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金匱懸解》~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濕病九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風客皮毛,是以脈浮。濕漬經絡,是以身重。風性疏泄,是以汗出惡風。防己黃耆湯甘草白朮,補中而燥土,黃耆、防己,發表而瀉濕也。

白話文:

風邪侵犯皮毛,表現為脈浮。濕邪阻滯經絡,表現為身體沉重。風邪性質疏散,表現為出汗怕風。防己黃耆湯中,甘草、白朮補益脾胃,兼有燥土的功效;黃耆、防己發散風邪,同時又能祛除濕邪。

防己黃耆湯,十

防己(一兩),黃耆(一兩),甘草(五錢,炙),白朮(七錢五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三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五錢。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膚中,從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有微汗,差。

白話文:

把中藥磨成細末,至芝麻大小,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四片、大棗三枚,加入半杯水,煎煮至八分量,去渣,溫熱服用,過一段時間再服一次。如果是喘症,再加入五錢麻黃。如果是胃中不調,再加入三分芍藥。如果是氣往上衝,再加入三分桂枝。如果是體內有宿寒,再加入三分細辛。服藥後,藥力會像蟲子一樣在皮膚中遊走,從腰部以下感覺如冰。然後坐著蓋上被子,再用一條被子圍在腰部以下,溫暖到微微出汗,症狀就會好轉。

按,以上二方,分兩、煎法、加減,俱非仲景法。小青龍湯:喘者,去麻黃,加杏仁。此云喘者,加麻黃,大抵後人所補。

白話文:

注意,上面兩條藥方中的成分、煎煮方法、加減搭配,都不是仲景的療法。

小青龍湯:對於喘的人,去掉麻黃,加上杏仁。這裡說的「對於喘的人」,加上麻黃,應該是後人補充的。

2. 濕病十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如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八九天後,風寒之氣交相侵犯,身體疼痛煩躁,無法翻身側臥,沒有嘔吐和口渴,脈象浮虛但澀滯的,適用桂枝附子湯治療。

如果大便乾燥,小便自動流利的情況,去掉桂枝,加入白朮的湯劑治療。

濕為風鬱,兩相摶結,營衛壅滯,故身體煩疼,不能轉側。「脈法」:風則浮虛,脈浮虛而澀者,血分之虛寒也。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驅寒也。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則木達而疏泄之令行,濕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朮以燥土也。

白話文:

濕氣被風邪阻滯,二者互相結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以身體會感到疼痛,且無法轉動。「脈法」中說:風邪會導致脈象浮虛,如果脈象既浮虛又澀滯,說明血液虛寒。桂枝加附子湯中,桂枝能調和中氣、疏散外邪,附子能溫暖血液、驅散寒氣。如果大便乾燥,小便通暢,說明肝氣通達、排泄功能正常,濕氣不在下焦而在中焦,應去掉疏散肝氣的桂枝,加入白朮來燥濕。

桂枝附子湯,十一,(方見《傷寒·太陽》。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而分兩不同)

白話文:

桂枝附子湯 方子:見《傷寒論·太陽篇》。這個方子就是桂枝湯去掉芍藥,加上附子,而用量不同。

桂枝(四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三枚,炮,去皮)

白話文:

桂皮(120 克),生薑(90 克),甘草(60 克),大棗(12 枚),附子(3 顆,經過炮製,去掉外皮)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去桂加白朮湯,十二,(方見《傷寒》)

甘草(二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附子(一枚,炮),白朮(一兩)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放入三升水中,煮沸後熬成一升,過濾去渣滓,分三次溫熱服用。第一次服用時,會感覺到身體發麻,過半天再服用第二次,等到三次藥汁都喝完時,人會出現昏沉的狀態,不要驚慌,這是因為朮和附子這兩味藥材在皮下驅逐水氣,還沒有完全排除水氣的原因。

3. 濕病十一

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風寒濕氣相互結合,導致關節疼痛、痠痛、抽痛,無法彎曲或伸展。靠近關節處時疼痛會加劇,出汗、氣短、小便困難,怕冷不想脫衣服,或身體微微腫脹。此種情況可以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濕流關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濕土中郁,肺金不得降斂,故氣短而汗泄,肝木不得升達,故水阻而尿癃。陽遏不達,則惡風寒。氣滯不通,則見浮腫。甘草附子湯,甘草、白朮,補土而燥濕,附子桂枝,暖水而疏木也。

