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痘疹心法》~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發熱

瘡疹發熱,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只見一經形症,若雜疹則面燥腮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多睡,咳嗽噴嚏,驚悸吐利,手足稍冷,骩涼耳涼也。然發熱者,瘡疹常候也,不可盡除之,但熱微毒亦微,熱甚毒亦甚。

初發熱時,精神清爽,唇鼻滋潤,更無他症者,此熱在表,其痘必疏,不須施治。

初發熱時,渾身壯熱,然熇熇不渴,清便自調,此邪在表,拂鬱於皮膚之間,宜以輕揚之劑發之,升麻葛根湯主之(一),甚則羌活湯主之(十)。

初發熱時,其熱烙手,目赤,鼻乾,唇燥,小便赤,大便閉,煩悶不安,此表裡俱熱,毒氣壅遏,宜發表攻裡,雙解散主之(四)。

初發熱時,表不大熱,其人煩躁不安,此熱在裡也,以三黃丸微利之(八)。

初發熱時,腹中痛者,此毒氣與穀氣相併,宜利之,去菀陳莝,使毒氣得泄,穀氣得消,備急丸主之(九)。

初發熱時,咳嗽甚者,參蘇飲主之(三)。

初發熱時,或乘疫癘之氣,人參敗毒散主之(二)。

初發熱時,或為風寒所襲,出不快者,桂枝葛根湯(五),雙解散(四)去大黃主之。

如瘡既出,其熱便退,瘡本必疏。若一向熱不衰者,此瘡必密,急解其毒,連翹升麻湯(六),代天宣化丸(十二)主之。

如瘡已出,但微發熱,不須治之。蓋瘡疹屬火,非熱不能成就也。

如瘡漿膿已成,毒氣已盡,又復發熱者,俗呼為干漿者是也,不須施治。

如結痂之後,其熱不退者,此邪氣未盡,正氣未復。熱微者不須治之;熱甚者當視其虛實。

2.

瘡疹渴者,裡熱也。蓋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津液者,水穀之精華,變化流行,以灌溉乎三焦也。瘡疹之火,起之於內,銷爍水穀,不得以變化津液,灌溉臟腑,故渴也。又瘡本稠密,津液外泄,化為膿漿,不能滋養真氣,亦渴也。小渴者,常病也,不須治之;大渴者,視其虛實,以法治之,切不可以冷水,紅柿、梨、橘、西瓜等物與之,恐損脾胃,致生災異也。

如發熱時便大渴者,此熱在裡也,葛根解毒湯(二十一)主之。

如能食而渴者,肺熱也。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由心火上炎,乘於肺金,熏蒸焦膈,搏耗津液,故渴也。治在上焦,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加黃連

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虛也。叔和云: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由脾素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渴也。治在中焦,參苓白朮散(二十三)主之。

如自利而渴,邪傳腎也。《正理論》云:自利而渴者,屬少陽虛,故引水自救。蓋腎主五液,其脈絡於肺,系舌本。邪傳於腎,則開闔不司,故自利,自利則津液不足,腎水乾,不能上潤於舌,故大渴也。治在下焦,宜溫之,陳氏異功散(二十六)主之。

如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順清涼飲(二十七)主之。

3. 腰痛

瘡疹發熱,先腰痛者,最宜忌之。經曰:腰者,腎之府也。又曰:太陽所至為腰痛。蓋足太陽膀胱經為十二經首,其脈俠脊,入循膂絡腎。瘡疹之毒,起於右腎之下,循足太陽膀胱,散於諸經,乃邪由里傳表也。如初發熱,其腰即痛,此邪由膀胱直入於腎,故關節不利而腰痛,亟解毒以瀉少陰之邪,發表以通太陽之經,使邪氣不得以深入,瘡雖稠密,或可愈也。

治若以緩,則太陽之邪由表以傳於陽,少陰之邪由里以傳於陰,表裡受病,陰陽俱傷,榮衛之脈不行,臟腑之氣皆絕,或為黑陷,或為癢塌,終莫能救。

凡發熱便腰痛者,先服人參敗毒散(三),次服五苓散獨活主之(二十八)。

4. 腹痛

《內經》腹痛,皆屬於寒。惟有一症為熱。瘡疹腹痛,皆屬毒熱也。訣云:發熱肚中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不透,發少更防癰。是也。或有兼食積者。

如初發熱,便腹痛者,此毒氣內攻,須急治之,不可逡巡,以貽後悔;便調者,四君子湯(二十)去白朮青皮木香山楂肉、枳殼;便秘二三日未行者,承氣湯(三十)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渴煩躁,大便秘,狂妄者,三乙承氣湯(二十)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便如常者,化毒湯(三十二)主之。

如發熱腹痛,大便自利者,黃耆建中湯主之(三十)。

如瘡已出至收靨時,原無腹痛,忽然作痛,此必有飲食也。消息審問,曾因飲冷水者,五苓散主之(二十八),或用黃耆建中湯加白朮、乾薑人參(三十一)。曾傷食者,問傷何物,丁香脾積丸主之(三十二),用原物湯送下。

如瘡已出至收靨,原無腹痛,忽然作痛,亦未傷飲食,但觀其大便何如。若便秘者,此燥屎也,以三黃丸(八)微利之;大便自利者,此虛痛也,黃耆建中湯(三十一)主之。

如因寒而痛者,理中湯(三十四)加白芍藥、桂主之。

如發熱時,心腹絞痛,煩悶叫呼,或瘡陷伏,脹滿疼痛喘促者,此惡毒之氣,攻刺腸胃,燔灼臟腑,必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