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吳醫匯講

爛喉痧一證古書不載,起於近時,而並易傳染。治之者每謂太陰陽明二經風熱之毒,而至爛之由亦不可不詳察也。譬之於物以盛火逼之,只見乾燥而不知濕熱鬱蒸,所以致爛耳。此證凡風熱者治宜清透,濕熱者治宜清滲,痰火凝結者治宜清降。蓋邪達則痧透,痧透則爛自止矣。

白話文:

爛喉痧這個疾病,古代醫書中沒有記載,是最近纔出現的,而且很容易傳染。治療這種疾病的人,常常認為是太陰和陽明兩條經絡受到風熱之毒而引起的。但是,引起爛喉痧的原因不能不詳細地加以探討。就好像用旺盛的火來逼近某物一樣,只會看到乾燥的現象,卻不知道濕熱在裡面鬱結蒸發,所以才會導致腐爛。爛喉痧的症狀各不相同。針對風熱所引起的,應採用清熱解毒的治療方法;針對濕熱所引起的,應採用清熱化濕的治療方法;針對痰火凝結所引起的,應採用清熱化痰的治療方法。總之,只要邪氣被清除,痧就自然消散;痧一消散,爛喉也就自然停止了。

若過用寒涼熱必內陷其害可勝言哉。夫證有可治,有不可治。口中作臭者謂之回陽,其色或淡黃或深黃者,此係痰火所致皆可治之證。他如爛至小舌者,鼻塞者,閤眼朦朧者,並有元氣本虛毒氣深伏色白如粉皮樣者皆不可治之證也。總之因天地不正之氣感而受之,故體有虛實之不同,即證有輕重之各異耳。

白話文:

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品,身體的熱氣就會向內積聚,所造成的危害是很難用言語形容的。所有的病情,有些是可以治療的,有些是無法治療的。口中散發臭味,稱為回陽,病人的臉色可能會是淡黃色或深黃色,這是由痰火引起的,這些都是可以治療的症狀。其他如爛到小舌、鼻塞、眼睛朦朧閉合、元氣虛弱、毒氣潛伏、皮膚白如粉末等,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症狀。總的來說,疾病是因接觸天地間不正的氣息而感染,所以身體有虛實的不同,症狀也有輕重之分。

其餘痧證喉證古人言之詳矣,既不復贅。

2. 祖氏鴻範《爛喉丹痧治宜論》

夫丹痧一證方書未有詳言,余究心是證之所來,不外乎風寒溫熱時戾之氣而已。故解表清熱各有所宜。治之得當,愈不移時,治失其宜,禍生反掌,無非宜散宜清之兩途也。其證初起凜凜惡寒、身熱不甚、並有壯熱而仍兼憎寒者,斯時雖咽痛煩渴,先須解表透達為宜,即或宜兼清散,總以散字為重,所謂火鬱發之也。苟漫用寒涼則外益閉而內火益焰,咽痛益劇,潰腐日甚矣。

白話文:

丹痧這種疾病,古書上並沒有詳細的介紹,我研究了這種疾病的來源,它不外乎是由於風寒溫熱等氣候變化造成的。因此,治療時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治療得當,不出一會兒就能治癒;如果治療不當,後果就會很嚴重,治療方法只有宜散和宜清這兩種。這種疾病的症狀開始是感到寒冷,但體溫不高,同時還有發熱的症狀,仍然伴隨著怕冷。這個時候,即使咽喉疼痛煩渴,也應該先疏通表氣,這纔是正確的方法。即使需要兼顧清散,也要以疏散為主,所謂火鬱發之。如果魯莽地使用寒涼藥物,就會使外在的閉塞加重,內在的火氣更加旺盛,咽喉疼痛更加劇烈,潰爛腐敗的情況日益嚴重。

不明是理者反云:如此涼藥,尚且火勢勃然,不察未散之誤,猶謂寒之未盡,於是愈涼愈遏以致內陷而斃者有之。或有云:是證專宜表散者,余謂所見亦偏前所云,寒熱之時散為先務,俾汗暢而丹痧透發已無惡寒等證,至此則外閉之風寒已解,內蘊之邪火方張,寒涼泄熱是所宜投,熱一盡而病自愈矣。

白話文:

不懂醫理的人反而說:這麼涼的藥,火勢還這麼旺盛,不考慮是沒有散掉的誤診,還以為是寒氣沒有散完,於是越用涼藥越抑鬱,以致內陷而死的都有。或者有人說:這個證據專門適合表散,我覺得他的見解也有偏頗。前面說的是,寒熱的初期,散寒是首要任務,使汗水暢通,紅疹透發,沒有惡寒等症狀,到這個時候,外閉的風寒已經解除,內蘊的邪火正在上升,寒涼泄熱是應該施行的,熱一盡,病就自然痊癒了。

