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日敦)

《奉時旨要》~ 卷七 水屬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水屬 (1)

1. 風痹(附麻木不仁)

風痹一症,即今所謂痛風也。《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行痹則行而不定,走注歷節,以散風為主,仍參以逐寒、利氣、治血之劑,用三氣飲等。蓋血行則風自滅也。痛痹則寒氣凝結,痛有定處,以散寒為主,而參以疏風燥濕辛溫補火之品,用五積散之類,蓋雨雪見晛則消也。

著痹則肢體沉重,疼痛麻木,以利濕為主,而參以疏風散寒,理脾補氣之品,酌用羌活勝濕湯及五積散之屬,蓋土旺則能勝濕也。

至於冬遇為骨痹,春遇為筋痹,夏遇為脈痹,秋遇為皮痹,總不外此風寒濕三者為患。蓋痹者,閉也。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後成痹。其在皮膚者輕,在筋骨者重,在臟腑者更重。多熱者方是陽症,無熱者便是陰症。

《經》云:真氣不能周於身,周身痹痛,名曰周痹。蠲痹湯治之。

《金匱》云:血痹身體不仁,由風寒在脈,則血凝不流,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著痹身重腰冷,甘姜苓朮湯主之。若肢節疼痛,頭眩短氣,欲吐,腳腫者,此三焦俱病也,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凡痹在骨,安腎丸。痹在筋,羚羊角散。痹在肉,神效黃耆湯。痹在皮,越婢湯羌活細辛白蒺藜。凡痹病脈沉澀者,胸膈有寒痰故也。寒濕不可屈伸者,活絡丹

古方治痹,多用麻黃白芷,入四物、四君之內。

景岳謂:諸痹皆在陰分,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而三氣得以乘之。因陰邪留滯,故經脈為之不利,惟三氣飲、大防風湯,方能奏效。或用易老天麻丸浸酒亦佳。凡治痹,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行,則寒邪自去。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反至增劇。

附:麻木不仁

麻者,如繩縛而初放,氣虛也:木者,痛癢不知,濕痰與死血也。《經》云:營衛俱虛則不仁。又云:衛氣不行,則為麻木。大抵麻木總屬氣血不足,風氣痰濕,得以乘虛而內襲,不必分治。故半身及頭面、手臂、腳腿麻木者,東垣並用神效黃耆湯治之。或謂手麻是氣虛,十指麻乃濕痰死血,故氣不行,宜導痰湯烏藥蒼朮

若手足麻痛不能舉,多眠昏冒者,支飲也,宜茯苓丸

筆花氏曰:痹症,特經絡之病耳。治失其當,邪歸臟腑,則難為力。大約服補太早,未有能愈者,而黃耆熟地為尤甚。暑濕之入經絡者,其忌補為尤甚。古方不可盡執也。余有外治痹痛之方,載在後手臂痛門跋內,應取以參看而治,自當見效。至麻木不仁一症,《經》云: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此症自宜溫經助氣,兼風濕者,並治其邪,自無不愈。

2. 風痹麻木湯頭

三氣飲芷附桂辛,歸芍地杞牛杜苓。

五積參苓夏,陳甘枳樸蒼,麻黃歸芍桂,芎芷桔乾薑

羌活勝濕湯防風,羌獨藁本蔓草芎。

蠲痹湯用歸赤芍薑黃羌活耆草搭。

黃耆桂枝五物湯桂枝耆芎加棗姜。

甘姜苓朮名腎著,理中去參附子入。

桂枝芍藥知母湯,朮附桂芍母麻黃。

安腎丸用桂術苓,川烏蓯蓉巴戟增,山藥蒺藜破故紙石斛萆薢桃仁

羚羊角散用桂附,芎歸防羚白芍獨。

神效黃耆湯人參橘皮甘芍加蔓菁。

越婢湯,倍麻黃,石膏甘草與棗姜。

活絡丹用乳沒,南星川烏地龍末。

四物湯治血,芎歸熟地芍。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朮茯苓甘草比。

大防風湯八珍齊,附桂牛杜羌防耆。

易老天麻丸,天麻牛膝全,萆薢歸附子,羌活生地研。

導痰湯半夏陳,甘草枳實與南星。

茯苓丸用半苓殼,風化硝丸薑汁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