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卷之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 (4)

1. 血暈門(二則)

婦人甫產後,忽眼目昏暈,噁心欲吐,額上、鼻尖有微汗,鼻出冷氣,神魂外越,人以為惡血衝心之患也,誰知氣虛欲脫而血暈乎。蓋新產之後,血已盡傾,血舍空虛,止存微氣,倘其人陽氣素虛,則氣祛原不能生血,及胎破而心血隨胎而墮,則心無血養,所望者氣以固之也。今氣又虛脫,心君無護,所剩殘血非正血,不可歸經,內庭變亂,反成血暈之症矣。

治法必須大補氣血,不宜單治血暈也。補血以生新血,正活血以逐舊血也。然血乃有形之物,難以速生,氣乃無形之物,易於迅長。補氣以生血,不更易於補血以生血乎。方用解暈湯

荊芥(三錢),人參(一兩),當歸(一兩),炮姜(一錢),黃耆(一兩),水煎服。一劑暈止,二劑心定,三劑氣旺,四劑血生,不再暈也。

此方實解血暈之聖方。凡產後能服此方,斷無退母之症,或人參力不能用,減去大半,或少用一、二錢,余如分兩,多服數劑,無不奏功也。

參歸荊芥湯亦效甚。

人參(一兩),荊芥(三錢),當歸(一兩),水煎服。

婦人子方下地,即昏暈不語,此氣血雙脫也,本在不救。我受岐天師秘傳,以救萬世產亡之婦,當急用縫衣針刺其眉心之穴,得血出即出語矣。然後以獨參湯:人參一兩,急煎灌之,無不生者。倘貧家之婦,無力買參,用當歸補血湯:黃耆二兩,當歸一兩,煎湯一碗灌之亦生。

萬不可於二方之中輕加附子。蓋附子無經不達,反引氣血之藥走而不守,不能專注於胞胎,不若人參、歸、耆直救其氣血之絕,聚而不散也。蓋產婦昏暈,全是血舍空虛,無血養心,以致血暈。舌為心之苗,心既無主,舌又安能出聲。眉心者,上通於腦,而下通舌系,則連於心,刺眉心則腦與舌俱通,心中清氣上升,則瘀血自然下降。然後以參、耆、當歸補之,則氣血接續,何能死亡乎。

雖單用參、耆、當歸亦能生者,然終是刺眉心則萬無一失。瘀血衝心,所以昏暈不語,解其瘀血之沖,真所謂扼要爭奇也。世人但知灸眉之法,誰知刺勝於灸乎。蓋灸緩而刺急,緩則難以救絕,急則易於回生耳。

亦可用參附益母湯治之。

人參(一兩),附子(一錢),益母草(二錢),水煎。遇此等症,急用一人抱住產母,頭頂心解開,以艾火急灸之,必然出聲。然後以參附益母湯救之,多有生者。

婦人有產後三日,發熱惡露不行,敗血攻心,狂言呼叫,甚欲奔走,拿捉不定,人以為邪熱之在胃也,誰知血虛而心無以養乎。產後之血盡隨胎胞外越,則血室空虛,五臟皆無血養,當是之時,止心中之血尚存些微,以護心也。而各臟腑皆欲取給於心,心包為心君之相,攔絕各臟腑之氣,不許入心,故心安神定,是護心者,全藉心包也。然心包亦虛,倘不能障心,各臟腑之氣遂直入心中,以分取心血。

而心包情極,既不能顧心,又不能御眾,於是大聲疾呼,本欲召臟腑以救心,而跡反近於狂悖,有無可如何之象,故病似熱而非實熱也。治法大補其心中之血,使各臟腑分取之以自養,不必再求於心君,則心安而心包亦安。方用安心湯

荷葉(一片),生地黃(五錢),丹皮(五錢),當歸(二兩),川芎(一兩),生蒲黃(二錢),水煎調服。

一劑即定,而惡露亦下矣。

此方用歸、芎以補血,何又用生地、丹皮之涼血,似非產後所宜,不知惡血奔心,未免因虛熱而相犯,吾於補中涼之,則涼不為害,況益之乾荷葉,則七竅相通,能引邪外出,不內害於心,轉生蒲黃以分解惡露也。但此方止可暫用一劑以定狂,不可多用數劑以取勝,不可不慎也。

參歸荊棗益母湯亦效。

人參,當歸,炒棗仁(各一兩),荊芥,益母草(各三錢),水煎服。

2. 胞衣不下門(三則)

婦人兒已生地,而胞衣尚留於腹,三日不下,心煩意躁,時欲暈去,人以為胞胎之蒂未斷也,誰知血少乾枯黏連於腹乎。世見胞衣不下,心懷疑懼,恐其上衝於心,有死亡之兆,然胎衣何能衝於心也。但胞衣未下,則瘀血未免難行,有血暈之虞耳。治法仍大補氣血,使生血以送胎衣,則胎衣自然潤滑,生氣以助生血,則血生迅速,尤易推墮也。方用送胎湯:

當歸(二兩),川芎(五錢),乳香末(一錢),益母草(一兩),沒藥末(一錢),麝香(半分,研),荊芥(三錢),水煎調服。立下。

此方以當歸、川芎補其氣血,以荊芥引氣血歸經,用益母草、乳香等藥逐瘀下胎。新血既長,舊血難存,氣旺上升,瘀濁自然迅降,無留滯之苦也。蓋胞衣留腹,有回顧其母胎之心,往往有六、七日不下,胞衣竟不腐爛,正以其有生氣也。可見胎衣在腹,不能殺人,補之自降也。

或謂胞衣既有生氣,補氣補血,則胞衣宜益堅牢,何補之反降?不知子未下,補則益於子,子已下,補則益於母,益子而胞衣之氣連,益母而胞衣之氣脫,實有不同。故此補氣、補血,乃補各經之氣血,以推送之,非補胞膽之氣血,是以補氣、補血,而胎衣反降也。

加味佛手散殊效。

當歸(二兩),川芎(一兩),益母草(五錢),乳香末(一錢),敗龜板(一具),水煎服。一劑即下也。

婦人子生五、六日,胞衣留於腹中,百計治之,竟不肯下,然又絕無煩躁昏暈之狀,人以為瘀血之黏連也,誰知氣虛不能推送乎。夫瘀血在腹,斷無不作祟之理,有則必然發暈,今安然無恙,是血已淨矣。血淨宜清氣升而濁氣降,今胞胎不下,是清氣下陷難升,遂至濁氣上浮難降。

然濁氣上升,必有煩躁之病,今反安然者,是清濁之氣兩不能升也。然則補其氣,不無濁氣之上升乎?不知清升而濁降者,一定之理也。苟能於補氣之中,仍分其清濁之氣,則升清正所以降濁矣。方用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錢),黃耆(一兩),當歸(五錢),升麻(三分),柴胡(三分),陳皮(二分),甘草(一分),白朮(五錢),加蘿蔔子(五分),水煎服。一劑胎衣自下。

夫補中益氣湯補氣之藥,即提氣之藥也。並非推送之劑,何能下胎衣如此之速?不知濁氣之下陷者,由於清氣之不升也。提其氣,則清氣升而濁氣自降,腹中所存之物無不盡降,正不必又去推送之也。況方中又加蘿蔔子數分,能分理清濁,不致兩相扞格,此奏功之所以神耳。

加味補血湯亦神效。

黃耆(二兩),當歸(一兩),升麻(五分),益母草(三錢),水煎服。一劑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