若仍執辛散之方,則火得風而愈熾,腫勢反增,腐亦滋蔓,必致滴水下咽痛如刀割,間有議用清涼者乃以郁遏誹之,炎熱燎原殺人最暴,此偏於散而謗匪清者之為害也。彼言散之宜,此言散之禍,彼言寒之禍,此言寒之宜。要惟於先後次第之間隨機應變,斯各中其窾耳。再此證愈後每有四支痠痛難以伸屈之狀,蓋由火爍陰傷,絡失所養,宜進滋陰,非同痹證,此又管窺之所及,敢以質之高明。

白話文:

如果仍固執地使用辛散的方法,那麼火勢就會因風而更加熾烈,腫勢反而增大,腐肉也會蔓延滋生,必定導致滴水下嚥就會痛得像刀割一樣,期間有人主張使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卻被認為是遏制鬱氣而誹謗清涼的方法。炎熱的火焰燎原殺人最為猛烈,這就是偏於辛散而誹謗清涼的方法造成的危害。那位醫生說辛散的方法適宜,而這位醫生卻說辛散的方法會帶來禍患,那位醫生說寒涼的方法會帶來禍患,而這位醫生卻說寒涼的方法適宜。重要的是要根據病情的先後次序和不同的情況隨時應變,這樣才能各自找到中肯的治療方法。另外,這個病症治癒後,經常會有四肢痠痛難以伸屈的情況,這是因為火勢傷及陰津,脈絡失去濡養,應該進補滋陰,不同於一般的痺證,這是我的淺見,敢於向高明的人請教。

3. 屠氏疏村《論白㾦》

白㾦一證考古方書無專條論及,間有在斑疹門中發明一二,究未能盡其底蘊。今溫熱證中每多發出,如曲如粟,色白形尖者謂之白㾦。有初病即見者,有見而即愈者,有見而危殆者,有病經日久斑疹已見補瀉已施之後仍然發此而愈者。泛稱時氣所致,殊不知致病之由既異,治疔之法不同,不可不與斑疹詳辨而審處之也。

白話文:

白痱子這個證候,在古代醫書中並沒有專門條目論述,偶爾在斑疹門中提到一兩句,但始終沒能探究出它的底蘊。現在,在溫熱病中經常發出,像是粟米粒一樣的大小,顏色偏白、形狀尖尖的叫做白痱子。有的人一發病就會出現,有些人出現後很快就好,有些人出現後則變得非常危險,還有些人發病很多天後,斑疹已經出現,補瀉措施都已使用後仍然出現白痱子,治好後就痊癒了。通常都說這是時氣造成的,殊不知導致疾病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法也就不同,不能不與斑疹詳加區分,然後審慎地判斷和治療。

蓋傷寒傳經,熱病汗出不徹,邪熱轉屬陽明多氣多血之經,或由經入府受熱蒸灼,營傷血熱不散而裡實表虛,熱氣乘虛出於膚腠,故稀如紋跡稠如綿紋者為斑,紫黑為胃爛而不治也,時行風熱之氣侵入肺虛血熱之體,失於清透傷及手太陰血分,乘虛出於皮膚如沙如粟而色紅璅碎者為麻,或歲當火運復感時厲之毒即咽痛而成丹痧及爛喉痧之類為最劇者也,至於白㾦一證則溫熱暑邪病中必兼濕為多。蓋伏氣之發本從內出,然必因外感,及人身素蘊之濕與外觸之邪互相蒸發,上甚為熱。

白話文:

傷寒經脈傳播,熱病汗出不暢通,邪熱轉移到陽明多氣多血的經絡,或者由經絡進入腑臟,受到熱蒸灼傷,營血熱而不散,裡實表虛,熱氣乘虛而出於面板腠理,所以稀疏如紋跡,稠密如棉紋的是斑疹,紫黑色的是胃爛了,不治了。時行的風熱之氣侵入肺虛血熱的體質,失去了清透而傷害了手太陰血分,乘虛而出於皮膚,如沙如粟而顏色紅璅碎的是麻疹。或者歲當火運,又感染流行的毒氣,就會咽痛,形成丹痧和爛喉痧類的最嚴重的病。至於白濇這個病,則是溫熱暑邪病中一定兼有濕邪的情況多。伏著的邪氣發作在本體內部,但一定是由於外感,以及人體本蘊含的濕氣與外來的邪氣互相蒸發,以上非常熱。

初病治法設不用清透滲解則肺為熱傷,氣從中餒,不能振邪外解,熱漸陷於營分,轉投清營滋化,勢稍緩而肺氣亦得藉以自復,所留之濕仍從上焦氣分尋隙而出,於是發為白㾦。以肺主氣故多發於頸項肩背胸臆之間,白為肺之色,光潤為濕之餘氣,至此而邪始盡泄也,甚有幾經補瀉之後病仍不解忽然發此而愈者,以其人之氣液內復邪自外透故不治亦愈也。

