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

《陰證略例》~ 仲景陰證論例 (1)

回本書目錄

仲景陰證論例 (1)

1. 仲景陰證論例

仲景緊脈,俱見許學士條下。

又云: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於上,名曰潔也;濁邪中於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臟氣相熏,口爛食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

若沖氣前通者,小便赤大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遏,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腹湫痛,命將難痊。

2. 吳茱萸湯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治上焦。一少陰吐利,手足厥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厥陰乾嘔,吐涎沫者,頭痛極甚,吳茱萸湯主之。

3. 四逆湯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宜服四逆湯輩。太陰手足自溫,脈浮者,桂枝。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屬少陰。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胃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大汗若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下利腹脹,滿身疼痛者,先溫里乃攻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宜四逆湯主之。

屬厥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湯主之。吐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病發熱頭痛,身體不疼痛,當救里,宜四逆湯主之。

4. 通脈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屬厥陰。

5. 當歸四逆湯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6. 白通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白通湯主之。

7. 白通加豬膽汁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8. 真武湯

太陽病發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為有水氣,其人,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9. 小建中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服之。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0. 理中湯

胸脾心下痞留,氣結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主之。治脾胃不和,中寒上衝,胸脅逆滿,心腹㽲痛,痰逆噁心,或時嘔吐,心下虛痞,隔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瘦,溫中逐水,止汗去濕。又治腸胃冷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及傷寒時氣,及裡寒外熱,霍亂吐利,手足厥冷,胸脾心痛逆氣,並皆治之。有寒者,加附子

胸痹脅下妨悶者,加枳實半兩,茯苓半兩。此方自晉宋以後至唐,名醫治心腹病者,無有不用此湯,或作丸隨證加減,各有其法。

11. 理中丸

霍亂,頭痛發熱,熱多欲飲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後,喜睡,久不了了,胸中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12. 桂枝附子湯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