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十五·傷寒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五·傷寒門 (1)

1. 脈法

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傷寒論云: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浮澀而緊為傷寒。

白話文:

《難經》說:傷寒的脈象,陰陽兩脈都很盛而緊澀。《傷寒論》說:脈陰陽都很緊的,叫做傷寒。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浮澀而緊為傷寒。

2. 傷寒論

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以異者兼驚夾食而已。其七十二證,某證某方,皆無越張朱格例,特不過小小之分劑,中病則止。按仲景《傷寒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烈。」此四時正氣之序也。惟冬時嚴寒,去寒就溫,不至於傷,偶然觸冒,名為傷耳。

白話文:

小兒傷寒和大人傷寒沒有什麼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小孩容易受到驚嚇,吃東西時也容易吃太多。傷寒有七十二種證狀,每種證狀都有對應的方劑,這些方劑都是根據《傷寒論》中的原則來制定的,只是在具體的劑量上有所不同,只要用對藥方,疾病就會痊癒。《傷寒論》中說:「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順序。只有冬天的寒冷最嚴酷,人們為了躲避寒冷,就會去溫暖的地方,這樣就不會受到寒邪的侵襲。但偶爾不小心接觸到寒邪,就會得傷寒。

若冬月冒寒,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至春而發者,謂之溫病;至夏而發者,謂之熱病。至此則伏寒各隨春夏之氣,改變為病,既久之後,不得復言其寒也。故曰「溫病不惡寒者」,其理可見矣。如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此四時乖戾之氣也。偶即中傷,謂之時氣,又與傷寒不同。

白話文:

如果在冬天冒著寒冷,寒氣潛伏在皮膚上而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天就會發病,這就是溫病;到了夏天發病,這就是熱病。到了這個時候,潛伏的寒氣隨著春夏之氣而變化,變成疾病,時間久了,就不能再說它是寒證了。所以說「溫病不惡寒」,道理就在這裡了。比如春天應該暖和卻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不是它本來的時令卻有它的氣候,這就是四時乖戾之氣。偶爾被這種氣候所傷害,叫做時氣,這又和傷寒不同。

若小兒在襁褓中,或長成而稟賦怯弱,多因乳母解脫衣服,不避風寒所致。也在大人則知其六經所受之證,或三陽傳盡,次入三陰,或始終只在一經,或越經,或間經,或傳至一二經而止,或不從陽經而直中陰經者,皆可據脈證而辨治之。然小兒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但只煩啼發熱而已,故不可不盡心焉。

白話文:

如果小兒在襁褓中,或者長大以後稟賦怯弱,多半是因為乳母解開衣服,不注意避風寒所導致。至於大人則知曉其六經所受的證候,或者三陽傳盡,接著進入三陰,或者始終只在某個經絡,或者越經,或者間經,或者傳到一兩個經絡就停止,或者不從陽經而直接進入陰經的,都可以根據脈象證候來辨證治療。但是小兒患上這種疾病,口不能說出其致病的原因,脈象不能診斷其必然的道理,只會煩躁啼哭發熱而已,所以不可不盡心治療。

初得之時,嬰幼則以虎口指紋之紅色驗之,長而童稚則以一指按其三關,據左手人迎之緊盛而斷之。錢氏云:「男體重,面黃;女面赤,喘急,憎寒,其心氣熱,呵欠煩悶,項急者是也。」其惡寒惡風,必偎人藏身,引衣密隱,是為表證。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擲足,煩渴燥糞,掀衣氣粗,是為里證。

白話文:

在剛剛生病的時候,如果是嬰兒和幼童,可以用虎口的指紋顏色來判斷。長大後的小孩,可以用一個手指按壓他的三關(人迎、尺澤、太陽),根據左手人迎的緊繃程度來判斷。錢氏說:「男生體重,臉色發黃;女生臉色發紅,呼吸急促,怕冷,心氣熱,打哈欠,煩悶,脖子緊的是感冒。」如果怕冷怕風,一定會依偎著人取暖,把衣服裹得緊緊的,這是外感症狀。如果怕熱,身體有熱,一定會露頭露臉,揮手蹬腳,煩渴,大便乾燥,掀開衣服,氣息粗重,這是內感症狀。

至若頭額冷汗,手足涼,口中冷氣,面色黑黯淡,大便瀉青,此為陰證。或視其小便,或赤或白,可以知裡熱之有無;或清或濁,可以知裡熱之輕重。舉是觀之,則汗下溫之,可以類推矣。

白話文:

至於如果額頭上冒著冷汗,手腳冰涼,嘴裡呼出冷氣,面色黑而暗淡,大便拉青色,這就是陰證。或者觀察他的小便,如果小便呈紅色或白色,可以知道內熱的有無;如果小便清澈或混濁,可以知道內熱的輕重。以此類推,就可以用發汗、瀉下、溫補等方法治療了。

3. 治傷寒用藥大略

陶節庵曰:凡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否也。何則?蓋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雖惡寒亦微,未若冬時之惡寒為甚也。冬時氣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以治之。

白話文:

陶節庵說:凡是症狀有頭痛、惡寒的,都是傷寒,沒有這些症狀的,都不是傷寒。為什麼呢?因為傷寒就會惡寒,傷食就會惡食,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但只有在冬季的時候,惡寒的症狀才會特別嚴重。因為冬季正是傷寒流行的季節,天氣嚴寒,風寒猛烈,觸犯了風寒之邪的人,惡寒的症狀就會特別嚴重。在其他季節,即使有惡寒的症狀,也不會像冬季那麼嚴重。冬季天氣寒冷,腠理緻密,要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治療,所以要用桂枝等藥物來治療。

