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上卷 (18)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8)

1. 附:齁䶎

總括,小兒齁䶎為啼時,食以酸鹹又乳之,因是肺經傷水濕,風痰結聚早為醫,諸病原來有藥方,惟愁齁䶎最難當,麻黃桑杏尋蘇子,白果冬花更又良,甘草黃芩半夏,水煎百沸必須姜,病人遇此仙方藥,服後方知定喘方。

白話文:

總括來說,小兒齁䶎,也就是在哭鬧時餵食酸鹹的食物,又加上餵母乳,因此肺經受到水濕的傷害,風痰積聚,(所以)要早點醫治。各種疾病本來都有藥方,唯獨擔心齁䶎最難應付,(可以用)麻黃、桑杏、蘇子、白果、冬花等良藥,甘草、黃芩和半夏一起煎煮,必須煮沸一百次,加上薑纔有效。病人遇到此仙方藥,服用後才能知道治癒哮喘的良方。

齁䶎一症,本為寒濕所浸,未經發散,邪傳心肺,變而為熱。有熱生風,有風生痰,痰結不化,因循日久,成為軟塊,圓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與乳食,或食以酸鹹,氣鬱不利,致令生痰,或節令變遷,風寒暑濕襲之,或墮水中,水入鼻口,傳之於肺,故痰發而風隨之,風痰潮緊,氣促而喘,乃成痼疾,急宜去風化痰,以知母湯如意膏治之。

白話文:

齁喘的症狀,本是寒濕入侵人體,沒有及時發散,邪氣傳到心肺,變成了熱氣。熱氣生風,風生痰,痰氣凝結不消,日積月累,形成柔軟的塊狀.圓像豆粒,最終變成痰母。追溯根源,可能嬰兒啼哭不止,便立即餵奶,或吃酸鹹的食物,氣鬱不暢,導致生痰。也可能季節變化,風寒暑濕入侵,或者落水,水經口鼻進入肺部,因此痰發而風隨之。風痰阻塞,氣促而喘,形成頑固的疾病。應立即祛風化痰,用知母湯、如意膏來治療。

〔附方〕

知母訶子,知母,貝母,羌活滑石大黃,麻黃,葶藶,甘草

白話文:

知母湯:

  • 訶子:一種植物的果實,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 知母:一種植物的根莖,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燥的功效。
  • 貝母:一種植物的根莖,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
  • 羌活:一種植物的根莖,具有祛風化濕、止痛的功效。
  • 滑石:一種礦物,具有清熱利尿、化痰止咳的功效。
  • 大黃:一種植物的根莖,具有瀉熱通便、清肝解毒的功效。
  • 麻黃:一種植物的莖,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 葶藶:一種植物的種子,具有利尿消腫、清熱化痰的功效。
  • 甘草:一種植物的根莖,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

這些藥材組合而成的知母湯,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瀉熱通便、利尿消腫、清肝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咳、痰多、便祕、水腫等症狀。

如意膏,半夏,赤茯苓枳殼,朴硝,用硝風化,以生薑打糊為丸,綠豆大,淡薑湯下。

白話文:

如意膏

  • 半夏:30公克,生用。
  • 赤茯苓:30公克,去皮。
  • 枳殼:30公克,去瓤。
  • 朴硝:30公克,風化。

把藥材研成粉末,用生薑汁調和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薑湯送服。

2. 痓症

總括,原來痓病屬膀胱,口噤如癇身反張;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病症有柔剛。

脈法,太陽病發,其脈沉而細者為痙。

《內經》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又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原病式》曰: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夫肝木屬風而主筋。《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理宜然也。其所謂諸痙項強而屬於濕者何與?蓋太陽經濕甚則兼風,化亢則害,承乃制也,故知痙之為病,濕為本,風為標耳,其症項背強直,腰身反張,垂頭瘛瘲,口噤不語,發熱腹痛,鎮日不醒,其狀可畏,病在足太陽經。剛痙無汗,柔痙有汗。

白話文:

《內經》中說:各種痙攣和脖子僵硬都是因為濕氣。又說:突然間強直都是因為風。《原病式》說:筋骨แข็ง直僵硬,而不柔軟。肝木屬於風,主筋。所以《經》說,突然間強直都是因為風,這是合理的。那麼,《內經》所說的痙攣和脖子僵硬都是因為濕氣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是太陽經濕氣太重的話就會夾雜著風,發生亢盛的變化就會造成危害,水濕會自然約束風,所以痙攣這種病,濕氣是根本原因,風是誘發原因。這類病人症狀是頸部和背部僵直,腰身反張,頭低垂,呆滯不語,發熱腹痛,整天昏迷不醒,病情很可怕,病因在足太陽經。剛痙沒有汗,柔痙有汗。

