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陰蹺脈分寸歌

陰蹺穴起足少陰,足內踝前然骨後,踝下一寸照海真,踝上二寸交信列。

陰蹺者,以其所行陰經,為足少陰之別脈也。起於腎經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然骨後,上循內踝之下一寸照海穴,又循太谿,郄於足內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從交信上循至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之用矣,此陰蹺循行之經穴也。

白話文:

陰蹺脈,因為它循行於陰經,是足少陰腎經的支脈。它起始於腎經的足內踝前面,大骨陷下中間、靠近骨頭後方,向上循行內踝下方一寸的照海穴,再循太谿穴,在足內踝上方二寸處交信穴處交會,由交信穴直往上行,到達眼睛內側眼角,會合於太陽穴、陽蹺脈。氣血在此相會並迴流,滋潤眼睛。這就是陰蹺脈的循行經絡和穴位。

2. 考正陰蹺穴道(壽田)

《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脈,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非謂起於然谷穴,而終於睛明穴也。而李時珍乃謂起於然谷穴,終於睛明穴。張介賓《類經》亦紀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穴。《金鑑》孚而合之。獨《針灸大成》只有照海、交信二穴,左右凡四穴。

白話文:

《靈樞·脈度篇》中說: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從然谷穴後方發出,向上經過內踝的上面,直向上進入頸部,與目內眥相連,與太陽經和陽蹺脈相會,然後向上運行。並不是說蹺脈起始於然谷穴,而終於睛明穴。然而李時珍卻認為蹺脈起始於然谷穴,終於睛明穴。張介賓的《類經圖翼》也記載瞭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個穴位。《金針賦》也同意這個說法。但《針灸大成》中只記載了照海和交信兩個穴位,左右加起來共有四個穴位。

(予)甚駭然,悉難為則,沉思細考《圖經》,交信為陰蹺之郄,照海乃陰蹺所生,然谷無生、郄、會之語。而睛明穴下,《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陽明、陽蹺五脈之會,並無陰蹺會、屬之文,無他時珍先生之謂。起於然谷穴者,是誤看後字也;終於睛明穴者,是誤看屬目內眥,合於太陽之合字也。

白話文:

我感到非常驚訝,所有資料都很難解讀。仔細思考後,《針灸圖經》記載:交信穴是陰蹺脈的郄穴,照海穴是陰蹺脈所生的穴位。然而,典籍中並沒有「然谷」、「郄」和「會」的說法。而在睛明穴下,《氣府論注》中提到:手足太陽、陽明、陽蹺五條經脈匯聚於此。但其中並沒有提到陰蹺脈會穴或屬於哪條經脈的記載,與李時珍先生的說法不符。說起於然谷穴的,是誤把後面的字看錯了;說終於睛明穴的,是誤把「屬目內眥」看錯了,把它理解成太陽經脈的「合」字。

介賓《類經》亦紀然谷、交信、照海、睛明四穴者,是著書之繁冗,失細諦之思也。何者,陰蹺之穴紀四。而蹺脈分男女之注內,按有云陰蹺為少陰之別脈,起於照海穴,由此觀之,矛盾不期而見之也。二先生者,俱為後學之指南,而著作猶有差失。籲,著作之難,不誠然哉。

白話文:

介賓在《類經》中也記載瞭然谷、交信、照海、睛明這四個穴位,這是因為著書冗繁,沒有仔細思考所致。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陰蹺穴有四個,而蹺脈分為男女之註內,按理來說,陰蹺是少陰的別脈,起於照海穴。從這一點來看,矛盾之處就很明顯了。這兩位先生都是後學者的指路明燈,但著作中仍然有疏漏。由此可見,著書之難,確實如此。

(予)不揣遵《圖經》之交信、照海為陰蹺之郄會者,而繪紀之,不知有小補於陰蹺之當否。

3. 蹺脈數陰陽歌

陽蹺男經女是絡,陰蹺男絡女為經。脈數陰陽分男女,左右七尺五寸許(《靈樞》曰: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則知男子數左右之陽蹺,女子數左右之陰蹺也。長短,數左右合一丈五尺)。陰脈營臟陽榮腑,如環無端莫知紀,氣之流溢表裡周,內濡臟腑外腠理。

白話文:

男人的陽蹺脈是經絡,女人的陽蹺脈是絡脈。女人的陰蹺脈是絡脈,男人的陰蹺脈是經絡。脈絡的數量依據陰陽分男女,左右兩側都是七尺五寸左右(《靈樞》上說:脈絡分陰陽,不同的脈絡有不同的數量。岐伯說:男人的脈絡數量取其陽,女人的脈絡數量取其陰,所以得知男人數左右兩側的陽蹺脈,女人數左右兩側的陰蹺脈。長短方面,左右兩側加起來是一丈五尺)。陰脈運行在臟腑,陽脈運行在腑中,脈絡就像一個環,沒有始端也無從得知,氣血流溢在身體表裡循環不止,內部濡養臟腑,外部滋潤皮膚肌肉。