白話文:

當濕邪侵襲關節時,會導致疼痛、抽搐,無法伸展屈曲,靠近疼痛部位會加劇疼痛。患者常伴有出汗、氣短、小便不暢等症狀。

這是因為濕邪積聚在體內,導致肺金下降功能受阻,所以氣息短促,出汗不止;肝木的升發功能受阻,所以水分停滯,導致小便不暢。

由於陽氣受阻無法運行,患者會畏寒怕冷;氣血運行不暢,會出現浮腫。

治療此病,可使用甘草附子湯。其中的甘草、白朮能補益脾胃,祛除濕氣;附子、桂枝能溫暖腎陽,疏通肝氣。

甘草附子湯,十三,(方見(傷寒·濕病))

甘草(二兩),白朮(二兩),附子(二枚),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白話文:

將這四味藥材與六升水煮沸,取三升湯藥,過濾雜質,溫熱後一次喝一升,一天喝三次。第一次喝下後,如果出現微微出汗的症狀,就表示藥效發揮了,而且會感到饑餓。如果出汗症狀停止,且仍然覺得煩躁,則喝五合湯藥。擔心喝一升湯藥太多的人,可以喝六七合,這也是很好的劑量。

4. 暍病一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即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白話文:

當太陽熱氣過盛時,會出現發燒、怕冷、身體沉重、疼痛的症狀。脈象細弱、弦硬、跳動緩慢,小便清澈且稀少,手足發冷,稍微活動就會感到身體發熱。口乾舌燥,前排的牙齒乾燥。如果此時發汗治療,就會加重怕冷的症狀。如果施用溫針灸,就會加重發熱的症狀。反覆多次下瀉後,會導致尿淋不止惡化。

暍者,夏月而感風寒。表閉陽遏,則見寒熱。濕動表郁,則生重疼。營衛虛澀,故弦細芤遲。水降氣升,故皮毛振聳。土鬱不達,故手足逆冷。陽升火泄,故勞即身熱。陽明不降,故口開齒燥(陽明之脈,行於口齒)。陽明行身之前,故燥在前齒。發汗亡陽,故惡寒甚。溫針亡陰,故發熱甚。下之陽敗土濕,木鬱不泄,是以淋甚。

白話文:

中暑,是夏季遇上風寒所致。表層閉塞,陽氣無法散發,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濕氣滯留表層,鬱結不通,會產生嚴重的疼痛。營衛氣血運行不暢,因此脈搏細弱緩慢。水氣下降,氣血上升,所以皮膚會出現顫動或聳動。脾土鬱結不通,所以手足冰涼。陽氣上升,火氣旺盛,所以勞累後身體會發熱。陽明經氣不下降,所以口乾舌燥(陽明經脈分佈在口齒附近)。由於陽明經行經身體前部,因此前齒會先感到發乾。發汗會損耗陽氣,所以會更怕冷。溫針會耗損陰氣,所以會更發熱。瀉下會損傷陽氣,同時加重脾土濕熱,肝氣鬱結無法宣泄,因此小便會更頻繁。

5. 暍病二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暑熱而感風寒,其名曰暍。內熱熏蒸,是以汗出。表邪束閉,是以惡寒。暑傷肺氣,津液枯燥,是以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清金而補土,人參益氣而生津也。

白話文:

在暑熱中受了風寒,就稱為「暍」。內部有熱氣上蒸,所以會出汗。外邪閉阻皮膚,所以會怕冷。暑熱會損傷肺氣,津液乾枯,所以身體發熱口渴。使用白虎湯加人參,白虎湯能清肺金而補脾土,人參能益氣生津。

夏月中暑,必感外寒,郁其內熱。但壯火食氣,汗泄陽亡,不可汗下。人參白虎,清金瀉熱,益氣生津,實不刊之神方也。

白話文:

夏天中暑患者,必定會感受到外在寒邪,而導致內部熱氣鬱積。患者雖然會出很多汗,但這會導致陽氣流失,因此不能讓患者出汗。此時,使用人參白虎湯,可以清熱瀉火,補充氣血,滋潤津液,這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劑。

白虎加人參湯,十四,(方見《傷寒》)

石膏(一斤,碎,綿裹),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白話文:

石膏(一公斤,搗碎,用棉花包好)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碗)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