白話文:

在疾病的初期,如果沒有採用清解滲泄的方法來治療,那麼肺就會受到熱邪的傷害,肺氣也會因此而受到抑制,從而導致邪氣無法排出體外,熱邪逐漸陷入營血之中,形成營分濕熱。此時,如果轉用清營滋化的方法來治療,則病情會有所緩解,肺氣也得以藉此恢復。但肺中殘留的濕邪仍然會從上焦的氣分中尋隙而出,於是就會形成白癤。由於肺主氣,所以白癤多發於頸項、肩背、胸臆之間。白癤的顏色是肺的顏色,而光潤則是濕邪餘氣的表現,到了這個時候,邪氣才開始完全排出體外。有的人在經過多次的補瀉治療之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但突然出現了白癤,隨後病情痊癒。這是因為這個人的氣血內復,邪氣從體外排出,所以即使不治療,病情也會好轉。

(德按:予嘗每遇虛羸體質氣液告竭之證,亟需滋養而礙難遽投補劑者,即以生地門冬之類用砂甑蒸取其露與服之頗獲見效,此之謂以氣液之品而補氣液之不足也)若其根本已虛無氣蒸達多有延為衰脫者,故此證以元氣未漓色潤晶瑩有神者為吉,枯白乏澤空殼稀散者為氣竭而凶。

白話文:

(德曾說:我每次遇到身體虛弱,元氣耗盡,需要滋補但又不能立即服用補劑的證狀,就使用生地和門冬之類的藥物,用沙鍋蒸出其露水服用,效果顯著,這就是用氣液類的藥物來補充氣液不足的方法。)如果病人的根本已經虛弱,氣血不能蒸發,容易拖延成衰弱、脫氣的證狀,所以這種證狀以元氣未虧,面色紅潤、晶瑩有神的人為吉兆,而面色枯白、無光澤、身體虛弱的人為氣竭而兇險。

總以形色之枯潤卜其氣液之竭與否也,大抵此證在春末夏初暑濕之令為甚,秋冬則間有之,要不出乎手經受病仍從手經發泄,不比足經之邪可從下解也。夫肺為主氣之臟,氣旺則邪從外解上泄而病愈,氣衰則邪正並竭,雖發必朽白無神而難治。觀《內經》暑與濕同推,仲聖痙濕暍合論,益知暑熱溫邪證中多夾濕邪更無疑矣,一隙微明以俟高賢正之。

白話文:

中醫透過觀察病人的外表枯槁或豐潤來判斷其氣血是否充足。這種病症在春末夏初暑濕的季節最為嚴重,而在秋冬偶爾也會出現。這種病症主要循著手經發病,因此必須從手經來治療,與可以從下半身解除的足經病症不同。肺是主氣的臟器,如果氣血旺盛,邪氣就會從外部解表而排出,病症就會痊癒;但如果氣血衰弱,邪氣和正氣都會衰竭,即使發作出來的痰濕也是腐朽的白色痰,沒有光澤,很難治療。在《內經》中,暑邪和濕邪是同時發生的,仲聖將痙濕暍合在一起討論,可見暑熱溫邪病症中大多伴有濕邪。這是一個小小的觀察發現,希望賢達之士能夠指正。

德按:有另時疫白喉嚨一證,其發有時,其傳染甚速,其證最危最險。此病熱證多,寒證少,有以色白為寒者,不知此證初發於肺,肺屬金其色白,為五臟六腑之華蓋處至高之位,毒氣自下熏蒸而上肺,病日深故其本色日著,宜解散風毒引熱下行,勿令蓄積於肺。

白話文:

德醫按:還有一種另外的時令瘟疫白喉嚨症狀,它的發病時間不固定,但傳染速度非常快,這種症狀非常危險,也最為兇險。此病大部分是熱性症狀多,寒性症狀少,有些人認為顏色發白是寒症,卻不知道此症狀最初發作於肺臟,肺臟五行屬金,它的顏色是白色的,肺臟是五臟六腑中位於最高位置的部位,毒氣從下面燻蒸而上升到肺臟,病情日益加深,所以其本色也日益明顯,應當分散風毒,引導熱氣向下運行,不要讓毒氣積聚在肺臟。

若因色白疑為寒證,投以細辛附桂是謂抱薪救火愈熾愈烈,即有知為毒火執意不可輕用升提開散之品,輒以涼膈硝黃下之,不思此證已傳至上焦氣分,本與中下焦無涉,既繫上焦氣分受傷,再以硝黃攻伐太過,使中下焦又損,元氣更虛,氣陰並傷,病必變凶。此乃瘟疫之變證,殺人最速,時醫辨證未明,投以平淡之劑,不求有功但求免過,是謂優容養奸,因循誤事。