其症面紅眼赤,牙緊口張,痰涎壅盛,昏潰煩渴,小便赤澀,先譫語而發者,此剛痙也;其大便滑泄,不渴不語,先手足冷而發者,此柔痙也。柔痙為之解肌,剛痙為之發汗,並以小續命湯加減療之。其間一症,身體壯熱,譫語,口乾,手足反微寒,大便滑泄,此為剛柔不反之症。

白話文:

症狀是臉上發紅眼睛充血、牙齒緊閉嘴巴張開、痰液唾液堆積阻塞、昏睡抽搐煩躁口渴、小便赤黃刺痛、先胡言亂語後發作的是剛痙。而大便滑泄、不渴不說話、先手腳冰冷後發作的是柔痙。柔痙用解肌藥方治療,剛痙用發汗藥方治療,並以小續命湯加減方式來治療它們。其中有一種症狀,身體發熱、胡言亂語、口乾、手腳反而微涼、大便滑泄,這是剛柔不反的症狀。

無汗乾葛湯主之,有汗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無汗則用麻黃,有汗慎勿用也。若痰塞氣盛則南星、半夏茯苓以消其痰,枳實陳皮、紫蘇以順其氣。痰消則風止,氣順則神清,然後察熱之輕重而解利之。熱輕者敗毒散,熱重者小柴胡湯解之。壯熱有汗、胸滿、口噤、咬牙而大便秘者為內實,大承氣湯下之,後用大柴胡湯解之。

白話文:

若無汗可以用乾葛湯治療,若有汗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沒有出汗的話可以使用麻黃,但如果有出汗就不可以用麻黃。若痰液阻塞導致氣盛,則用南星、半夏和茯苓來消除痰液,枳實、陳皮和紫蘇來順其氣。痰液消退,風就停止,氣順則神清,然後觀察熱的輕重而予以治療。若熱的症狀較輕,可用敗毒散治療,熱的症狀較重,可用小柴胡湯。壯熱有汗、胸滿、口噤、咬牙和大便祕結者為內熱,可用大承氣湯下之,之後再用大柴胡湯治療。

痙最難痊,十救其一,過三日則難治。

(自批:痙則齊身強直,癇則手足冰冷。強直反如弓,神昏似中風,涎流唇口難,瘛瘲與癇同。)

剛柔二痙,如陰隔陽、陽隔陰之類。

補遺:

此痙多由亡血,筋無所榮,故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此病者概可見矣。

《內經》云:太陽所謂強直引背者,陽氣太上而爭,故強上也,出「脈解」篇。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背上至項,其病主癇瘈反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

白話文:

《內經》中說:太陽經的病證中,所謂的強直引背,是陽氣過盛,互相爭奪,所以導致強直上引,出自「脈解」篇。足少陰經的筋脈,沿著脊椎內側,夾著背部,一直向上到達項部。它的病症主要表現在癇瘈、反痙等,在體外的症狀是不能俯身,在體內的症狀是不能仰頭。所以,陽病的患者腰部反折,不能俯身;陰病的患者,不能仰頭,治療的方法是用火針灸。

〔附方〕

續命湯,麻黃,人參黃芩川芎,芍藥,杏仁防己肉桂防風附子甘草

白話文:

續命湯的藥方:

麻黃(Ma-Huang):辛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人參(Ren-Shen):甘微苦,補氣益血,生津止渴。

黃芩(Huang-Qin):苦寒,清熱瀉火,燥濕止痢。

川芎(Chuan-Xiong):辛溫,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芍藥(Shao-Yao):酸苦微寒,養血調經,緩中止痛。

杏仁(Xing-Ren):苦甘微溫,潤肺化痰,止咳平喘。

防己(Fang-Ji):苦辛微溫,祛濕健脾,利水消腫。

肉桂(Rou-Gui):甘辛溫,補火助陽,溫腎壯陽。

防風(Fang-Feng):辛微苦溫,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附子(Fu-Zi):辛甘大熱,回陽救脫,止瀉固腸。

甘草(Gan-Cao):甘平,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葛根湯,見驚風症內。

敗毒散,見痢疾症內。

柴胡湯,見諸吐症內。

承氣湯,見痢疾症內。

柴胡,見瘧疾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