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三·初生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初生門 (2)

1. 灸法

小兒初生三四日、七日內口噤不吮乳、多啼者,是客風中於臍,循流至心脾二經,遂使舌強膂嘬。灸承漿一穴,取法在唇稜下宛宛中是穴。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在耳下曲頰骨後是穴。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三四天或七天內,不張開嘴巴吮吸乳汁,而且經常啼哭,這是因為外邪風寒入侵肚臍,沿著經絡流通到心和脾二經,導致舌頭僵硬、肌肉抽搐。治療方法是灸承漿穴,這個穴位位於嘴脣下方,人中溝的中央位置。然後灸頰車穴,位於耳後,彎曲的頰骨後方,左右各灸七壯。

2. 治胎熱之劑

木通散 主小兒上膈熱小府閉諸瘡丹毒母子同服

木通 地蓄萹(各半兩) 大黃 甘草 赤茯苓(各三錢) 瞿麥 滑石 山梔子 車前子黃芩(各二錢半)

白話文:

  • 木通:半兩

  • 地蓄萹:半兩

  • 大黃:三錢

  • 甘草:三錢

  • 赤茯苓:三錢

  • 瞿麥:二錢半

  • 滑石:二錢半

  • 山梔子:二錢半

  • 車前子:二錢半

  • 黃芩:二錢半

上水一鍾燈心三莖或入薄荷同煎

釀乳法 宜與乳母服

豬苓(去黑皮) 澤瀉 赤茯苓(去皮) 天花粉 茵陳 生甘草 生地黃 山梔(去殼)

白話文:

  • 豬苓(去除黑皮):具利水滲濕、清熱化濕之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腫脹、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澤瀉:具有利尿滲濕、清熱化濕、除濕生津之效,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濕熱黃疸、尿路感染等。

  • 赤茯苓(去除皮):具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效,可用於治療水腫、脾虛水泛、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 天花粉:具有清熱涼潤、生津止渴、清肺化痰之效,常被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口乾舌燥、痰多等症狀。

  • 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清肝明目之效,可治療濕熱黃疸、肝膽濕熱、目赤腫痛等症狀。

  • 生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益氣補中、緩急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感冒、咳嗽、咽喉疼痛、腹痛、便祕等症狀。

  • 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清熱養陰之效,可治療陰虛血虛、發熱、盜汗、口乾舌燥、失眠等症狀。

  • 山梔(去除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發熱、黃疸、血熱吐血、尿血等症狀。

銼散用水煎食後令乳母捏去宿乳卻服此藥

甘豆湯 治小兒胎熱

甘草(一錢) 黑豆(二錢) 淡竹葉

上㕮咀用水一鍾入燈心七莖煎不拘時候服

四聖散 主芽兒胎受熱毒生下兩目不開

燈心 黃連 秦皮 木賊 棗子(各半兩)

白話文:

燈芯草、黃連、秦皮、木賊、大棗(各 60 克)

上水一鍾煎澄清去渣無時起洗兩目自開後服

地黃膏 治胎熱

山梔仁 綠豆粉(各一兩半) 粉草(六錢)

上為末用生地黃爛杵一兩半和好蜜一兩半以薄瓦器盛在銅銚中煮成膏如稀糊相似候冷停分入前藥末同在乳缽內再研勻芡實大每以半丸麥門冬湯化服

白話文:

把生地黃打成粉末狀,一兩半和蜂蜜一兩半混合均勻,放入薄瓦器皿中,置於銅銚中煮成膏狀,稠度似稀糊狀,待冷卻後,加入前面藥物的粉末,在乳缽中再研磨均勻,做成芡實般大小的丸劑。每次取半丸,用麥門冬湯送服。

3. 治胎寒之劑

當歸散 治芽兒胎中受寒面色青白腹痛泄瀉並宜服之

當歸 官桂(去皮) 川芎 白姜炮 香附子 木香 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當歸、官桂(去除樹皮)、川芎、白姜炮製、香附子、木香、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以乳汁調下日二服看大小加減服之

白芍藥湯 治胎寒腹痛乳母同服

白芍藥(一錢半) 澤瀉(一錢) 甘草(三分) 薄荷(一分)

白話文:

  • 白芍藥(一錢半):1.5錢

  • 澤瀉(一錢):1錢

  • 甘草(三分):0.3錢

  • 薄荷(一分):0.1錢

上水一鍾姜三片釣藤一錢如乳母服宜大劑勻氣散

桔梗 陳皮(一錢) 砂仁 茴香(各五分) 白姜(二分半) 粉草(四分)

白話文:

桔梗、陳皮(1錢)、砂仁、茴香(各5分)、白乾薑(2.5分)、粉草(4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空心沸湯調服

參苓白朮散

人參 茯苓 粉草 白朮 白扁豆 山藥 砂仁 薏苡仁 桔梗(各一錢) 蓮子肉(半錢)

白話文:

人參、茯苓、粉草、白朮、白扁豆、山藥、砂仁、薏苡仁、桔梗(各一錢)、蓮子肉(半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棗湯調服或溫米湯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