白話文:

如果因為症狀表現為白色,就懷疑是寒證,使用細辛、附子、肉桂等溫熱藥物來治療,就像抱著柴火救火,火勢會越燒越猛烈。即使知道是毒火,也堅決不能輕易使用升提開散的藥物,總是使用涼膈硝黃來瀉下,不考慮到這種證候已經傳播到上焦氣分,本來與中下焦沒有關係。既然已經是上焦氣分受傷,再用硝黃過度攻伐,就會損傷中下焦,元氣更虛,氣陰兩傷,病情一定會變成兇險。這是瘟疫的變證,殺人最為迅速。當代醫生辨證不清,使用平淡的藥方,不求有功但求免過,這是姑息養奸,因循誤事。

迫延至五六日毒氣重矣,元氣傷矣,善治者不得不以猛劑救之,然病已垂危,成則無以計功,一日不起,病家不咎優容之過,反怨猛劑非宜,此非誤於後而實誤於前也。然又有虛勞白喉嚨證,證由陰虛火燥痛極而水米難,下漸至腐爛、形容枯槁、面目憔悴,必需補劑,使元氣充復,而喉痛自愈。尤拙吾先生曰:急喉痹其聲齁䶎者痰在喉響,有如拽鋸,甚者音啞,此為肺絕之候。

白話文:

若病情拖延到五六天,體內毒氣加重,元氣已受損,有經驗的醫生不得不用猛烈的藥劑來搶救。然而,病人已經處於危急狀態,就算治療成功,也不能歸功於猛劑的功勞,因為病情嚴重,即使再用猛藥,一天之內未必能好轉。此時,病人家屬不會責怪醫生用猛劑不當,反而會怨醫生為什麼不早點用猛藥。這種情況其實不是誤在後面的治療,而是誤在前期的診斷。另外,還有一種虛弱、喉嚨發白、疼痛極度而難以進食的情況。病情會逐漸發展到喉嚨腐爛,形容枯槁,面目憔悴。這種情況需要用補藥來治療,使元氣恢復,喉嚨疼痛自然會痊癒。尤拙吾先生說:急性的喉痺,聲音嘶啞、有痰在喉嚨響動,聲音嘶啞,聲音像鋸子拉動一樣,嚴重的甚至失聲,這是肺部絕症的徵兆。

速宜人參膏救之,用竹瀝薑汁放開頻頻服之,如無參膏獨參湯亦得。早則十全七八,次則十全三四,遲則十不全一也。設或以若是陰虛白喉誤認為時行喉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更有一種白喉,無惡寒發熱表證,脈浮沉不一,細而微者,喉內起白粉皮隨落隨長,的是陰虛寒證非用附桂八味煎湯冷服不愈。即誤投消風敗毒之藥亦無大損。

白話文:

這時需要立即服食人參膏來搶救,用竹汁生薑汁稀釋後,讓病人頻繁服食,如果沒有人參膏,單用人參湯也可以。早期治療可以有十分治癒七八分,中期治療可以有十分治癒三四分,晚期治療只能治好十分之一或一分也治不好。如果把陰虛白喉誤認為流行性感冒的喉症來治療,這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還有一種白喉,沒有惡寒、發熱等外感症狀,脈象浮沉不一,脈搏細弱者,喉嚨裡面長出白色薄皮,脫落後又很快長出新的,這確實是陰虛寒證,不服用附桂八味煎湯冷服是無法治好的。即使誤服了消風敗毒的藥物,也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設若以如斯寒證誤認為時疫熱證終成潰敗為害匪輕。近有一種楊梅結毒喉疳,蒂丁腐爛,聲音改變,飲食難進,原因欲速求痊,早用點藥,或以熏藥收遏瘡毒,深入骨髓致貽後患,若患此者又當以黴瘡方法治之。凡此以上等證皆非因痧而致白喉之證,如果喉痛因痧而起但當宣毒發表透達痧疹外出,則喉痛自除。大忌冰片珠黃即如玉鑰匙亦在禁用之例。

白話文:

如果把這種寒證誤認為是時疫熱證,最終導致潰爛,危害很大。近來有一種楊梅結毒喉瘡,扁桃體腐爛,聲音改變,飲食困難,原因是急於求愈,早用點藥,或用燻藥收斂瘡毒,深入骨髓,導致後患。如果患有這種疾病,又應當用黴瘡的方法治療。凡是以上這些病症,都不是因為痧而引起的喉嚨痛,而是因為痧而引起的毒氣發表,透達痧疹排出體外,那麼喉嚨痛自然就會消失。大忌冰片、硃砂,即使是玉鑰匙也不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