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口角流涎」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口角流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指的是口水從嘴角流出來。口角流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 唾液分泌過多:唾液分泌過多會導致口水從嘴角流出來。唾液分泌過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 糖尿病
    • 甲狀腺功能亢進
    • 帕金森氏症
    • 多汗症
  • 口腔乾燥:口腔乾燥會導致口水分泌減少,從而導致口角流涎。口腔乾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 脫水
    • 服用某些藥物(如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和利尿劑)
    • 吸菸
    • 鼻塞
  • 神經損傷:神經損傷會導致口水分泌減少,從而導致口角流涎。神經損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 中風
    • 頭部外傷
    • 多發性硬化症
  • 肌肉無力:肌肉無力會導致口水分泌減少,從而導致口角流涎。肌肉無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 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 帕金森氏症
    • 重症肌無力

口角流涎的基本介紹

口角流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但它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的問題。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口角流涎可能會導致一些併發症,包括:

  • 皮膚損傷:口水會腐蝕皮膚,導致皮膚發紅、腫脹和疼痛。
  • 感染:口水中的細菌可以進入皮膚,導致感染。
  • 吞嚥困難:口水過多會導致吞嚥困難。
  • 社交尷尬:口角流涎會讓人感到尷尬,影響社交活動。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六君子湯

  • 1.《幼科證治大全》:「【薛己】六君子湯,小兒口角流涎。或痰氣壅盛。脾不能攝也。
  • 2.《類證治裁》:「〔舌強不語〕舌為心、脾、肝、腎四經所繫,邪中其經,則痰涎閉其脈道,舌機不掉,因痰迷心竅者,清心火,滌痰湯。因濕痰者,清脾熱,六君子湯加枳實、竹茹。因風熱者,清肝火,涼膈散加減。腎虛內奪為喑痱,地黃飲子。舌強口角流涎,脾不能攝者,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白朮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口角流涎,或腮頰患腫,胃虛風熱也,先用人參安胃散,次用七味白朮散。若午後甚者,脾血虛也,四物多加參朮茯苓,未應,用補中益氣湯及審五臟相勝。若因疳瘦所致,當參諸疳門。
  • 2.《保嬰撮要》:「口角流涎,或腮頰患腫,胃虛風熱也,先用人參安胃散,次用七味白朮散。若午後甚者,脾血虛也,四物多加參、朮、茯苓。未應,用補中益氣湯,及審五臟相勝。若因疳瘦所致,當參諸疳門。

黃連解毒湯

  • 1.《馮氏錦囊秘錄》:「喜笑皆屬心火,蓋火得風而焰,笑之象也。古人治一男笑不休,口角流涎,用黃連解毒湯,加半夏、竹葉、竹瀝、薑汁而愈。一婦笑不休,用溫鹽湯,探吐出熱痰五升而愈。怒者,乃陰氣盛而閉遏其陽,則不得伸越而發也。丹溪治善怒方,香附(細末)六兩,白湯每服五錢,此疏肝快氣之義也。

六味地黃丸

  • 1.《保嬰撮要》:「貫膿而搐搦,血氣虛也,參耆四聖散加鉤藤鉤。若靨後而搐搦,血氣尤虛也,八珍湯加鉤藤鉤。或目瞷,或直視者,風火相搏也,柴胡梔子散,或六味地黃丸加柴胡、山梔或口角流涎者,木乘土也,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鉤藤鉤。或目赤眵淚者,肝血虛而生風也,四物湯加柴胡、鉤藤鉤。

補陽還五湯

  • 1.《醫林改錯》:「此方治半身不遂,口服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地黃飲子

  • 1.《讀醫隨筆》:「即此痰厥昏僕,舌強語澀,或口角流涎,或口眼喎斜,或半肢偏廢,非內熱招風之患乎?歷觀昔人治法,惟守真地黃飲子,多加竹瀝、薑汁,送下黑錫丹,差堪對證。服後半日許,乘其氣息稍平,急進大劑人參,入竹瀝、薑汁、童便,啐時中分三次服之。喘滿多汗者,生脈散以收攝之。

