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失榮

失榮一症。經謂先富後貧。先貴後賤。心志屈辱。神氣不伸。而憂煎日切。奉養日廉。始有此患也。夫營屬陰血。衛屬陽氣。脈中脈外。乃往來之道路。故百骸得以榮養。經絡得以流通。又何至脫營失精。而病從內生哉。無如稟賦素虛。平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而鬱火相凝。隧痰停結。乃成是症。其患多生肩之上下。初起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動。半載一年。方生陰痛。或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泛如蓮。穢氣薰蒸。病勢至此。氣血衰敗。形容瘦削。未有不斃者矣。蓋肝主謀慮。

心主血脈。腎主五液。思慮多則傷肝。精神耗則傷心。精液少則傷腎。肝傷則筋不榮而腫。心傷則血不生而枯。腎傷則液不潤而塞。漫腫無頭。發在關節。病雖在經。根實在臟。譬之樹木根搖。而枝葉已先萎矣。奈何醫家誤認流痰癰毒。藥進清涼表散。愈耗陰血。是速其危也。

不知流痰之發。堅而痛。痛而紅。紅而腫。腫而潰。在陰則平塌不紅。不腫不痛。數日立斃。失榮則堅久隱痛。皮色如故。數載乃亡也。其見症之不同。治法之各異。安可不細辨乎。初起宜六味歸芍湯。久久服之。救其根也。病久隱痛。陰虧者宜左歸加生脈湯。補其元也。陽虧者。

十全大補湯。培血氣也。雖然。六慾不遂。損傷中氣。枯於外而及於內。耗其氣而傷其形。如婦人之乳岩。男婦之瘰癧。皆精血虧而真元敗。大筋短而小筋攣。其症豈草根木皮所能勝任哉。若經謂陷脈為瘤。與失榮相肖。但此乃經脈為病。臟氣安然。觀其所發。皆非關節之處。

可以驗其輕重矣。

病本難療。而立論以救之。一片婆心。和盤托出。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左歸飲

茯苓(一錢五分),山藥(二錢),甘草(一錢炙),枸杞子(二錢),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萸肉(一二錢畏酸者少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生脈散

十全大補湯(均見盜汗門)

2. 吐蛔

吐蛔一症。內傷者有熱有寒。有虛有實。有風木所化。有濕熱所生。小兒最多。胃脘脅痛者。亦復不少。必兼嘔酸痰水。輕重不一。治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風木所化者平之。濕熱所生者清利之。法固善矣。第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縱實熱為害。先暫治標。而後求本。

即虛熱為災。宜急治本。而決無標可求。否則蟲可殺。而人獨不可殺耶。如時令吐蛔。始得之二三日。壯熱如烙。口渴引飲。喜食涼水梨漿。舌苔黃厚。手足冷不過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其人壯實。年富力強。平素無病。脈洪大而數。或細數有力者。乃邪熱在胃。蟲為熱迫。

不能自容。上逆而出。宜清熱逐疫。邪解熱退。而蛔自安。如麥冬丹皮貝母黑豆甘草銀花黃泥黃連地骨皮之屬投之。此治熱深厥亦深。胃熱有餘之吐蛔也。然亦有胃寒之人。二三日吐蛔。在胃而不在厥陰者。即投理中湯治之。勿泥胃熱而概用涼藥也。如七八日後。身微熱。口不渴。

不思涼水梨漿。舌苔雖黃厚而潤。手足冷過肘膝。出冷汗。小便清。大便利。其人體弱。或平素有病。或屬老人。或屬幼稚。脈虛大。按之不應指。或細遲。按之全無神者。乃邪傳厥陰。胃中寒冷。蛔亦不能自安。宜溫胃補肝腎。餘邪始退。蛔蟲亦安。理中湯加人參桂附丁香烏梅之屬。

八味湯加人參菟枸耆朮之屬投之。此治厥陰虛寒大虛之吐蛔也。夫內傷吐蛔。責在脾而先責在腎。時令吐蛔。治在邪而先治在正。不知此而遂謂之善醫乎。若庸手謂余不明時令一症。而彼竟以時令吐蛔殺人。故憤憤不平。因述內傷時令吐蛔不同治。備言時令吐蛔。有胃病厥陰病兩種。

立有一定之治法也。願諸子熟讀是篇。依法救人。庶不錯誤。倘他日遇時令吐蛔。而仍誤投醫藥。不遵余法。豈非以人命為兒戲耶。

景岳云。凡絕處得生。皆在根本真處得之。讀此足與相發明。

理中湯(見濕症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3. 吐屎

吐屎一症。古書所未載。大約其標在胃。其本在腎。幽門失開闔之職也。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是清者上升而運行精微。濁者下降而變化糟粕。安得穢濁之物。直透幽門。

逆上反從清道出哉。無如腎水虛。則火走腑道。無形之火而沖逆者。其常也。無形之火。挾有形穢物而沖逆者。其變也。喻氏有地氣加天之說。得毋與此症隱隱有合。而倒行逆施。於理法之所無。而病情之所有者。其為幽門關鎖之地為病。胃氣虧於中。而腎氣虧於下者耶。不然者。

膈噎之吐。未見吐屎也。反胃之吐。未見吐屎也。脫瘀之吐。未見吐屎也。更有嘔酸苦汁。痰飲蛔蟲。未見吐屎也。而茲則陰陽錯亂。清濁混淆。為醫家所不及逆料者。洵為幽門無權。胃液空虛。腎火迫之。又迫而不足以敵直奔之勢。從小腸入胃。糟粕隨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則救腎。

非正治則逆治。經曰。腎者胃之關。又曰腎主開闔。開竅於二陰。又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必待腎陰回而虛火藏。大便通而機關利。清陽升而濁陰降。此理之所必然者。倘認為實熱。不顧斯人元氣。治標而不治本。耑於攻下。如承氣等湯急進。正呂氏所謂矢醫。惟知通矢耳。

而去生遠矣。或者謂諸逆沖。皆屬於火。小腸與心相表裡。亦主有火而滓穢又屬火化。可為此症實熱之確據。第不知體實脈實。初病屬實火者。亦或有之。若體虛脈虛。久病而屬虛火者。比比皆是。內經病機之條。不可泥看也。彼吐屎之症。又安可概以實火治乎。

創論極確。古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清胃平逆散,治吐屎初病火者。此方主之。

生地(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花粉(一錢),杏仁(二錢去皮尖),扁豆(二錢炒),黑豆(五錢),蘆根(五錢)

水煎服。

救腎安逆湯,治久病體虛脈虛。此方主之。

熟地(三錢),丹皮(一錢),澤瀉(一錢),山藥(一錢),茯苓(一錢),萸肉(一錢),沙參(一錢),五穀蟲(一錢四分酒炒研末)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