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婦人雜症 (3)

回本書目錄

婦人雜症 (3)

1. 產後發熱

產後發熱。有內傷。有外感。有瘀血。有食滯。症各不同。脈亦迥異。醫家宜詳辨之也。蓋外感發熱。因產後空虛。風寒乘虛而易入。其症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脈浮緊而數。用表藥一二劑可愈。若感時令疫熱之邪。寒短熱長。頭痛身痛。口渴譫語。脈浮數。或細數。用扶正逐疫藥治之。

然所發與血虛發熱無異。但此時必疫邪盛行。或為他入傳染。或因未產之先。症雖有別。而救元則一也。若有瘀血不行。阻塞氣道。或腹中作痛。或經絡作腫。亦大發熱。其脈芤數。宜去瘀生新藥治之。若有食滯發熱。必嘔吐噯腐。腹痛泄瀉。脈大而滑。宜消導藥治之。若下血過多。

孤陽無偶。浮越於外。壯熱不退。煩躁不寧。譫語不休。湯飲不絕。脈浮大空數。宜大補氣血藥治之。古人有言。產後類傷寒。三陽症惡寒發熱頭痛。毋認為傷寒。太陽症發熱頭痛。乍寒乍熱。或兼脅痛。毋認為少陽症。潮熱有汗。大便不通。毋認為陽明症。蓋由氣血兩虛。

陰陽不和。而類外感。且產後重發汗。汗發則虛。而禍至矣。產後類傷寒三陰症。腹滿咽乾。大便實。勿專論為太陰症。口燥咽乾。勿專論為少陰症。又汗出譫語。便秘。勿專論為胃中有燥屎宜下。數症多由勞倦傷脾。運化艱難。氣血枯竭。腸腑燥渴。乃虛症類實。所當補者也。

夫產後之熱。氣血兩虛者居多。藥宜甘溫。陰虛生熱者。或有藥宜壯水。丹溪大補氣血之論。不可泥。丹溪大補氣血之論。正可法也。先君子治產後壯熱發狂。持刃殺之。用附子一枚。人參一兩。童便一杯。一劑霍然。甘溫能除大熱也。余治侄女產後陰虛發熱。口渴面赤。六味湯加童便一劑。

成功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也。即如產後感風寒。染時疫而發熱。亦必以養正為主。蓋正旺則邪不攻。而自走矣。至於仲景論產後有實症。必其人體實脈實。邪可攻者攻之。若其人體虛脈虛。而復又攻之。則殺人之禍。在於反掌間矣。醫可不自惕歟。

產後發熱。用藥專以溫補為主。亦非確論。大約產後之熱。宜從陽引陰。反佐從治者居多。以陰血驟虧。孤陽外越。非大溫大補。則虛火不藏。所謂甘溫能除大熱是也。倘其人陽有餘而陰不足之體。一遇產後發熱。泥於甘溫退熱之法。薑桂參附多進。陰益虧而火益熾。熱愈不退。

宜從陰引陽。壯水正治。方可取效。古人謂芍藥酸寒。以為產後忌藥。而仲景謂陰氣散失。正當用之。真知陰可維陽。水可制火者也。總之人生屬陰陽互根。不可偏勝。一味溫熱。知有陽而不知有陰矣。

條分縷晰。著法立方。真是長沙復出。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

人參當歸散,治產後去血過多。血虛則陰虛。陰虛子午不交。非大補真陰。填實下元。不能挽回垂危於欲絕。第陰血暴脫。真氣上越。草根木皮。一時難生有形之血。不若重進參附歸地。及鹿茸河車之屬。急生無形之氣。且同類有情血肉為補。庶無根之焰。漸漸歸原。而相傳之官。清肅下行矣。倘惡露未盡。敗血停凝。上薰肺金。亦令人喘。須進人參生化湯。逐瘀於補元之中。元氣回而瘀血通。間有得生。未可知也。若其人平素原有哮喘之疾。因胎下偶受外風。舊疾亦作。宜金水六君煎主之。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今產後呼出多而吸入少。衛氣無主。大補猶恐不回。而醫家不悟。仍以表散之藥投之。以迎合病家之意。是耶非耶。

