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仲甫

《女科百問》~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第五十四問婦人居經之後心中憤悶不欲執作。惡聞食氣

答曰。妊娠心中憤悶頭運。四肢煩痛。懈墮不欲執作。惡聞食氣。欲啖鹹酸果實。多睡少起者。世云惡食。又云惡字。是也。乃至三四月以上。大劇者不能自勝舉也。此繇婦人元本虛羸。血氣不足。腎氣又弱。兼當風飲冷太過。心下有痰水。水漬於臟。故心煩憤悶。氣挾而嘔吐也。

白話文:

回答說:懷孕的女人如果心中憤悶,頭暈目眩,四肢疼痛,精神懈怠不愛動,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想吃鹹酸果品,總是睡很多,但起來的次數很少,世間俗稱「惡食」,又說「厭惡」。以上這些症狀,在懷孕後三四個月之後會更嚴重,嚴重的還不能自己起身,這些都是因為婦女身體本來虛弱,血氣不足,腎氣又虛弱,加上過度接觸風寒,所以心下有痰水,水漬於臟,所以心煩憤悶,氣衝到咽喉而嘔吐。

挾風則頭目運。此名惡阻。所謂阻者。經血既閉。痰水積於中。阻其臟氣。不得宣通也。

竹茹湯。治初有妊。擇食嘔逆。頭痛顛倒。寒熱煩悶。

陳皮人參白朮麥門冬(各一兩),甘草(炙一錢),厚朴茯苓(各半兩),淡竹茹(先刮下臨煎旋入一本有淡竹一錢)

白話文:

陳皮、人參、白朮、麥門冬(各 30 公克),甘草(炙 3 公克),厚朴、茯苓(各 15 公克),淡竹茹(先颳淨後煎入,原方有淡竹 3 公克)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入姜竹茹各一塊如慄大。拍破。同煎八分。頻服。去滓溫服。

茯苓丸。治妊娠阻病。心中煩憒。頭目眩重。惡聞食氣。嘔逆吐悶。

葛根枳殼,白朮,甘草(炙各二兩),赤茯苓,人參,乾薑肉桂,陳皮,半夏(各一兩)

白話文:

葛根、枳殼、白朮、甘草(各二兩,且烤過)、赤茯苓、人參、乾薑、肉桂、陳皮、半夏(各一兩)

上為細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米飲空心送下。

小地黃丸。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飲食。

人參,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地黃汁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服。

半夏茯苓湯。治妊娠惡阻。心中憤悶。頭目眩暈。四肢怠惰。百節煩疼。痰逆嘔吐。嫌聞食氣。好啖酸鹹。多臥少起。不進飲食。

白話文:

半夏茯苓湯:用於治療妊娠惡阻。症狀包括心中煩悶、頭目眩暈、四肢怠惰、百節煩疼、痰逆嘔吐、聞到食物的氣味就厭惡、喜歡吃酸的和鹹的食物、經常臥牀不起、不進飲食。

半夏,白茯苓,熟地(酒浸各一兩八錢),陳皮,細辛,人參,芍藥,川芎,紫蘇,桔梗,甘草(以上各一兩二錢)

白話文:

  • 半夏:1 兩 8 錢,用酒浸泡。

  • 白茯苓:1 兩 2 錢。

  • 熟地:1 兩 2 錢,用酒浸泡。

  • 陳皮:1 兩 2 錢。

  • 細辛:1 兩 2 錢。

  • 人參:1 兩 2 錢。

  • 芍藥:1 兩 2 錢。

  • 川芎:1 兩 2 錢。

  • 紫蘇:1 兩 2 錢。

  • 桔梗:1 兩 2 錢。

  • 甘草:1 兩 2 錢。

上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空腹服。有熱煩渴。口生瘡者。去陳皮細辛。加前胡知母。腹冷下痢者。去地黃。入桂心。胃中虛熱。大小便秘澀者。加大黃一兩八錢。去地黃。加黃芩

白話文:

每次吃四錢藥,水兩碗,姜七片。煎至七分熟。空腹服用。有發熱煩渴,並有口腔潰瘍的症狀。去除陳皮、細辛,加入前胡、知母。腹冷下痢的症狀。去除地黃,加入桂心。胃中虛熱,有大便乾燥的症狀。加入一兩八錢的大黃,去除地黃,加入黃芩。

四七湯。治同前方。見二十八問中。

二陳湯。治妊娠惡阻。產後飲食不進。

半夏,陳皮(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烏梅一枚。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

白朮散。治妊婦宿風冷。胎痿不長。或失於腠理。動傷胎氣。多致損胎等疾。

牡蠣(二錢),蜀椒(去目炒出汗三分),白朮,芎藭(各四錢)

上為細末。每二錢溫酒空心服。腹痛加白芍藥。心毒痛加川芎。心煩嘔吐加細辛一兩。半夏五十粒。消渴者以大麥汁調服。兼治室女帶下諸疾。常服則保護胎藏。

白話文:

磨成細末,每次取二錢量與溫熱的酒一起服用,空腹服用。肚子疼的,可加入白芍藥。心痛或中毒,可加入川芎。心悸煩躁,加上細辛一兩,半夏五十粒。患有糖尿病的,在大麥湯汁中服用。可同時治療未婚女性的帶下病。經常服用可保胎養胎。

人參散。治初妊惡食。嘔吐痰逆。

人參(一兩),枳殼(炒三錢),厚朴(半兩),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百沸湯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嚴氏第十三問。妊娠頭目眩。視物不見。腮項結核者。何也。曰。蓋因胎氣有傷。肝臟毒熱上攻。太陽穴痛。嘔逆。背項拘急。致令頭暈生花。若加涎壅。危在片時。宜急服消風散主之。

白話文:

嚴氏提出了第十三個問題,如果懷孕婦人頭暈目眩,看不見東西,腮項有腫結者,是怎麼回事?回答是:這是由於胎氣受到傷害,肝臟毒熱向上攻,太陽穴疼痛,嘔吐反胃,背項拘急,因此導致頭暈眼花。如果再加上涎水壅塞,那麼情況危急,需要立即服用消風散來治療。

消風散

石膏(煅),甘菊花,防風荊芥穗,羌活羚羊角,川芎,大豆黃卷(炒),當歸(酒浸),白芷(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 石膏(煅):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

  • 甘菊花:性微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瘟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

  • 防風:性辛、味微苦,歸膀胱、肺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

  • 荊芥穗: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清熱、止癢殺蟲的功效。

  • 羌活: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濕、止痛、通絡的功效。

  • 羚羊角:性微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熄風鎮驚、解毒的功效。

  •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

  • 大豆黃卷(炒):性溫、味苦,歸脾、肝經,具有益氣健脾、補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 當歸(酒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大腸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的功效。

  • 甘草(炙半兩):性甘、味平,歸脾、肺、心經,具有益氣補中、健脾和胃、清熱解毒的功效。

上述中藥組合,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散寒、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風疹瘙癢等病症。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入好茶半錢。煎八分。通口服。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