4. 陽維脈循行主病歌

陽維起於諸陽會,脈氣所發足太陽(起於足太陽經外踝之下金門穴也),從胻循腹背肩項,頭面維絡會督場(從胻謂自外踝上行,會足少陽為郄,循膝髀抵少腹側,循脅肋肘會臂,過肩會手少陽、足陽明,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蹺,上循耳後,上頭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相會,復循頭後會於督脈,維絡諸陽,以固其衛氣也),假若陽不維陽絡,溶溶不能自收藏(收藏,收持也),陽維為病苦寒熱,受邪在表衛不強(出《二十九難》)。

白話文:

陽維脈起始於諸陽經脈會集的地方,脈氣發於足太陽經(起於足太陽經外踝下方的金門穴),沿著臀部、腹部、背部、肩部、頸部,頭面部與督脈會合(從臀部開始向上行走,與足少陽經會合為郄穴,沿著膝蓋、大腿內側到達少腹,沿著肋骨、肘部會合肘部,經過肩部會合手少陽經、足陽明經,進入肩部後會合手太陽經、陽蹺脈,沿著耳後向上,從頭頂向下到額頭,與手足少陽經、陽明經五條脈絡相會,再沿著頭後會合督脈,貫通諸陽經脈,以鞏固它們的衛氣),假設陽氣不能維護陽絡,陽氣就會散逸而不自固(收藏,收攝固守),陽維脈出現問題就會怕冷怕熱,受邪氣侵襲在表,衛氣不強(出自《二十九難》)。

5. 陽維脈穴歌

陽維脈起穴金門,陽交日月臑俞經。臂臑肩井天髎過,風池腦空接承靈。

正營目窗並臨泣,陽白仍還循本神。風府啞門會督脈,左右三十四穴成。

6. 陽維脈分寸歌

陽維穴起足太陽,外踝一寸金門藏。踝上七寸陽交郄,肋端日月會少陽。

肩後胛上尋臑俞,臂臑肘上七寸當。肩上陷中肩井地,天髎穴在缺盆鄉。

耳後陷中風池會,枕骨之下腦空彰。腦前寸五承靈市,靈前一寸正營場。

目窗只隔正一寸,入發五分臨泣詳。陽白眉端一寸度,本神入發四分量。

項後啞門入髮際,入發一寸風府疆。

7. 考正陽維穴道(壽田)

粵稽陽維穴道,《類經》凡十三穴,則無日月、臂臑、承靈、目窗四穴。李時珍左右凡三十二穴,有居髎、臑會而無日月、風府、啞門三穴。又考《針灸大成》,穴凡三十四,有臑會而無臂臑。合諸家稽之《圖經》穴道,無陽維之會郄者去之,有陽維之會郄者紀之,實得一十七穴,左右亦成三十四矣。今遵《圖經》穴屬,逐一而縷明之。

白話文:

根據《粵稽陽維穴道》,總共有13個穴位,但沒有日月穴、臂臑穴、承靈穴和目窗穴。李時珍將穴位增加到32個,包含居髎穴和臑會穴,但沒有日月穴、風府穴和啞門穴。再考《針灸大成》,穴位總數為34個,有臑會穴,但沒有臂臑穴。綜合各家說法並比對《圖經》的穴位,去掉陽維經的會郄穴,標記出有陽維經會郄穴的穴位,最後得到17個穴位,左右兩側各17個,總共34個。現在遵循《圖經》的穴位分佈,逐一進行闡述。

金門穴,足太陽之郄,陽維別屬也;起足外踝下一寸,行於足少陽經之足外踝上七寸。陽交穴,乃陽維之郄也。三肋端橫之日月穴,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又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肩後大骨下、胛骨上廉臑俞穴也。肘上七寸之臂臑,是手足太陽、陽維之會,又會於肩上陷中肩井穴。

白話文:

金門穴:

  • 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郄穴,陽維脈的分支。
  • 從足外踝下方的第一寸開始,沿著足少陽膽經到達足外踝上方第七寸。

陽交穴:

  • 陽維脈的郄穴。

日月穴:

  • 位於肋骨末端的同一水平線上。
  • 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
  • 同時與手足太陽經和蹺脈在肩後肩胛骨上緣的臑俞穴相交。

臂臑穴:

  • 位於肘關節上方第七寸的肱骨上。
  • 是手足太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
  • 同時與肩部凹陷中的肩井穴相交。

缺盆中上毖骨際之天髎穴,乃手足少陽、陽維之會也。耳後陷中之風池,枕骨下之腦空,腦前寸五之承靈,靈前一寸之正營,隔營一寸之目窗,眉上一寸之陽白,入發四分之本神,俱屬少陽、陽維之會。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者,入發五分之臨泣穴也。項後入發之啞門,入發一寸之風府二穴者,系督脈、陽維之會也。

白話文:

在脖子後方天髎穴以上、鎖骨中間凹陷的地方,是手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耳後凹陷處的風池穴、枕骨下方的腦空穴、腦前一寸的承靈穴、承靈穴前一寸的正營穴、正營穴後一寸的目窗穴、眉毛上方的陽白穴、進入髮際線四分的本神穴,都屬於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點。足太陽經、少陽經、陽維脈三經交會的地方,位於進入髮際線五分的臨泣穴。後頸進入髮際線的啞門穴,以及進入髮際線一寸的風府穴,屬於督脈和陽維脈的交會點。

約上諸穴,實陽維之左右三十四穴也,晰明於此,求正後之賢者。

8. 陰維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陰維脈起諸陰交,內踝上行築賓郄(築賓,足少陰經穴,為陰維之郄,其脈發於此處),循腹至乳上咽喉,維絡諸陰會任適,脈終上至在頂前(循腹謂自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上會足太陰;循脅肋,會足厥陰;上胸膈,挾咽喉,與任脈會上至頂前而絡也),不自相維志豪失(《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之交。

白話文:

陰維脈起源於諸陰交會處,從內踝向上運行,經過築賓穴(足少陰經穴,為陰維脈的郄穴,脈絡在此發出),沿著腹部向乳頭上行,到達咽喉,連接各陰經,與任脈相會,脈絡終止於頭頂前額(沿著腹部是指從鼠蹊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小腹;與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經相會,上會足太陰經;沿著脅肋,與足厥陰經相會;向上進入胸膈,夾著咽喉,與任脈相會,上達頭頂前額並連接)。

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者也),陰維為病苦心痛,主治三陰可愈疾。

白話文:

陽維穴位主要分佈在陽陽經脈上,陰維穴位主要分佈在陰陽經脈上。如果陰陽經脈無法互相平衡,就會導致情緒低落、精神萎靡,無法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陰維穴位主治心痛,可以治療三陰經脈的疾病。

李瀕湖曰: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證,惟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蓋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邪氣在經,內與陰爭而惡寒,外與陽爭而發熱。則寒熱之在表而兼太陽證者,有汗當用桂枝,無汗當用麻黃

白話文:

李瀕湖說:陽維脈與手足三條陽脈相連接,而足太陽經和少陽經始終相互附著。所以,寒熱的症狀,只有這兩條經脈纔有。因此,陽維脈有病,也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

這是因為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陰虛就會導致內熱,陽虛就會導致外寒。邪氣在經脈中,在內則與陰氣相爭而惡寒,在外則與陽氣相爭而發熱。

所以,寒熱出現在表層,兼有太陽經的症狀,有汗就要用桂枝湯治療,沒有汗就要用麻黃湯治療。

寒熱之在半表半裡而兼少陽證者,當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若夫營衛惵卑而病寒熱者,黃耆建中及八物湯之類主之。潔古獨以桂枝一證屬之陽維,似未擴充。至於陰維為病苦心痛,潔古獨以三陰溫里之藥治之,則寒之中三陰者宜矣。而三陰熱厥作痛,似未備矣。蓋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而然。

白話文:

如果寒熱同時出現於表裡,並且合併了少陽證的症狀,則應當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如果正氣不足、營衛失調而導致寒熱,則應當以黃耆建中湯或八物湯之類的方劑為主。

《潔古》一書中將桂枝證單獨歸屬於陽維,似乎有所侷限。

至於陰維脈病變導致的心痛,《潔古》一書僅使用三陰溫裏藥治療,這只適用於寒邪中三陰的情況。

而如果三陰熱證引起心痛,則《潔古》的治療方法就顯得不足了。這是因為,儘管陰維脈會交會三陰脈而運行,但它實際上與任脈相通,所以心痛大多與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衝有關。

暴痛無熱,久痛無寒,按之少止者為虛,不可按近者為實。凡寒痛兼少陰及任脈者,四逆湯;兼厥陰者,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理中湯主之。凡熱痛兼少陰及任脈者,金鈴散延胡索散;兼厥陰者,失笑散;兼太陰者,承氣湯主之。若營血內傷,兼夫任、沖、手厥陰者,則宜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之類。

白話文:

暴痛(突然劇烈疼痛):沒有發熱現象,就是虛證,不可按摩推拿。久痛(長期疼痛):沒有寒冷感覺的,就是實證,按壓後會減輕。

寒痛 (受寒疼痛):兼有少陰經和任脈(中線)問題的,用四逆湯;兼有厥陰經問題的,用當歸四逆湯;兼有太陰經問題的,用理中湯。

熱痛 (受熱疼痛):兼有少陰經和任脈問題的,用金鈴散或延胡索散;兼有厥陰經問題的,用失笑散;兼有太陰經問題的,用承氣湯。

如果營血受傷,並且兼有任脈、沖脈、手厥陰經(手臂內側)問題,則適合用四物湯、養營湯、妙香散等方劑。

因病藥之,如此則陰陽虛實庶乎其不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