瀉黃散

  • 1.《錢氏小兒直訣》:「一小兒發熱作渴,用瀉黃散,大便重墜,口角流涎,仍欲瀉火。余曰:鼻準青白,脾虛肝木所侮也。口角流涎,胃氣不能攝涎也。大便重墜,脾氣不能升也。不信,另服涼藥,果眉唇微動,四肢微抽。余曰,此元氣虛極而變慢脾風也。用六君加炮薑、當歸、木香、釣藤鉤,二劑益甚。
  • 2.《保嬰撮要》:「一小兒發熱作渴,用瀉黃散,大便重墜,口角流涎,仍欲瀉火。余曰:鼻準青白多而黃色少,屬脾胃虛寒,肝木所侮。蓋口角流涎,胃氣不能統攝也;大便重墜,脾氣不能升上也。不信,另用涼劑,果眉唇微動,四肢微搐。余曰:此虛極而變慢驚風矣。用六君、當歸、木香、炮薑、鉤藤鉤二劑益甚,意欲更劑。
  • 3.《保嬰金鏡錄》:「一小兒,發熱作渴,用瀉黃散,大便重墜,口角流涎,仍欲瀉火。余曰:鼻準青白多而黃色少,屬脾胃虛寒,肝木所侮。蓋口角流涎,胃氣不能統攝也;大便重墜,脾氣不能上升也。不信,另用涼劑,果眉唇微動,四肢微搐。余曰:此虛極而變慢脾風也。用六君子加當歸、木香、炮薑、釣藤鉤,二劑益甚。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痘瘡,大便利而小便秘,腹脹作喘,手足並冷,此脾氣虛也,先用葶藶、木香一劑,又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二劑而愈。後腹脹不食,口角流涎,仍用五味異功散而痊。
  • 2.《保嬰撮要》:「貫膿而搐搦,血氣虛也,參耆四聖散加鉤藤鉤。若靨後而搐搦,血氣尤虛也,八珍湯加鉤藤鉤。或目瞷,或直視者,風火相搏也,柴胡梔子散,或六味地黃丸加柴胡、山梔或口角流涎者,木乘土也,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鉤藤鉤。或目赤眵淚者,肝血虛而生風也,四物湯加柴胡、鉤藤鉤。
  • 3.《証治準繩‧幼科》:「已出紅綻而搐搦,熱毒作痛也,東垣消毒散加釣藤鉤。灌膿而搐搦,血氣虛也,參耆四聖散加釣藤鉤。若靨後而搐搦,血氣尤虛也,八珍湯加釣藤鉤。或目瞤,或直視者,風火相搏也,柴胡梔子散,或六味地黃丸加柴胡、山梔。或口角流涎者,木乘土也,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釣藤鉤。

導痰湯

  • 1.《症因脈治》:「若發熱、多汗、口渴,此風熱也,當用加減防風湯。若口角流涎,胸前嘔惡,此內傷痰火也,宜導痰湯,加乾葛,多衝竹瀝。胃家無滯者,加梔連;有滯者,閤家秘保和散。大便結者,指迷丸,加玄明粉。若死血凝結,夜間作痛者,活血湯加桃仁。血中伏火,睡中盜汗者,兼用當歸大黃湯。

異功散

  • 1.《張氏醫通》:「俱用線針刺出毒血。亦數柳華散。凡針重舌。以針向外橫挑底尖細脈。不可傷其本絡。輕則言語不清。重則血出而死。若暴病發熱。作渴飲冷。口舌生瘡。大便秘結。瀉黃散。若病後發熱。口渴飲湯。大便不實。異功散或口角流涎。或痰氣壅盛。脾不能攝也。六君子湯。若兒自食甘肥。

控涎丹

  • 1.《辨證奇聞》:「胸背、手足、腰脊牽連疼痛不定,頭重不舉,痰唾稠黏,口角流涎,臥則喉中有聲,人謂痹症,宜控涎丹。痹雖合風寒濕三邪而成,然氣血不虛,邪從何入?即因氣血虛,烏可徒治邪不補正?控涎丹甘遂、大戟,無補氣血藥,用治痹不能收功,坐此弊也。法宜補正助祛邪,則百戰百勝。
  • 2.《辨證錄》:「人有胸背、手足、腰脊牽連疼痛不定,或來或去,至頭重不可舉,痰唾稠黏,口角流涎,臥則喉中有聲,人以為此痹症也,宜用控涎丹治之,而不知非也。夫痹雖合風寒濕三氣之邪以成,然而人之氣血不虛,則風寒濕何從而入?風寒濕之入,乃乘氣血之虛而侵之也。烏可徒治其邪而不補其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