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還元水

童便。

取十一、二歲無病童子,不茹葷辛,清澈如水者,去頭尾,熱飲。冬則用湯溫之,或加藕汁和服。

童便乃真陰,又無嗜欲,以之滋腎降火,誠治血之妙品。

2. 麻黃人參芍藥湯

桂枝五分,麻黃黃耆甘草(炙),白芍各一錢,人參三分,大麥冬三分,五味子五粒,當歸五分

白話文:

桂枝(五分),麻黃(一錢),黃耆(一錢),甘草(炙)(一錢),白芍(一錢),人參(三分),大麥冬(三分),五味子(五粒),當歸(五分)。

熱服。

麻黃人參湯,非教人補中當用散藥,正教人散中當用補藥也。氣血虧弱之人,易受外感,風寒深入,不得不為表散。若徑用麻桂等湯,發汗後,虛陽欲絕矣。東垣立此方,以治虛人之表病,天下後世可知固本治標之法矣。

白話文:

麻黃人參湯,不是教人們補中要用散藥,而是教人們在散劑中用補藥。氣血不足的人容易受到外感,風寒深入,不得不用散藥疏散。如果直接用麻桂等藥材煎湯服下,發汗後,虛弱的陽氣就會衰竭。東垣制定此方,用於治療身體虛弱的人的外感疾病,讓天下後世的人都知道鞏固根本和治療症狀的方法。

3. 犀角地黃湯

生地黃一兩五錢,白芍一兩,丹皮,犀角二錢五分

白話文:

生地黃:15.6 克

白芍:15 克

丹皮:適量

犀角:2.5 克

每服五錢。

犀角化斑解毒,涼血清心,又能引地黃直達腎經,壯水制火,故吐衄症中多用之。然治心腎則有餘,而非肺肝之正藥,若治衄血等,不如羚羊角之效。至謂升麻可代犀角,則其說尤謬。既有鬱火,再加風藥,逼血上升,不旋踵而敗矣!

白話文:

犀牛角是一種具有解毒、涼血清心作用的中藥,同時還能引導地黃直接到達腎經,壯水制火,因此在治療吐衄症的時候,經常會使用犀牛角。然而犀牛角在治療心腎方面具有較多的作用,但它並不是治療肺肝疾病的正藥,如果治療衄血等疾病,不如使用羚羊角的效果好,至於認為升麻可以代替犀牛角的說法,更是大錯特錯。如果患者體內已經有鬱火,再服用升麻這種溫熱的藥物,就會導致血液上衝,病情會迅速惡化。

4. 桃仁承氣湯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研),大黃四兩,芒硝甘草桂枝一兩

白話文:

  • 桃仁五十顆(去除外皮和尖端,研磨)。

  • 大黃四兩。

  • 芒硝。

  • 甘草。

  • 桂枝一兩。

此方《準繩》以為當用桂,喻西江等以為當用枝。予則以為主治注中有「外症不解」一語,此四字最為著眼,有桃仁、大黃、芒硝、甘草以治里,必當用桂枝以解表。仲景立方固無遺漏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準繩》認為應該用桂枝,喻西江等人認為應該用枝。我認為主治的注語中含有「外症不解」這句話,這四個字最為重要,因為有桃仁、大黃、芒硝、甘草來治療裡面,一定必須用桂枝來解表。仲景所定的這個方子,確實沒有遺漏的。

5. 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豬脂熬黑),虻蟲三十個(去頭足翅),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研),大黃四兩(酒浸)

白話文:

水蛭三十條(用豬油熬製至黑色)

虻蟲三十隻(去除頭、足、翅)

桃仁二十粒(去除外皮和尖端,搗碎)

大黃四兩(用酒浸泡)

此症雖瘀熱結於少腹極陰之處,不得以里症名之,蓋膀胱乃太陽本經之病,非由太陽傳裡之症。但水蛭、虻蟲二味,人不敢用,即代抵當丸,尚嫌其太峻。

白話文:

這種疾病雖然是瘀血和熱邪積聚在少腹極陰之處,但不能把它當作裡證來稱呼,因為膀胱是太陽經的本經病,不是由太陽經傳入裡面的疾病。但是,水蛭和虻蟲這兩種藥,一般人不敢用,即使用代抵當丸,也認為過於峻烈。

6. 槐花散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炒黑),枳殼(炒)

白話文:

  1. 槐花(炒):將槐花炒熟。

  2. 側柏葉(杵):將側柏葉搗碎。

  3. 荊芥(炒黑):將荊芥炒至黑色。

  4. 枳殼(炒):將枳殼炒熟。

等分為末,每三錢米飲下。

陳修園云:「五臟各有守經之血,六腑無血,試看豬、羊腸胃中,豈有一絲一點之血?世人謂巨口吐紅為胃血者,妄也。」此說頗有識解,惜其但見得一層,尚遺漏一層。予特申明之,夫五臟主藏,故各有守臟之血;六腑主傳,故無守腑之血。方其無病之時,胃中納水穀,大小腸傳糟粕。

白話文:

陳修園說:「五臟都有它所管轄的經絡中的血液,六腑沒有血液,試看看豬和羊的胃腸中,能看到有一點點血液嗎?世間人說的吐紅色是胃出血,那是胡說。」這個說法很有見解,可惜他只看到一層,還忽略了一層。我特別說明,五臟以收藏為作用,所以各有它所管臟器的血液;六腑以傳導為作用,所以沒有它所管腑臟的血液。在沒有生病的時候,胃中儲存著水穀,小腸和大腸輸送糟粕。

腸胃中本無血也,血但流灌於腑外,以榮養之。《經》所謂「灑陳六腑」,此一語不得滑口讀過。迨至火勢沖激,或濕熱熏蒸,逼血入於腑中,腑不能容,隨受亦隨出矣。故血淋、尿血,血之由小腸而出者也;瀉血、痔血,血之由大腸而出者也。大小腸既有血症,而胃獨無血症,有是理乎?胃經之血隨火上升,直從食管而出,往往盈碗、盈盆。至內傷之血,則由肺經氣管而出,自是兩途。

白話文:

腸胃中本來沒有血液,血液只會流經內臟外面,來滋養內臟。《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灑陳六腑」,這句話不能隨意地讀過。等到內火旺盛、衝擊胃腸,或濕熱燻蒸,迫使血液進入內臟,內臟無法容納,隨即排出體外。因此,血淋、尿血,是血液從小腸排出體外的;瀉血、痔血,是血液從大腸排出體外的。大小腸既然有血癥,而胃卻沒有血癥,有這個道理嗎?胃經的血液隨著火氣上升,直接從食道排出,往往充滿碗、盆。至於內傷引起的嘔血,則是通過肺經的氣管排出,這是兩條不同的途徑。

故胃血易治,肺血難治。數千年來,從未有將無血而有血之故徹底發明者,予故因論槐花散一方,而詳及之。

白話文:

因此胃部出血容易治療,肺部出血很難治療。幾千年來,從沒有一個徹底發明出將沒有血變成有血的原因,我因此根據評論槐花散一方,而詳細地說明瞭這個原因。

槐花散,寒涼太過,腸風下血,中氣必虛,再用陰寒,血更凝結。方中去柏葉,加參、朮、當歸陳皮甘草,庶有瘳乎?

白話文:

槐花散藥性過於寒涼,會導致腸胃虛弱,大便出血,使人元氣大傷。如果再使用其他寒涼藥物,則會讓血液更加凝結。因此,方子中應去除柏葉,加入人參、白朮、當歸、陳皮和甘草等藥材,這樣纔有可能緩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