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驚搐門》~ 三、兼症 (2)

回本書目錄

三、兼症 (2)

1. 內傷發搐

內傷飲食,失於消導,熱甚發搐者,其症發過略醒,醒多啼哭,須臾復發,不思乳食。先用陳皮麥芽湯吞下五色丸,或三黃枳朮丸,推去宿食,則痰自除;復用辰砂五苓散,或抱龍丸調之。錢氏云:「傷食發搐,因傷飲食後得之,身體溫,多唾,多睡,或吐,不思乳食而發搐,當先定其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後服安神丸

」潔古云:「傷食發搐,謂不因他症,忽然而搐者,由飲食過度,致傷脾胃,故兒多吐多睡,不思乳食。脾胃既虛,引動肝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如羌活防風煎湯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漸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

凡治急驚風,除傷食一症外,不可遽用下藥,必先問其大小便何如。若小便清,大便通利,其邪在表,只用導赤散加防風,或瀉青丸去大黃,加全蠍作湯服之,邪去風自退,後以辰砂五苓散調之。不可犯麝香,恐引邪入里。若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邪在裡,可用五色丸漸漸下之,或三黃枳朮丸,及膽導法。

不可用巴豆及溫熱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如大便潤者,雖有食亦忌下,先用辰砂五苓散,或琥珀抱龍丸定其搐,後以消食藥調之。

三黃枳朮丸

黃芩(二錢),川連(酒洗),大黃(酒煨),神麯(炒),陳皮,白朮(各一錢),枳實(五分)

為末,湯浸蒸餅丸,百沸湯下。

2. 中暑發搐

中暑惟夏秋有之。其症初起,身熱自汗,面垢,唇舌皆赤,氣出如火,口中大渴,大小便赤澀,熱傷神氣,煩躁不安,忽焉昏不知人,反張搐搦,其脈則沉細而數,此為暑風。由煩躁過甚,血不榮筋所致,不可作風治,宜清暑涼心,下痰安神,卻暑丹主之。

有夏月卒倒,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搐搦,亦有不搐搦者,宜黃連香茹飲,加羌活一錢灌服。虛人多汗,再加黃耆人參各一錢。又法治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先用吐法,即《內經》「火鬱發之」之義。吐醒後方可用清暑之劑調之。其虛而不可吐者,則清暑,用黃連香茹飲增減,或辰砂益元散

亦有挾食挾氣而致者,更宜詳審。小兒多驚痰與食滯,當以脈證為主,惟脈虛者方可作暑治。

卻暑丹

五苓散(一兩),黃連(末),甘草(末。各二錢),硃砂(飛,一錢半)

和勻,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麥冬湯煎下。

3. 霍亂髮搐

乾霍亂,其病在胃,神氣變亂,心腹絞痛,不吐不瀉,邪上下不得出,所以氣逆痰聚而發搐。死在須臾,真惡候也。速宜瓜蒂散,或淡鹽湯探吐之,俟其吐後,乃用藿香正氣散以和其胃氣。

即絞腸痧也。其症忽然心腹絞痛,不可忍,上不得吐,下不得瀉,痰壅腹脹,手足厥冷,六脈沉細或伏,不急治之必死。若見喘而搐者,法在不治。

吐法,用瓜蒂、豬牙皂硃砂共為末,每少許,以淡豆豉湯服之即吐。

藿香正氣散

藿香,紫蘇,白芷(各一錢),厚朴白朮,廣皮(去白),桔梗半夏(各四分),茯苓,炙草(各一錢)

枳實六分,為細末。薑汁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