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驚搐門》~ 二、本症

回本書目錄

二、本症

1. 二、本症

看是驚症,混以驚治,與看似驚症,誤以驚治,其害人一也。故必明乎其為本症,而後可以治驚。急驚慢驚,其本症也。乃以治慢者治急,以治急者治慢,其害人將每同,則雖本症中亦有辨。輯本症。

2. 急驚

急驚之候,壯熱痰壅,竄視反張,搐搦顫動,牙關緊急,口中氣熱,頰赤唇紅,便結飲冷,脈洪而數。此肝風甚,而心火從之。木生火從前來者為實邪。實則瀉之,宜瀉青丸以瀉肝之風,導赤散以瀉心之火,此治急驚無上之法也。

此症由小兒內蓄實熱,失於清利,熱極生風。故不待聞聲及驚,亦自發搐,即東垣所謂「氣動驚」。大忌防風丸,治風以辛散之藥必不救。蓋外來之風可散,內熱之風不可散也。與聞大聲或大驚而發搐者,有內因外因之別,幼科混同立論,今揭而出之。治詳兼症。

凡急驚抽搐,聽其自發自止,切不可令人緊抱束系之,恐他日有痼疾,以其氣不流通故也。

凡急驚發時,牙關緊閉不醒者,急用艾炷灸兩手大指頭少商穴,在甲旁合而灸之即醒,而後施治法。

凡急驚痰氣喘急,用定喘湯竹瀝治之。

凡急驚痰在咽喉之中,壅塞沾滯,藥食不得入者,宜吐而出之,此「在上越之」之治法也。

急驚手撮目閉,口張囟陷,魚口氣促,吐沫噴藥,昏睡不語不啼,口噤絕不飲食,遺尿遺屎,面赤如朱,皆不治之證。

灸法,先以兩手兩大指相合於甲縫中處,燒三壯;又以兩手中指相合於甲側縫中處,燒一二壯。即醒者可治,不知痛者不治。

又法,凡小兒驚風、中惡、客忤,以及痰閉、火閉、風閉,乍然卒死,即以大指掐其人中穴,病輕者一掐即啼哭而醒;倘不應,掐合谷;又不應,掐中衝;若又不應,其病至重,以艾炷如蘿蔔子大,於中衝穴灸之,火到即活。蓋中衝一穴,為厥陰心包絡之脈所出,其經與少陰心臟相通。此火一燃,則心中惕然而覺。其不知痛者,百不救一。

吐法,用殭蠶、牙皂炙焦,等分,碾細末。每服少許,以土牛膝根自然汁灌之即吐。吐後進下辰砂膏效。或但用土牛膝根取自然汁灌之,其涎自吐。

辰砂膏,下痰甚妙。

辰砂(研細,水飛,三錢),硼砂馬牙硝(各錢半),元明粉(二錢),全蠍(酒洗去毒),珍珠(各一錢),麝(一字,即二分半)

各為極細末,合勻,用油單紙包起,自然成膏。每用一粒許。治諸驚,薄荷湯下;胎驚,乳汁調棗湯下。

定喘湯,治急驚痰氣喘急。

南星(制),梔子仁(炒),石膏杏仁泥,薄荷,赤苓

水煎,入竹瀝服之。

3. 慢驚

慢驚之候,多由吐瀉。因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驚跳搐搦,或乍發乍靜,或身涼,或身熱,或肢體逆冷,或眉唇青赤,面色淡白,其脈遲緩,或見細數,此脾土敗肝木乘之,故慢驚為難治也。宜速救真元,調元湯肉桂,大劑頻服之,此東垣之神方,誠治慢驚之秘法也。

小兒慢驚多因病後,或因吐瀉,或因誤服藥餌,損傷脾胃所致。然亦有脾胃素弱,或受風寒,則不必病後及誤藥者,總屬脾胃虛寒之症。故張氏云:治慢驚之法,但當速培元氣,即有風痰之類,皆非實邪,不得妄行消散,再傷陽氣以致不救。

凡慢驚,脾土微虛,微瀉而內不寒者,可平補之,宜六神散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

脾腎俱虛而臟平無寒者,宜五福飲。又陰血生於脾土,宜四君子湯當歸、棗仁。

脾氣陽虛而寒者,宜理中湯。痰多者,六君子湯加炮姜。脾腎陰陽俱虛而寒者,唯理陰煎為最妙。

脾腎虛寒之極,或吐瀉不止者,宜附子理陰煎。再甚者宜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量兒大小與之。

脾腎虛寒泄瀉不止者,宜胃關煎

凡慢驚元氣虧損,而至昏憒者,急灸百會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