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經云:「甘辛發散為陽者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能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太峻,亦有可代之者。

白話文:

風和寒通常會互相影響,寒邪會傷及人體的榮氣,導致惡寒頭痛,脈象浮緊而無汗,此時可用麻黃湯,疏通腠理以散發邪氣,出汗後即可痊癒。風邪則會傷及人體的衛氣,導致頭痛惡風,脈象浮緩而自汗,此時可用桂枝湯,充實腠理以散發邪氣,汗止後即可痊癒。經書上說:「甘辛發散為陽。」如果榮氣和衛氣都受傷,就不能用以上這兩種湯藥來治療了,需要用到大青龍湯。但是大青龍湯藥性太猛烈,也有其他藥物可以代替。

其非冬時有惡寒頭痛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以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溫之藥而通治之,則殺人矣。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嗚呼!一湯可代三方危險之藥,如坦夷,其神乎哉!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乾不得眠之證,脈似洪而長,以葛根解肌湯升麻湯治之。

白話文:

  • 除了冬天時有惡寒頭痛的症狀,都應該服用辛涼的藥物,疏通表裡以使身體和諧,那麼就會痊癒了。如果用冬天時用到的桂枝辛溫的藥物來通治,就會殺人。

當中醫所說的辛涼藥是什麼?羌活沖和湯就是的。還可以取代大青龍湯,是極為穩妥的。啊!一帖湯藥可以取代三種藥性危險的藥方,真是如同平坦的道路一樣,其神妙啊!超過這個範圍,那麼少陽、陽明的經絡,就處於半表半裡,肌肉之間,脈搏也不浮也不沉。外在症狀在陽明經,那麼就有眼睛疼痛、鼻腔乾澀、不能睡覺的症狀,脈搏似洪而長,用葛根解肌湯、升麻湯來治療。

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湯加減而和之。本方有加減法。此二經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余常以小柴胡湯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如拾芥。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本為入里矣。便作實熱治之,其外證悉罷,謂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不浮,詁妄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

白話文:

在少陽證中,會出現胸脅疼痛,耳聾的症狀,脈像弦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治療。這個方法有加減的用法。這兩個經絡的病證不從標本入手,而是從中間著手。我常常用小柴胡湯加上葛根、芍藥,來治療少陽、陽明兩經俱病的證候,就像拾取芥末一樣容易。超過這個階段還沒有痊癒,就會傳入陽明經的本位而入裡。這時就要用實熱的治法來治療,其外證全部消失,比如沒有頭痛惡寒,脈像沉實不浮,口苦妄稱口熱,好幾天不大便,口乾咽燥而口渴。如果症狀較輕,就用大柴胡湯,症狀較重,就用三承氣湯,可以選擇使用。

或曰:邪既入里而作實,無非大黃苦寒之藥除下之,何則用方之雜□也?余曰:傳來非一治之,乃殊耳。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全具,則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積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調胃承氣以甘草和中,芒硝軟堅潤燥,大黃泄實。

白話文:

有人說:邪氣既已進入體內並形成實證,那還不是用大黃的苦寒之藥來瀉下嗎?為什麼方劑還要採用這麼複雜的配伍呢?我說:傳下來的不只一種治療方法,而是有不同的情況。病在三焦俱傷的實證,則痞滿燥實的症狀全部具備,應當選用大承氣湯。厚朴苦溫可以祛除痞積和實證,大黃苦寒可以瀉下實熱,芒硝鹹寒可以潤燥軟堅,病就可以痊癒了。邪氣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種證狀,因此用調胃承氣湯,用甘草調和中焦,芒硝軟堅潤燥,大黃瀉實。

不用枳實、厚朴,以傷上焦氤氳輕清之元氣。調胃之名於此立矣。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則不傷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若夫大柴胡湯,則表邪尚有里證,又急不得不下,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不宜用此。

白話文:

不要使用枳實、厚朴,以免損傷上焦氤氳輕清的元氣。調整胃部功能的藥名由此而來。上焦受傷,則會痞滿而實熱,使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能夠消除痞滿,大黃可以瀉實,去除芒硝,就不會損傷血分中的真陰,這也是所謂不傷害根本。至於大柴胡湯,則表邪尚有裏證,又急迫不得不下,只能使用此湯宣通表裡,緩慢治療。但老弱及氣血兩虛的人,不宜使用此藥。

三陽之邪在裡為患,三時謂春夏秋。也不頭痛惡寒而反渴者,此則溫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溫病,則尤加熱也。治宜小柴胡湯。蓋此湯春可治溫,夏宜治暑,秋能潤燥,又宜葛根湯升麻湯、解肌湯敗毒散。中暑而渴者,柴胡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看渴微甚而用,無不效者。

白話文:

三陽之邪在體內引起疾病,分別在春天、夏天和秋天這三個季節。不像感冒有頭痛惡寒的症狀,反而感到口渴,這是溫病的症狀。暑病也是如此,和溫病相比,暑病會更熱。治療時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因為小柴胡湯在春天可以治療溫病,夏天適合治療暑病,秋天能潤燥,也可以用葛根湯、升麻湯、解肌湯、敗毒散。

中暑而口渴的人,可以根據口渴程度的不同使用柴胡石膏湯或人參白虎湯,這兩種藥湯都很有效。

經曰:「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若夫陰證,則別有法,不在此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