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腫腮

腫腮一症。是疫病非傷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風熱也。何以辨之。一人病。眾人亦病。一村病。村村皆病。氣相感召。傳染於人。與風寒迥別。為疫病之最輕者。其症初起惡寒發熱。脈浮數。耳之前後作腫痛。隱隱有紅色。醫家不認症。往往誤作傷寒施治。牙腫混醫。體實者表散亦愈。

體虛者不任大表。邪乘虛而內陷。傳入厥陰脈絡。睪丸腫痛。耳後全消。明者或投溫里。或投補水。數劑可退。昧者或用疏肝。或作疝治。一服神昏。遍閱方書。又無是症。始終莫解。此中機關而傷人性命者多多矣。若世俗所稱大頭瘟。頭面腮頤。腫如瓜瓠。乃疫病中之最重。

豈非為是症之確據哉。又有時疫壞症。神識昏迷。邪陷厥少。從耳後發出。名曰遺毒。治法與腫腮不同。而醫者非進甘桔。即用膏連。邪復內陷。萬無生理矣。蓋耳之前後。雖屬少陽。而厥少部位亦會於此。經曰。頸項者。肝之俞。又曰。腎開竅於耳。甘桔牛蒡之屬。非元氣虧敗。

遺毒所宜用之藥也。余於腫腮體實者。用甘枯湯加牛蒡丹當歸之屬。一二劑可消。體虛者用甘桔湯何首烏玉竹丹皮當歸之屬。二三劑亦愈。如遺毒為害。必須救陰以回津液。補元以生真氣。俾邪熱之毒。從腫處盡發。庶一線之生氣未斷也。大抵初發辛涼治標。而辛溫不可妄投。

變病養陰扶正。而溫補亦宜善用。司命者神明變化。辨症用藥而不以此症作傷寒治也。則得之矣。

以疫症為患。而誤認傷寒為治。是欲登山而揚帆矣。一經點出。乃開千古迷途。功何偉哉。

甘桔湯(見咳嗽門)

救陰保元湯,治遺毒腫腮。

熟地(二錢),丹皮(一錢),山藥(一錢),麥冬(一錢五分),南沙參(一錢),黃耆(一錢炙),炙甘草(八分),黑豆(三錢)

水煎服。

2. 口角流涎

口角流涎。醫以為脾不攝也。而藥投補脾。孰知不盡在脾也。而補脾藥多不效。則束手無策矣。蓋五液屬腎。廉泉通任脈。而亦屬腎。人生血液之味皆咸。惟舌下之液獨甘。乃天一真水所生。身中之至寶。行經絡。養筋骨。潤腸胃。生精血。灌靈根者也。古人有言。遠唾不如近唾。

近唾不如不唾。唾即津液也。涎亦津液也。而津液不綦重哉。凡人夜臥之時。心靜神斂。則腎氣藏而廉泉穴閉。若老年腎陰虧。而氣不攝。舌下兩穴。寤寐皆開。側臥枕間。口角流涎。液不藏矣。故道家靜坐吞津。舌抵上顎。取廉泉穴開。津液易於湧出。而綿綿納下。如是可以驗涎不攝之故。

皆由開而不合也明矣。第此係經絡空虛。受病亦淺。然早衰之象。已見於口角之間。人其可不自惕歟。夫偏中之候多。責在腎水虧。朝夕流涎。流涎者生。設口角乾燥。而涎沫不流。復中之禍立至。精液枯。腎氣絕。非脾敗也。曷不觀小兒初生時。口涎終日不斷。豈脾虛者乎。

亦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腎氣不實。故涎液妄溢。可為老人偏中之確據矣。或者謂脾開竅於口。而為涎。脾中有熱。涎為火迫。上溢口角。亦常有之。然必其人腎水素虛。脾中始生虛熱。若腎氣壯而脾陰足。何口角流涎之與有。經又不云乎。胃緩則廉泉開。廉泉開故涎下。

補足少陰。是流涎雖在胃。而實在腎。更可知也。吾故思之。小兒流涎其常也。偏中流涎是病也。老人流涎。老轉幼也。吾為老人危矣。

一症自有一症真種子。向來醫傢俱指脾虛。一經勘破。不啻撥雲見天。噫。以予觀於夫子賢於軒岐遠矣。(門人戴敏識)

