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衝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衝起氣街並少陰(起,言脈外所起,非發源之謂也。氣街,一名氣衝,在少腹毛際兩旁各二寸,橫骨兩端動脈宛宛中,足陽明穴也。並少陰穴合,皆云足少陰之會),俠臍上行胸中散(俠臍左右五分,而上至胸中而散,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此言衝脈之前行者也)。沖為五臟六腑海(沖為血海。

白話文:

衝脈從氣街和少陰穴向上發出(「起」意指脈絡從外面開始,不是指發源。「氣街」又稱氣衝,位於小腹毛際兩側,各距離中線二寸,在橫骨兩端的動脈中,是足陽明穴。與少陰穴相合,都說是足少陰經絡的交會點)。

貼近肚臍向上行走到胸中而散開(從肚臍左右五分處開始,向上到胸中散開,會於咽喉,再分出連接脣口,這裡說的指的是衝脈前面行走的支脈)。

衝脈是五臟六腑的血海(衝脈是血海)。

《痿論》曰:經脈之海也,主滲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海論》曰:十二經脈之海也,其輸上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五臟六腑皆稟氣(上出頏顙)滲諸陽經灌諸精,從下衝上取茲義(故名沖)。其有並腎下行者,注少陰(大)絡氣街出,(循)陰股內廉入膕中,(膝後曲處)伏行骭骨內踝際。

白話文:

《痿論》中說:經脈是身體氣血運行的大海,具有滋養和調節的作用,與陽明經在宗筋處相合。《海論》中說:十二經脈都匯集於大海,往上貫通於大杼穴,往下延伸到巨虛穴的上、下緣。五臟六腑都需要氣血的滋養,這些氣血從大杼穴往下灌注到陽經,滋養身體各臟腑,然後從下往上運行,取名為「沖脈」。

沖脈還有一條分支延伸到腎臟下方,注入少陰經(的大)絡脈,氣血從這條分支流出,沿著陰部和大腿內側行走,進入膝窩,再隱蔽地沿著小腿骨內側走到腳踝附近。

下滲三陰(肝脾腎)灌諸絡,以溫肌肉至跗指(《逆順肥瘦篇》曰:並少陰氣街,循陰股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廉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少陰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循跗入足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總之內外布周身,前後上下無不至(衝脈之下行者,雖會於陽明之氣街,而實並於足少陰之經,且其上自頭、下自足、後自背、前自腹、內自溪谷、外自肌肉,陰陽表裡,無所不涉。又:《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

白話文:

中醫古文:下滲三陰(肝脾腎)灌諸絡,以溫肌肉至跗指(《逆順肥瘦篇》曰:並少陰氣街,循陰股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廉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少陰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循跗入足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總之內外布周身,前後上下無不至(衝脈之下行者,雖會於陽明之氣街,而實並於足少陰之經,且其上自頭、下自足、後自背、前自腹、內自溪谷、外自肌肉,陰陽表裡,無所不涉。又:《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

脈絡下滲到肝、脾、腎三大陰經,滋養全身各個部位,溫暖肌肉組織,直達腳背和腳趾(《逆順肥瘦篇》記載:與少陰經氣街並行的足少陰經,沿大腿內側進入膕中,潛行於腓骨內側,一直到內腳踝後分出支脈;向下分的支脈,與少陰經一起下滲滋養三大陰經;向前分的支脈,繼續潛行,出現在腳背上並與足少陰經相連,再沿腳背進入足大拇指之間的縫隙,滋養全身各部位的經絡和肌肉;這些支脈如果堵塞,會導致足背活動受限,活動受限進而導致腳部發冷,發冷則會感到寒意)。總之,足少陰經布滿全身內外,前後上下沒有它不到的地方(衝脈向下的走勢,雖然在陽明經的氣街處與陽明經相會,但實際上它與足少陰經相並行,而且它上達頭部,下達足部,後達背部,前達腹部,內達五臟六腑,外達肌肉皮膚,陰陽表裡,無處不達。另外,《歲露篇》記載:足少陰經進入脊椎內,注入伏脈)。

《百病始生篇》曰:傳舍於伏沖之脈。所謂伏沖者,以其最深也。故凡十二經之氣血,此皆受之,以營養周身,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海),氣不順時血泣凝,為病逆氣裡急是(衝脈俠臍上行至於胸中,故其氣不順則膈塞逆,氣血不和則胸腹裡急矣)。

白話文:

《百病始生篇》中說:疾病的根源存在於伏沖脈中。所謂伏沖脈,是因為它位於最深處。因此,十二經脈中的氣血,都由它接收,用來滋養全身,所以它被稱為五臟六腑的「海」。當氣血運行不順暢時,血液會凝結,導致疾病的發生,也就是「逆氣裡急」的症狀。(衝脈貫穿臍上,一直延伸到胸中,所以如果氣血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膈膜堵塞,氣血不調,就會出現胸腹脹滿的感覺。)

2. 衝脈總釋

衝脈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謂氣所行之街也。一身之大氣積於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氣,是所受者,即人之腎間動氣也;有後天之宗氣,是水穀所化者,即人之胃氣也。此所謂起於腹氣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氣也。並於少陰,是並於腎間動氣。真氣與穀氣相併,俠臍上行胸中而散,是大氣分布五臟六腑諸經而充周身也。

白話文:

衝脈起源於腹部內氣流動的通道,也就是氣運行的地方。人體的主要氣息匯聚於胸中,包括與生俱來的真氣(從母體接收,源自腎臟的動氣),以及後天生成的宗氣(由水穀轉化而成,源自胃氣)。文中提到的「起於腹氣之街」,指的是胃中轉運而來的谷氣。衝脈同時與少陰相連,也就是與腎臟的動氣相連。真氣與穀氣並行,沿著肚臍上方進入胸中並散發開來,也就是主要氣息分佈到五臟六腑和各經絡中,充盈全身。

3. 衝脈穴圖

(穴位尺寸見足少陰腎經)

4. 衝脈穴歌

衝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肓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仍流行。

5. 陽蹺脈循行主病歌(經文附註內)

陽蹺太陽之別脈,脈氣所發起跟中,上合三陽循外踝(《二十八難》曰:陽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從脅循肩與頄通,會目內眥太陽地,上入髮際下耳終(陽蹺之脈起跟中,上合手陽明、手太陽、足陽明,從脅少陽循肩入頸頄,會任脈承泣,屬目內眥而會太陽也),陰緩陽急陽蹺病,邪客陽蹺目內疼(《靈樞經》曰: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

白話文:

陽蹺脈和太陽脈是同源的支脈,脈氣從腳後跟中發出,向上與手陽明脈、手太陽脈、足陽明脈相合,繞過外腳踝(《二十八難》記載:陽脈從腳後跟中發出,沿外腳踝向上,進入風池穴)。

從脅肋經過肩膀,與頄脈相通,會合於眼睛內眥的太陽穴,再向上進入髮際,在耳下結束(陽蹺脈從腳後跟中發出,與手陽明脈、手太陽脈、足陽明脈相合,從脅肋少陽脈旁經過肩膀,進入頸部頄脈,會合任脈承泣穴,屬於眼睛內眥,並會合太陽脈)。

陰氣運行緩慢,陽氣運行急促,陽蹺脈就會產生疾病。外邪侵犯陽蹺脈,會導致眼睛內側疼痛(《靈樞經》記載:陽蹺脈向上運行,氣血互相往來,就會滋潤眼睛。《素問·繆刺論》記載:外邪侵犯足陽蹺脈,會導致眼睛疼痛,從內眥開始)。

6. 陽蹺脈穴歌

陽蹺穴起申僕陽,居髎肩髃巨骨鄉,臑俞地倉巨髎泣,終於睛明一穴強。

7. 陽蹺脈分寸歌

陽蹺脈起足太陽,申脈外踝五分藏,僕參後繞跟骨下,附陽外踝三寸鄉。

居髎監骨上陷取,肩髃一穴肩尖當,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臑俞坊。

口吻旁四地倉位,鼻旁八分巨髎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內眥出睛明昂。

蹺者,足也,奇經涉於足者之名也。曰陽者,以其所行陽經也。陽蹺者,謂足太陽經之別脈也。起足太陽膀胱經、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脈穴,繞後跟骨下僕參穴,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跗陽穴,又與足少陽會於季脅軟骨端下八寸三分居髎穴,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與手足陽明會於膊骨頭肩端上肩髃穴,又上行肩尖上兩叉骨巨骨穴,又與手足陽明會夾口吻旁四分地倉穴、行於鼻孔旁八分巨髎穴,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目下七分承泣穴,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目內眥外一分睛明穴也。

白話文:

「蹺」指腳,是奇經通過腳的路徑名稱。稱之為「陽」,是因為它行於陽經。陽蹺,指足太陽經的別脈。

它起始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繞過腳後跟下方的僕參穴,再斜向前經過腳外踝上方的跗陽穴,與足少陽經會合於季脅軟骨端的居髎穴,又與手足太陽經、陽維脈會合於肩胛後的臑俞穴,與手足陽明經會合於肩骨頂端的肩髃穴,再向上行至肩尖上方的巨骨穴,與手足陽明經會合於口脣旁的地倉穴,行經鼻孔旁的巨髎穴,又與任脈、足陽明經會合於眼睛下方的承泣穴,最後與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蹺會合於眼睛內側外側的分睛明穴。

8. 陰蹺脈循行主病歌

陰蹺少陰之別脈,然骨後起循內踝,直上陰股入陰間(入陰間,即會陰穴。張紫陽曰: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此脈才動,諸脈皆通),上由胸裡缺盆過,出人迎(胃經頸旁動脈)前至咽喉(《二十八難》曰: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入頄(顴內廉)合陽內眥坐(《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脈。

白話文:

陰蹺脈是少陰經的別脈,從骨頭後方開始運行,沿著內踝向上,直達陰股,進入會陰穴(會陰穴位於尾閭前方的陰囊下方,張紫陽說: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此脈一動,諸脈皆通),再由胸腔內側的缺盆穴經過人迎穴(胃經在頸部旁的動脈),向上達到咽喉(《二十八難》中說:陰蹺脈也起於腳跟中,沿著內踝向上,直達咽喉,與衝脈交會),進入顴骨內側的頄穴,與陽經的內眥穴相連(《靈樞·脈度篇》中說:蹺脈是少陰經的別脈)。

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濡兩目,氣不榮兮目不合,二十九難著病情,陽緩陰急細推著。

白話文:

此經絡起於腿骨後面,沿著腳踝內側上方往上走,進入大腿內側,再往上沿著胸腔內側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再往上通過人迎穴前,進入頄穴與眼睛內側的眥(眼角)相連,最後與太陽經和陽蹺經相交往上行。氣血沿著此經絡循環濡養雙眼,如果氣血不足,眼睛就會閉合不上。想要了解病情,需要仔細推敲,因為陽氣運行較慢而陰氣運行較急。

9. 陰蹺脈穴歌

陰蹺起於然谷後,上行照海交信列,二穴原本足少陰,足之太陽睛明接。