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三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三卷 (1)

1. 頭痛

生生子曰:頭為諸陽之首,至清至高之處也。苟外無風寒霧露之觸,內無痰火濕熱之薰,必無痛也。既有內外之因,當循內外之治。

凡頭痛當分三陰三陽。諸血虛頭痛,當歸川芎主之。諸氣虛頭痛,人參黃耆主之。兼見何症,以佐使之藥濟之,此立方之大法也。血氣俱虛,於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濕厥頭痛,清空膏主之。諸厥逆頭痛,羌活附子湯主之。濕熱在頭者,以苦吐之。

世有真頭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原其受病,乃氣血虛極,以致風寒暑濕之氣,得以犯之,名曰厥頭痛。痛引腦巔,陷於泥丸宮中,非藥所能愈,蓋其根本先絕也。丹溪曰: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也。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東垣曰:經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頭。

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經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直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沖痛。又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有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有厥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有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或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

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太陽經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獨活之類主之。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黃芩主之。陽明經頭痛,自汗,發熱,不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陰經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脈沉緩者,蒼朮半夏、南星主之。

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經頭疼,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

丹溪云:勞役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作痛,宜補中益氣湯,多加川歸、川芎,甚者加知母、蔓荊子。又云:自魚尾上攻而痛,屬血虛,川芎、川歸、酒黃柏。諸經氣滯,亦能作痛。

王節齋曰: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

唯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其標,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郭茂恂之婦,產七日,不食,始言頭痛,頭痛已,又心痛作,既而目睛痛。如割如刺,更作更止,相去無瞬息間。每頭痛甚,欲取大石壓之,良久漸定。心痛作,則以十指抓壁,血流滿掌。痛定,目復痛,又以兩手自剜取之。如是十日不已,眾醫無計。進黑龍丹半粒,疾少間。

中夜再服之,服即下,瞑目寢如平昔,至平旦下一行,約三升許,如蝗蟲子,三疾減半,巳刻又行如前,則頓愈矣。

2. 頭重

東垣,紅豆散,治頭重極佳。(方見雷頭風門。)

秘方,茶調散,風熱上攻,頭目昏痛,及頭風熱痛不可忍。

片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兩),細芽茶(三錢),白芷(五錢),薄荷(三錢),荊芥穗(四錢),頭巔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用茶清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