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驚搐門》~ 三、兼症 (1)

回本書目錄

三、兼症 (1)

1. 三、兼症

兼症者,因他症而發為驚症,或因他症之失治而轉為驚症也。驚只急、慢兩症耳,而症之兼者未易一二數。於是有症既兼,治亦宜兼;於是有症雖兼,治不必兼,致不同矣。輯兼症。

2. 臍風發搐

甫出胎七日前,啼哭不止,口咂不乳,甚則發為風搐,名曰臍風。此胎毒也,不治。詳臍風門。

3. 月內發搐

兒在腹中,妊婦調養乖常。或因忿怒,或緣驚撲,或挾風邪,以致有傷於胎。自七日後及一月內,即病發搐者,此胎驚也。其症壯熱翻眼,握拳咬牙,身腰強直,涎潮嘔吐,搐掣驚啼,腮縮囟開,或頰赤,或面赤,或眼合(凡胎驚眼合,不可誤作慢驚,妄用溫藥)。視其眉間氣色,黯而青黑者不治,赤而鮮碧者可治;虎口指紋反出外者不治,曲入里者可治。以至聖保命丹,金銀燈心湯下東垣安神丸

又方取豬乳,細研辰砂、牛黃、麝,各少許,調抹口中,其效如神。搐不止者,是謂胎癇不治。

4. 變蒸發搐

此亦胎病。其逢蒸期,熱甚發搐者,只用導赤散瀉青丸,治之效。若每逢蒸期作搐者,病自內生,不急治必成癇疾,宜秘傳三聖散,頻頻細與服之,以不發為度。

三聖散

滑石(飛,兩半),甘草(二錢半)

和勻作三份:一份用青黛一錢和勻,名安魂散,早用淡竹葉湯下;一份用硃砂飛,一錢和勻,名鎮心散,午用燈心湯下;一份用苦梗研細末和勻,名定魄散,晚用蘇葉湯下。

5. 驚恐發搐

小兒元氣素實,痰熱客於心間,因聞非常之聲,見異類之物,或爭鬥推跌,致驚其神,痰壅氣逆,遂成驚搐,即東垣所謂外物驚也,其症發過即如常。若無他症,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宜先以理痰丸順氣開痰,後用安神丸調之。

有元氣本不足,因大驚卒恐,致傷神志,精神憒亂而發搐者,以收復神氣為主。張景岳曰:「小兒忽被大驚,最傷心膽之氣。」《內經·口問篇》曰:「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此《內經》概言受驚之病有如此,矧小兒氣血,尤非大人之比。

若大驚卒恐,則其神氣失散,憒亂不堪,尚何實邪之有?斯時也,收復正氣,尤恐不暇,顧可復為清散邪?即如硃砂琥珀之類,不過取其鎮墜之意,亦非救本之法。今幼科諸書,皆以大驚之證,例作急驚,誤亦甚矣!不知急驚由於風熱,慢驚由於脾腎之虛,皆不由驚而得。

而此以大驚致困者,本乎心膽受傷、神氣陡離之病,收復神氣為主,宜秘旨安神丸團參散獨參湯之類,加金銀等物煎服之。

秘旨安神丸,原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惕,並治大驚卒恐。

人參,棗仁,白茯神半夏(各一錢),當歸白芍橘紅(各七分),五味子(七粒)

上為細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化下。

團參散,治心虛血熱,自汗盜汗,並治大驚卒恐。

人參,當歸(等分)

為細末。用豬心一個,切作三片。每以藥末一錢,用豬心一片,煎湯調服。

獨參湯,治氣虛氣脫,神散魂離,以此亟救,「元陽草還丹」之名,誠不愧也。

人參不拘多少,同炒米、煨薑、紅棗濃煎湯,徐徐服之,實有起死回生之力。

6. 外感發搐

外感風寒,失於發散,熱盛發搐者,其症發過略醒,須臾復發。先用導赤散吞下瀉青丸,以清心肝之熱,後以抱龍丸治痰,保命丹除風,緩緩調之。大忌腦、麝、金石鎮墜之藥,引邪深入臟腑,千中千死。

錢氏云:「傷風發搐,因傷風后得之,口中氣出熱,呵欠頓悶,手足動搖,大青膏主之。小兒生來怯弱者,多此病也。」潔古云:「證同大人傷風寒痰疾之類,當辨有汗無汗,陰症用大青膏,陽症用小續命湯,開發則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