須細體認。

白話文:

痧是由六種病邪引起的,風、寒、暑、濕必定是由火化而來。痧既已發散到體外,世人皆以為邪氣已透發出來。孰知痧在發散和收斂之間,上升必定有下降,得勝必定有反覆。常常有痧向外發泄, Körperwärme不除去,以致咽喉啞,牙牀腐爛,呼吸急促,腹部脹滿,下痢不食,精神煩躁,頭昏沉沉,最終導致死亡的,這都是由於裡證不明瞭而引起的變化,須分清三焦受邪的多少,或者兼有其他疾病的累積,須詳細體察。

上焦藥用辛涼,中焦藥用苦辛寒,下焦藥用鹹寒。(徐洄溪曰:當用清滌內邪之法)

上焦藥:氣味宜輕,以肺主氣,皮毛屬肺之合。外邪宜辛勝,里甚宜苦勝,若不煩渴,病日多邪郁不清,可淡滲以泄氣分。

白話文:

上焦治療藥物:氣味應輕浮,因為肺臟主氣,皮毛是肺臟的集合。外邪宜辛散之藥剋制,內在的邪熱宜苦寒藥物來剋制,如果不煩渴,就是病日久邪鬱不清,可用淡滲之藥來宣洩氣分。

中焦藥:痧火在中,為陽明燥化,多氣多血,用藥氣味苦寒為宜,若日多胃津消爍,苦則助燥劫津,甘寒宜用。

下焦藥:鹹苦為主,若熱毒下注成利,不必咸以軟堅,但取苦味堅陰燥濕。

古人以痧為經府之病,忌溫燥澀補,所謂痘喜溫暖,疹喜清涼也。然常有氣弱體虛表散寒涼非法,淹淹釀成損怯,但陰傷為多,救陰必扶持胃汁。氣衰者亦有之,急當益氣。稚年陽體,純剛之藥忌用。《幼科方書歌括》曰:赤疹遇清涼而消,白疹得溫暖而解。此溫字即後人酒釀檉木粗草紙木棉紗之屬,雖不可不知,然近年用者多無益。

白話文:

古人將痧視為影響人體經絡的疾病,忌諱使用溫燥澀補的藥物。痘瘡喜歡溫暖的環境,疹子喜歡清涼的環境。但是,經常有體虛氣弱的人,如果虛寒非法,就會慢慢演變成陰虛體弱的狀況,大多是陰氣受到損傷,所以治療陰虛體弱,一定要扶持胃氣。也有氣虛的人,需要立即補益氣血。年幼體質偏陽的孩子,忌用性質剛烈的藥物。《幼科方書歌括》中說:赤疹遇見清涼的環境就會消退,白疹遇見溫暖的環境就會消退。這裡的「溫」字,是後人用酒釀、檉木粗草紙、木棉紗等製成的藥物。雖然不可不知,但是近幾年用這些藥物的人很多,但大多沒有效果。

痧疳濕盛熱蒸口舌咽喉疳蝕,若不速治有穿腮破頰咽閉喘促告斃矣,治之宜早,外治另有喘方,(德按:痧疹內陷忌用冰片犀黃)若湯藥方法必輕淡能解上病,或清散亦可。

白話文:

痧、疳、濕盛,熱烤口舌,咽喉疳蝕,若不速治,會有穿腮破頰、咽閉喘促,甚至死亡的危險,治療宜早。外治另有喘症方劑。〔德按:痧疹內陷忌用冰片犀黃〕若湯藥方劑必須輕淡,能解上部疾患,或清散亦可。

痧痢乃熱毒內陷與傷寒協熱,邪盡則痢止,同法忌升提,忌補澀,輕則分利宣通,重則苦寒解毒。

3. 附案

光緒己丑年正月初風木主客同氣,余門人陳生錫周,時年十三歲,曾出正痧,瘥後戒口百日始食油葷,又於五月芒種節前,忽覺咽物梗痛、頭眩乾嘔、身體發熱如火、咳嗽、煩悶、脈浮滑濡數、舌胎縫中厚白苔,此乃痧後遺邪。用甘草桔梗葛根荊芥牛蒡子蟬蛻連翹象貝母枳殼木通竹葉朱燈心西河柳煎湯沖服玉雪救苦丹兩丸,復出痧疹遍身透布,將次回齊。

白話文:

光緒己丑年正月,風木主,客邪夾雜,我的學生陳生錫周,當時十三歲,曾得正痧,痊癒後忌口一百天後才開始吃油葷,又於五月芒種節前,忽然感到咽喉梗痛、頭暈乾嘔、身體發熱如火、咳嗽、煩悶,脈搏浮滑濡數,舌苔中間厚白,這都是痧後留下的邪氣。用甘草、桔梗、葛根、荊芥、牛蒡子、蟬蛻、連翹、象貝母、枳殼、木通、竹葉、朱燈心、西河柳煎湯送服玉雪救苦丹兩丸,痧疹遍佈全身,全部透發出來,這次就痊癒了。

無端陰囊之筋吊而垂脹,溺管澀痛,小溲滴淋,即以柴胡四物湯清肝滲濕,用柴胡撫芎條芩竹葉朱燈心各五分鮮生地歸身赤芍藥連翹象貝母夏枯草天花粉蒲公英各一錢甘草桔梗木通各四分一劑,三服而病痛告痊。(嘉六謹記)又治譚姓六歲癘邪云溫邪時癘,觸自口鼻,穢逆遊行三焦,而為麻疹,目赤鼻煤、吐蛔瀉蛔、津津汗出而喘渴欲飲。

白話文:

有個人的陰囊不知何故被拉扯著,還垂掛腫脹,尿道感覺到刺痛,小便滴滴流出,於是服用柴胡四物湯,它能清肝利濕。以柴胡、川芎、條芩、竹葉、朱丹心各五分,生地黃、熟地黃、赤芍藥、連翹、象貝母、夏枯草、天花粉、蒲公英各一錢,甘草、桔梗、木通各四分,服用一劑,三服後疾病痊癒。(嘉六謹記)又治譚姓六歲小兒癘邪症,此症狀是溫邪季節性的疾病,經由口鼻傳染,污穢之氣在三焦運行,而產生麻疹,眼睛發紅、流鼻水、吐蛔蟲、拉蛔蟲、大汗淋漓並喘息、口渴想喝水。

當與辛苦寒,劉河間法世俗不知,金曰發痧,但以荊防蟬殼升提,火得風揚,焰烈莫遏,津劫至變矣。

涼膈去硝黃加石膏牛蒡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