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9)

1. 絡中伏飲

如胸脅刺痛、時吐酸飲、脈沉弦而口渴者,此伏飲在絡也。宜桂枝五苓加薑汁、炒蒺藜、半夏旋覆花主之。咳嗽嘔出涎沫、面色鮮明、不礙飲食者,非中虛也,作飲邪治。宜小半夏湯茯苓、桂枝、杏仁

2. 傷食

傷食亦頭痛、惡寒、發熱,但身不痛,右關脈短滑或弦滑,與傷寒異。胸膈飽悶、惡食噯氣,此食滯中脘也。宜辛溫消導,紫蘇、厚朴枳實、楂肉、神麯、麥芽之類。兼風寒者,身體拘痛也,加羌防散。舌黃口渴者,兼內火也,加連翹黃芩萊菔子涼疏之。若兼痛甚者,挾痧穢也,加廣藿梗、川鬱金逐之。

_按:_食與痰,乃傷寒兼有之症,臨證者必須兼參可也。

凡停食脹痛,在大腹臍以上者,尚在小腸之間,宜消導,不可下。其痛滿在臍及少腹,方是燥糞在於大腸,下之可也。

3. 蓄血

蓄血傷寒者,非因傷寒熱瘀蓄血,乃平時勞傷所蓄之血也。病不從太陽入,故無惡寒頭痛之症。但發熱口渴、語言無倫、小便利、大便黑,或胸脅間有痛處,或因血鬱心脾,如見鬼狀。藥不宜涼,亦不可熱,當用川鬱金、參三七、生楂肉、紅花、全當歸桃仁、延胡、香附丹參澤蘭之類和之行之。如舌潤不渴者,加肉桂溫之。舌燥便秘,加酒大黃行之。

4. 痧穢

凡痧穢從口鼻吸入,即從膜原流布三焦,便見頭痛、惡寒、發熱、骨節痰疼,與傷寒相似。但脈沉細,或手足指冷、腹滿嘔惡,與傷寒異。刺少商穴,其血紫,滯者是也。須用川鬱金石菖蒲廣藿香檳榔厚朴青皮、紫蘇等以逐穢邪,則膜原清肅,三焦通利而愈矣,亦當兼食痰暑濕為治。

_邵評:_外經絡,內臟腑,膜原在內外交界之地。章虛谷、薛氏《濕熱條辨》,釋膜原外通肌肉,不獨口鼻所入之邪歸之,肌肉濕熱之邪,亦必歸之。其為三焦之門戶而近胃口,故膜原之邪必由三焦而歸脾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