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

《幼科鐵鏡》~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辨瘧疾(附陰虛似瘧)

瘧疾皆由冒感風寒暑熱而發,丹溪有曰:若無汗要有汗以散邪為主,若有汗要止汗以扶正氣為先。此千古不磨至之論也。發時有一寒一熱,身重骨節疼痛,自汗多嘔者,濕瘧也。由汗出脫衣沖冒風寒,或渴極過飲冷水,或冷水浴身所致。有食瘧者食所傷,由飲食過度傷寒所致。

白話文:

瘧疾都是因為受了風寒暑熱而發病的,醫書《丹溪心法》說:如果沒有出汗就應該讓它出汗,以幫助身體散發邪氣;如果已經出汗了,就應該止汗,以扶助正氣為主。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瘧疾發作時,有寒有熱,身體沉重,骨節疼痛,出很多汗,還嘔吐的,這是濕瘧。是汗水流出來時脫掉衣服受風寒,或口渴極了喝了很多冷水,或用冷水洗澡所引起的。有飲食失節而引起的瘧疾,是由於飲食過度傷了寒氣造成的。

俱用柴胡前胡青皮陳皮蒼朮白朮、白茯、甘草豬苓澤瀉知母、貝母、厚朴半夏黃柏等分,薑棗引,服一劑以清之。於發瘧日之五鼓,空心以前方加常山檳榔草果仁等分煎服以截之,即愈。如久瘧不止致中氣弱極,名曰脾寒,用四獸飲加棗、姜,服五六劑自愈。

白話文:

將柴胡、前胡、青皮、陳皮、蒼朮、白朮、白茯苓、甘草、豬苓、澤瀉、知母、貝母、厚朴、半夏、黃柏等藥材等分,加入薑、棗後煮服,可以清熱解毒。在發瘧疾的五更天,空腹服用上述藥方,再加入常山、檳榔、草果仁等藥材同煮,就可以截斷疾病,使病情痊癒。如果瘧疾久治不愈,導致中氣衰弱到極點,則稱之為脾寒,此時可以使用四獸飲加上棗、姜,服用五六劑即可痊癒。

夏禹鑄曰:有陰虛似瘧竟作瘧治者,這般人卻沒有一毫心思一線想頭。夫謂之曰:似則兩症相去。原是星淵即曰:似瘧亦只似其瘧之脾寒。試問:普天下人可有瘧一起而就成脾寒者。是必始於清之無法,繼又截之無方,或從不服藥,相延日久,才到脾寒之症。明明有這一條來路,若一見每日下午身有潮熱,冷狀颼,便作瘧治,獨不思到瘧有來路。

白話文:

夏禹鑄說:有陰虛的症狀卻像是瘧疾的人,卻沒有去思考症狀的根本表現,但他們卻又採用治療瘧疾的方法來治病。這種情況,稱之為「似瘧」,但「似瘧」和「瘧疾」本質是有區別的。星淵也說:「『似瘧』只和瘧疾中的脾寒症狀相似」。請問,天下有誰一得瘧疾就變成脾寒症狀的?「似瘧」這種情況,一定是先因為治療方法不當,接著又到處求診卻沒有效,導致病情日益嚴重,最後才變成脾寒症狀的。有這樣的因果關係,但是一旦出現每天下午身體發熱、夜晚發冷的症狀,他們就認定是瘧疾來治療,卻不考慮去了解導致瘧疾的原因。

況脾瘧由重減輕,陰虛由輕加重,兩症判然,竟不知別。此一種心竅,真不可理解。

陰虛似瘧,如潮熱稍重於作寒,治用四物湯人參。如心、肺、肝有熱,雖湯內已有熟地,再外加生地。如作寒稍重於潮熱,四物湯外加黃耆、人參、甘草等分參減半。如潮熱作寒俱輕,只用四物湯,不須外加。如女患此,加紅花二三分。

白話文:

陰虛症狀相似於瘧疾,但潮熱通常重於發冷,用四物湯加人參治療。如果心、肺、肝有熱,雖然四物湯中已經有熟地,但還可以再加生地。如果發冷症狀重於潮熱,四物湯中可以加入黃耆、人參、甘草,等分參減半。如果潮熱和發冷症狀都較輕,只需服用四物湯,不需要再加其他藥材。如果女性患有此症,可以加紅花兩到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