八味地黃湯(見審虛實門)

脾雖開竅於口。而津液則出於腎。足少陰之氣。上交陽明。戊癸相合。而後能化水穀之精微。氣不上交。則水邪反從任脈而上於廉泉。故涎下。惟補足少陰以助下焦之生氣上升。則任脈下盛而上之廉泉通。則涎下於內。不下於外矣。主此立議。可謂斯道中理析毫芒。

3. 鼻淵

嘗觀古人謂鼻淵一症。乃寒凝腦戶。太陽濕熱為病。皆治標而不求其本。攻邪而反耗其元。於經旨迥乎不合。其說可足信歟。內經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明明屬之內傷。與外感全無關涉。何醫家辛夷蒼耳防芷雜投。致輕者重。而重者危。無非泥古書不化。而虛實莫辨。

夭枉人命。是可悲也。夫腦屬神臟。藏精髓而居高位。鼻為肺竅。司呼吸而聞香臭。清陽由此而升。濁陰無由而上。是為平人。而要非論膽熱及於腦。腦熱及於鼻者也。蓋少陽生髮之氣。全賴腎水為之滋養。腎水虛則膽中之火無制。而上逆於腦。腦熱蒸蒸氣化。濁涕走空竅而出於鼻。

臭濁不堪。聞涕愈下。則液愈耗。液愈耗則陰愈虧。斯時也。頭為之苦傾矣。喉為之作咳矣。身為之潮熱矣。食飲為之減少矣。而醫猶謂之曰風未散也。表藥不可缺。寒未退也。辛味不可除。曾不知辛散傷元。有升無降。有陽無陰。腎肝虛於下。而肺氣虛於上。雖有盧扁。其奈之何哉。

雖然。膽之火。胡為而入腦也。經謂其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曲折布於腦後。脈絡貫通。易於感召。惟其虛也。則灼腦炙髓。陰液下漏。治法宜戒怒以養陽。絕欲以養陰。藥進補水保肺。而藿香牛腦。尤為必用之藥。俾水壯火熄。木榮金肅。膽汁充滿。而生之氣流行。

火自安其位矣。倘脾胃漸虧。陽分漸弱。壯水之法。又宜變通。或脾腎雙補。或陰陽兩救。庶幾於病有濟。而不致錯誤也。且腦為諸陽之會。髓為至精之物。鼻屬金氣之路。治腦也補在髓。治鼻也清在金。腦滿可以生水而制火。金空可以化液而制木。而春升少陽之氣。與厥陰相為表裡。

上屬於腦。如此則內經謂膽熱所關。義亦明矣。馮氏有言。鼻淵乃風熱灼腦而液下滲。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狀。此腎虛之症也。斯言極中病情。第此風非外入之風。乃肝膽火勝而熱極風生也。若寒凝腦戶。濕熱為病。較馮氏之說。不啻霄壤之隔。治鼻淵者。其可不知清竅無壅。

陽開陰合之理。而深玩味也哉。

治以腎為主。暢所欲言。可補前人之未備。

益氣湯,治鼻病過於解散。其治流清涕者。繼成濁涕。漸而腥穢黃赤間雜。皆由滲開腦戶。日積月累而致尫羸。用此湯治之。

黃耆(一錢五分蜜水炒),人參(一錢),白朮(一錢炒),當歸(一錢),麥冬(一錢),炙甘草(五分),藿香(一錢),五味子(十粒)

虛寒少入細辛。內熱監以山梔。加薑棗。水煎服。

補腦丸,治鼻淵久不愈者。神效。此上病下取。高者抑之之治也。

人參(一兩),麥冬(二兩去心),茯苓(一兩五錢人乳拌蒸),熟地(二兩),萸肉(一兩蒸),黃耆(二兩蜜灸),枸杞子(二兩酒蒸),菟絲子(二兩酒蒸),鹿茸(一兩五錢酥炙),五味子(一兩蜜水拌焙),牛腦(一具蒸熟搗入)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