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醫方論》~ 卷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5)

1. 十棗湯

芫花(炒),甘遂大戟等分,大棗十枚

白話文:

  • 芫花: 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逐水,消腫之功效。

  • 甘遂: 味苦,性寒,有毒;歸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逐水、消腫之功效。

  • 大戟: 味辛,性寒,有毒;歸大腸經;具有瀉下、攻積、逐水、消腫之功效。

  • 大棗: 味甘,性溫;入脾、胃、心經;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益胃,養心安神之功效。

根據以上藥物的功效,可以推測這個方劑具有瀉下、攻積、逐水、消腫之功效。可能用於治療便祕、水腫、腹脹、腹痛等疾病。

將芫花、甘遂、大戟等分,加入十枚大棗,炒熟後服用。

先煮棗去滓,內前藥末,或棗肉為丸。

十棗湯乃逐水之峻劑,非大實者不可輕試。至河間之三花神祐丸,除大棗而加大黃、黑醜,已是一味峻猛,不復留脾胃之餘地,更加輕粉,則元氣搜刮殆盡,病雖盡去,而人亦隨亡。可知仲景以十棗命名,全賴大棗之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制之師也。

白話文:

十棗湯是強力利尿劑,身體沒有大實證的人不可輕易嘗試。河間的「三花神祐丸」,去除了大棗而加入大黃、黑醜,已是很激烈猛烈,幾乎不留給脾胃的餘地,再添加輕粉,則元氣完全榨乾,即便疾病都治好了,人也可能會隨之死亡。可見仲景使用十棗命名,完全仰賴大棗的甘甜緩和,以救脾胃,才能成為方劑中的節制者。

2. 三物備急丸

白話文:

巴豆霜:巴豆的果實被碾碎,製成粉末後,再經過蒸餾而得到的白色結晶。

大黃:大黃根莖的乾燥切片。

乾薑:生薑經曬乾或烘乾的根莖。

等分蜜丸。

此不過猝急備用方耳,姑存之以備一法。

3. 硇砂丸

硇砂巴豆(去油),三稜乾薑白芷五錢,木香青皮胡椒二錢五分,大黃乾漆(炒)一兩,檳榔,肉豆蔻一個

白話文:

硇砂、巴豆(去除油脂)、三稜、乾薑、白芷各五錢,木香、青皮、胡椒各二錢五分,大黃、乾漆(炒過)各一兩,檳榔、肉豆蔻各一個。

為末。釅醋二升,煮巴豆五、七沸再下三稜、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硇砂,熬成膏,和諸藥杵丸綠豆大,每五丸薑湯下。

白話文:

把它研成粉末。用二升濃醋煮巴豆五到七次,再放入三稜、大黃,再一起煮五到七次,加入硇砂,熬成膏狀,與其他藥物混合,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用薑湯送服。

凡積聚之成,多由陽虛氣弱。陽分虛則不能化濁,而陰氣日凝;氣分弱則不能和營,而血脈閉塞。種種積聚,由此而成。施治之法,當以通陽理氣為第一義。若但用攻劫峻劑,吾見其立敗也。

白話文:

凡是積聚的形成,大多是由於陽氣虛弱。陽分虛弱,就不能化解濁氣,陰氣日益凝聚;氣分虛弱,就不能調和營氣,血脈閉塞。各種積聚,由此而形成。治療的方法,應當以通陽理氣為首要任務。如果只用攻劫峻劑,我認為會很快失敗。

4.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醋炒),陳皮(去白),枳殼(炒),黃柏(酒炒),黃連茱萸湯炒),三稜(醋煮),莪朮(醋煮)五錢,大黃(酒浸)一兩,香附黑牽牛二兩,芒硝

白話文:

  • 木香5錢

  • 檳榔5錢

  • 青皮(用醋炒過)5錢

  • 陳皮(去除白色部分)5錢

  • 枳殼(炒過)5錢

  • 黃柏(用酒炒過)5錢

  • 黃連(用茱萸湯炒過)5錢

  • 三稜(用醋煮過)5錢

  • 莪朮(用醋煮過)5錢

  • 大黃(用酒浸泡過)1兩

  • 香附2兩

  • 黑牽牛2兩

  • 芒硝

水丸。一方加當歸,酒洗。

此較硇砂丸已從輕減,但峻烈之品尚多,試問病退之後,元氣尚存幾許?即有加當歸一味,一潤而十攻,豈尚能有濟乎?此等方法注中原載施壯實之人,究竟壯實之人患此症者絕少,大抵皆脾虛氣弱者多。斷不可藉口於經驗之方,而任意輕投也。

白話文:

這樣的處方已經比硇砂丸輕很多了,但裡面的烈性藥品還是很多,試問病退之後,元氣還能剩下多少?即使加上當歸一味,一滋潤,十攻伐,難道還有用嗎?這種方法中原原載是施用於強壯的人身上的,究其實際上強壯的人患這種病的很少,大多數都是脾虛氣弱的人。絕對不能藉口於經驗之方,而隨意輕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