凡喘症虛多實少。況屬產後。而喘忽發。虛耶實耶。庸工何不察也。

人參生化湯

人參(三錢),當歸(五錢),川芎(二錢),炮姜(一錢),甘草(五分炙),桃仁(十粒去皮尖)

水二鍾。加酒少許。煎一鍾溫服。

金水六君煎

熟地(三五錢),當歸(二錢),茯苓(二錢),半夏(三錢),陳皮(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炙)

水二鍾。姜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2. 產後腹痛

大凡腹痛者。皆責在脾土。而產後耗脾中之血。非大補脾元。難以生陰液。而定痛者也。第痛有虛實寒熱瘀血之不同。而用藥迥別。苟非察脈辨症。細心體會。未有不殺人於反掌間者矣。夫痛之生也。喜按為虛。拒按為實。喜熱飲為寒。喜冷飲為熱。而瘀血之痛。則按之為更甚。

勿以通則不痛之說。遂謂產後逐瘀為第一義也。蓋脾主血而生血。養胎既虛在先。胎下復虛在後。脾元不運。痛而面赤。口渴潮熱。大便秘。按之稍定。脈細數等症。無非陰虧而火動。治宜芍藥甘草湯。加丹參沙參熟地當歸之屬投之。自然陰血生而虛火靜。營衛調而痛亦止矣。

若脾臟虛寒。氣不運行。痛而面青。曰手足冷。冷汗出。大便泄。按之稍定。脈細遲等症。無非陽虛而火衰。治宜六君合生化湯。加桂附投之。自然元陽回而真氣復。營衛調而痛亦止矣。倘瘀血內蓄。積塊未消。傷在衝任。臍之上下。乃二脈所由之道。瘀血塞而不行。衝任虛而受困。

按之疼痛。雖實也。而實中挾虛耳。治宜生化湯除瘀生新。俾瘀從舊路下走。腹痛亦可止。若一味逐瘀。而不顧元氣。將見攻愈急。而痛愈甚。正愈虧而瘀愈阻。瘀愈阻而藥愈亂。變症百出。豈能保全乎。臨症者。宜視其人平素體氣壯實。用生化湯加延胡丹參。莫不應手取效。

視其人平素體虛。用生化湯加人參桂附。氣壯易動。此萬舉萬當之法也。又有小腹有塊作痛。名曰兒枕。宜補中逐瘀可也。舊血須當消化。新血亦當生養。如專主攻舊。新亦不寧矣。張景岳云。子宮蓄子既久。忽爾相離。血海陡虛。所以作痛。胞門受傷。必致壅腫。所以亦若有塊而實非真塊。

腫既未消。是以亦頗拒按。但宜安養其臟。不久即愈。景岳之說。深合病情。可見少腹之痛。與臍上之痛。部位雖不同。而瘀血為害。則一也。補中之消。消中之補。並行不悖。斯為醫中之良手矣。設無血塊。但小腹作痛。按之少止。此屬血海空虛。生化湯加熟地肉桂。取效亦甚速也。

內經曰。腹為陰。陰中之陰脾也。治腹痛者。其可不知溫養脾土而生陰血耶。

產後腹痛主溫養脾土而生陰血。非泛論腹痛。真產後腹痛之論也。

十全大補湯(見盜汗門)

參歸生化湯(見產後喘門)

四物湯

熟地(三錢),當歸(三錢),白芍(二錢炒),川芎(一錢)

水煎服。

六君子湯(見中風門)

補中益氣湯(見暑症門)

八味地黃湯(見審虛實門)

芍藥甘草湯

白芍(五錢炒),甘草(一錢)

水一鍾。煎八分服。

定痛散,治產後惡血不止。腹中作痛。

當歸(四錢),白芍(三錢炒),肉桂(五錢)

加姜五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